封面
版权信息
“清人經解叢編”出版說明
出版説明
修訂説明
經學通論序目
序
一、易經
1.論變易、不易皆《易》之大義
2.論伏羲作《易》垂教 在正君臣、父子、夫婦之義
3.論重卦之人當從史遷、揚雄、班固、王充以爲文王
4.論《連山》《歸藏》
5.論卦辭文王作、爻辭周公作皆無明據 當爲孔子所作
6.論《易》至孔子始著 於是學士大夫尊信其書
7.論卦辭、爻辭即是繫辭 《十翼》之説於古無徵
8.論孔子作卦辭、爻辭 又作《彖》《象》《文言》 是自作而自解
9.論傳經之人惟《易》最詳 經義之亡惟《易》最早
10.論漢初説《易》皆主義理、切人事 不言陰陽、術數
11.論陰陽災變爲《易》之别傳
12.論孟氏爲京氏所託 虞氏傳孟學 亦間出道家
13.論鄭、荀、虞三家之義 鄭據《禮》以證《易》 學者可以推補 不必推補爻辰
14.論《費氏易》傳於馬、鄭、荀、王而其説不同 王弼以十篇説經 頗得費氏之旨
15.論王弼多清言而能一掃術數 瑕瑜不掩是其定評
16.論以傳附經始於費直不始於王弼 亦非本於鄭君
17.論宋人圖書之學亦出於漢人而不足據
18.論《先天圖》不可信 朱子《答袁機仲書》乃未定之説
19.論胡渭之辨甚確 若知《易》皆孔子所作 更不待辨而明
20.論黄宗羲論《易》取《王注》與《程傳》 漢之焦、京 宋之陳、邵 皆所不取 説極平允 近人復理焦、京之緒又生一障
21.論近人説《易》 張惠言爲顓門 焦循爲通學 學者當先觀二家之書
22.論象數已具於《易》 求象數者不當求象於《易》之外 更不當求數於《易》之先
23.論焦循《易》學深於王弼 故論王弼得失極允
24.論焦循以假借説《易》本於《韓詩》 發前人所未發
25.論假借説《易》并非穿鑿 學者當援例推補
- APP免费
26.論《易》説多依託 不當崇信僞書
- APP免费
27.論《易》爲卜筮作 實爲義理作;孔子作卦爻辭純以理言 實即羲、文本意
- APP免费
28.論説《易》之書最多 可取者少
- APP免费
29.論漢人古義多不傳 漢碑可以引證
- APP免费
30.論筮《易》之法 今人以錢代蓍 亦古法之遺
- APP免费
二、書經
- APP免费
31.論《尚書》分今古文最先 而《尚書》之今古文最糾紛難辨
- APP免费
32.論漢時今古文之分由文字不同 亦由譯語各異
- APP免费
33.論伏生傳經二十九篇非二十八篇 當分《顧命》《康王之誥》爲二 不當數《書序》與《大誓》
- APP免费
34.論古文增多十六篇見《漢志》 增二十四篇爲十六卷見《孔疏》 篇數分合增減皆有明文
- APP免费
35.論《尚書》僞中作僞 屢出不已 其故有二:一則因秦燔亡失而篇名多僞 一則因秦燔亡失而文字多僞
- APP免费
36.論伏生所傳今文不僞 治《尚書》者不可背伏生《大傳》最初之義
- APP免费
37.論《伏傳》之後以《史記》爲最早 《史記》引《書》多同今文 不當據爲古文
- APP免费
38.論《伏傳》《史記》之後惟《白虎通》多引今文 《兩漢書》及漢碑引《書》 亦皆漢時通行之本
- APP免费
39.論古文無師説 二十九篇之古文説亦參差不合 多不可據
- APP免费
40.論《禹貢》山川當據經文解之 據漢人古義解之 不得從後起之説
- APP免费
41.論五福、六極明見經文 不得以爲術數 五行配五事 當從《伏傳》《漢志》
- APP免费
42.論古文《尚書》説誤以《周官》解唐、虞之制
- APP免费
43.論古文《尚書》説變易今文 亂唐、虞、三代之事實
- APP免费
44.論《尚書》義凡三變 學者各有所據 皆不知專主伏生
- APP免费
45.論衛、賈、馬、鄭尊古文而抑今文 其故有二:一則學術久而必變 一則文字久而致訛
- APP免费
46.論庸生所傳已有脱漏 足見古文不如今文 中古文之説亦不可信
- APP免费
47.論百篇全經不可見 二十九篇篇篇有義 學者當講求大義 不必考求《逸書》
- APP免费
48.論《書序》有今古文之異 《史記》所引《書序》皆今文 可據信
- APP免费
49.論馬、鄭、僞孔古文《書序》不盡可據信 致爲後人所疑 當以《史記》今文《序》爲斷
- APP免费
50.論二十九篇皆完書 後人割裂補亡 殊爲多事
- APP免费
51.論僞孔經傳前人辨之已明 閻若璩、毛奇齡兩家之書互有得失 當分别觀之
- APP免费
52.論焦循稱《孔傳》之善 亦當分别觀之
- APP免费
53.論宋儒體會語氣勝於前人 而變亂事實不可爲訓
- APP免费
54.論僞孔書相承不廢 以其言多近理 然亦有大不近理者 學者不可不知
- APP免费
55.論僞古文多重複且敷衍不切
- APP免费
56.論《孔傳》盡釋經文之可疑及馬、鄭古文與今文駁異之可疑
- APP免费
57.論《尚書》有不能解者當闕疑 不必强爲傅會 漢儒疑辭不必引爲確據
- APP免费
58.論僞古文言仁言性言誠乃僞孔襲孔學 非孔學出僞書
- APP免费
59.論王柏《書疑》疑古文有見解 特不應并疑今文
- APP免费
60.論劉逢禄、魏源之解《尚書》多臆説 不可據
- APP免费
61.論孔子序《尚書》略無年月 《皇極經世》《竹書紀年》所載共和以前之年皆不足據
- APP免费
62.論《尚書》是經非史 史家擬《尚書》之非
- APP免费
63.論治《尚書》當先看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陳喬樅《今文尚書經説考》
- APP免费
三、詩經
- APP免费
64.論《詩》比他經尤難明 其難明者有八
- APP免费
65.論《詩》有正義有旁義 即古義亦未盡可信
- APP免费
66.論《關雎》爲刺康王詩 魯、齊、韓三家同
- APP免费
67.論《關雎》刺康王晏朝 詩人作詩之義;《關雎》爲正風之首 孔子定詩之義 漢人已明言之
- APP免费
68.論四始是孔子所定 《儀禮》亦孔子所定 解此乃無疑於合樂《關雎》、工歌《鹿鳴》
- APP免费
69.論班固云《關雎》“哀周道而不傷”爲“哀而不傷”之確解
- APP免费
70.論畢公追詠文王、太姒之事以爲規諫 范處義説得之 非本有是詩而陳古以諷
- APP免费
71.論魏源以《關雎》《鹿鳴》爲刺紂王 臆説不可信 三家初無此義
- APP免费
72.論四始之説當從《史記》所引《魯詩》 《詩緯》引《齊詩》異義 亦有可推得者
- APP免费
73.論三家亡而《毛傳》孤行 人多信毛疑三家 魏源駁辨明快 可爲定論
- APP免费
74.論《毛傳》不可信而明見《漢志》 非馬融所作
- APP免费
75.論以世俗之見解《詩》最謬 《毛詩》亦有不可信者
- APP免费
76.論毛義不及三家 略舉典禮數端可證
- APP免费
77.論三家《詩》大同小異 《史記·儒林列傳》可證
- APP免费
78.論《詩序》與《書序》同有可信有不可信 今文可信 古文不可盡信
- APP免费
79.論朱子不信《毛序》有特見 魏源多本其説
- APP免费
80.論馬端臨駁朱申毛 可與朱説參看 且能發明風人之旨
- APP免费
81.論《樂記》疏引《異義》説《鄭詩》非必出於三家 魏源據以爲三家《詩》 未可執爲確證
- APP免费
82.論《毛序》或以爲本之子夏 或以爲續於衛宏 皆無明文可據 即以爲衛宏續作 亦在鄭君之前
- APP免费
83.論十五國風之次當從《鄭譜》 世次篇次 三家亦不盡同於毛
- APP免费
84.論迹熄《詩》亡説者各異 據三家《詩》 變風亦不終於陳靈
- APP免费
85.論《詩》齊、魯、韓説聖人皆無父感天而生 太史公、褚先生、鄭君以爲有父又感天 乃調停之説
- APP免费
86.論《生民》《玄鳥》《長發》《閟宫》四詩 當從三家不當從毛
- APP免费
87.論《魯頌》爲奚斯作 《商頌》爲正考父作 當從三家不當從毛
- APP免费
88.論正考父與宋襄公年代可以相及 鄭君《六藝論》從三家《詩》 箋《毛》亦兼采三家
- APP免费
89.論《鄭譜》《鄭箋》之義 知聲音之道與政通
- APP免费
90.論先魯後殷、新周故宋見《樂緯》 三《頌》有《春秋》存三統之義
- APP免费
91.論《左氏傳》所歌《詩》皆傳家據已定録之 非孔子之前已有此義
- APP免费
92.論賦、比、興、豳雅、豳頌皆出《周禮》 古文異説不必深究
- APP免费
93.論《南陔》六詩與金奏三《夏》不在三百五篇之内
- APP免费
94.論《詩》無不入樂 《史》《漢》與《左氏傳》可證
- APP免费
95.論《詩》至晉後而盡亡 開元遺聲不可信
- APP免费
96.論《詩》教温柔敦厚在婉曲不直言 《楚辭》及唐詩、宋詞猶得其旨
- APP免费
97.論三百篇爲全經 不可增删改竄
- APP免费
98.論風人多託意男女 不可以文害辭
- APP免费
99.論鳥獸草木之名 當考《毛傳》《爾雅》《陸疏》而參以圖説、目驗
- APP免费
100.論《鄭箋》《朱傳》間用三家 其書皆未盡善
- APP免费
101.論孔子删《詩》是去其重 三百五篇已難盡通 不必更求三百五篇之外
- APP免费
四、三禮
- APP免费
102.論漢初無“三禮”之名 《儀禮》在漢時但稱《禮經》 今注疏本《儀禮》大題非鄭君自名其學
- APP免费
103.論鄭君分别今之《儀禮》及《大戴禮》《小戴禮記》甚明 無小戴删大戴之説
- APP免费
104.論三《禮》之分自鄭君始 鄭於《儀禮》十七篇自序皆依劉向《别録》 《禮記》四十九篇皆引《别録》 已有《月令》《明堂位》《樂記》三篇 非馬融所增甚明
- APP免费
105.論鄭注《禮器》以《周禮》爲“經禮”、《儀禮》爲“曲禮”有誤 臣瓚注《漢志》不誤
- APP免费
106.論鄭注三《禮》有功於聖經甚大 注極簡妙并不失之於繁
- APP免费
107.論漢立二戴博士是《儀禮》非《禮記》 後世説者多誤 毛奇齡始辨正之
- APP免费
108.論段玉裁謂漢稱《禮》不稱《儀禮》甚確 而回護《鄭注》未免强辭
- APP免费
109.論禮所以復性節情 經十七篇於人心世道大有關繫
- APP免费
110.論《禮》十七篇爲孔子所定 邵懿辰之説最通 訂正《禮運》“射御”之誤當作“射鄉” 尤爲精確
- APP免费
111.論邵懿辰以《逸禮》爲僞 與僞古文《書》同 十七篇并非殘闕不完 能發前人之所未發
- APP免费
112.論古禮情義兼盡 即不能復而禮不可廢
- APP免费
113.論禮雖繁而不可省 即昏、喪二禮可證
- APP免费
114.論古冠、昏、喪、祭之禮 士以上有同有異
- APP免费
115.論后倉等推《士禮》以致於天子 乃禮家之通例 《鄭注》《孔疏》是其明證
- APP免费
116.論《儀禮》爲經、《禮記》爲傳 當從朱子采用臣瓚之説 《儀禮經傳通解》分節尤明
- APP免费
117.論言理不如言禮之可據 朱子以此推服鄭君 而鄭君之説亦由推致而得
- APP免费
118.論鄭樵辨《儀禮》皆誤 毛奇齡駁鄭樵 而攻《儀禮》之説多本鄭樵
- APP免费
119.論熊朋來於三《禮》獨推重《儀禮》 其説甚通
- APP免费
120.論《聘禮》與《鄉黨》文合 可證《禮經》爲孔子作
- APP免费
121.論讀《儀禮》重在釋例 尤重在繪圖 合以分節 三者備則不苦其難
- APP免费
122.論宋儒掊擊鄭學實本王肅 而襲爲己説 以别異於注疏
- APP免费
123.論王肅有意難鄭 近儒辨正已詳 《五禮通考》舍鄭從王 俞正燮譏之甚是
- APP免费
124.論古人行禮有一定之例 九拜分别 不厭其繁
- APP免费
125.論古禮多不近人情 後儒以俗情疑古禮 所見皆謬
- APP免费
126.論古禮最重喪服 六朝人尤精此學 爲後世所莫逮
- APP免费
127.論王朝之禮與古異者可以變通 民間通行之禮宜定畫一之制
- APP免费
128.論明堂、辟雍、封禪 當從阮元之言爲定論
- APP免费
129.論古制不明由於説者多誤 小學、大學皆不知在何處
- APP免费
130.論三《禮》皆周時之禮 不必聚訟 當觀其通
- APP免费
131.論《周官》改稱《周禮》始於劉歆 武帝盡罷諸儒即其不信《周官》之證
- APP免费
132.論《周官》當從何休之説出於六國時人 非必出於周公 亦非劉歆僞作
- APP免费
133.論毛奇齡謂《周官》不出周公 并謂《儀禮》不出周公 而不知《儀禮》十七篇乃孔子所定 不可詆毁
- APP免费
134.論《周禮》爲古説 《戴禮》有古有今 當分别觀之 不可合并爲一
- APP免费
135.論鄭君和同古今文 於《周官》古文、《王制》今文力求疏通 有得有失
- APP免费
136.論鄭君以《周禮》爲經、《禮記》爲記 其别異處皆以《周禮》爲正 而《周禮》自相矛盾者仍不能彌縫
- APP免费
137.論《周禮》在周時初未舉行 亦難行於後世
- APP免费
138.論《周官》之法不可行於後世 馬端臨《文獻通考》言之最晰
- APP免费
139.論鄭樵解釋《周禮》疑義 未可信爲確據
- APP免费
140.論《周官》并非周公未行之書 宋元人强補《周官》更不足辨
- APP免费
141.論《禮記》始撰於叔孫通
- APP免费
142.論《王制》《月令》《樂記》非秦漢之書
- APP免费
143.論《王制》爲今文大宗 即《春秋》素王之制
- APP免费
144.論《禮記》所説之義 古今可以通行
- APP免费
145.論《禮記[42]》記文多不次 若以類從尤便學者 惜孫炎、魏徵之書不傳
- APP免费
146.論《鄭注》引漢事、引讖緯皆不得不然 習《禮記》者當熟玩注疏 其餘可緩
- APP免费
147.論宋、明人疑經之失 明人又甚於宋人
- APP免费
148.論古宫室、衣冠、飲食不與今同 習禮者宜先考其大略 焦循《習禮格》最善
- APP免费
149.論《禮記》義之精者本可單行 《王制》與《禮運》亦可分篇别出
- APP免费
150.論《六經》之義禮爲尤重 其所關繫爲尤切要
- APP免费
151.論《大戴禮記》
- APP免费
152.論經學糾纏不明 由專據《左傳》《周禮》二書輕疑妄駁
- APP免费
153.論《禮經》止於十七篇 并及群經當求簡明有用 不當繁雜無用
- APP免费
五、春秋
- APP免费
154.論《春秋》大義在誅討亂賊 微言在改立法制 《孟子》之言與《公羊》合 朱子之注深得《孟子》之旨
- APP免费
155.論《春秋》是作不是鈔録 是作經不是作史 杜預以爲周公作凡例 陸淳駁之甚明
- APP免费
156.論董子之學最醇 微言大義存於董子之書 不必驚爲非常異義
- APP免费
157.論“存三統”明見董子書 并不始於何休 據其説足知古時二帝三王本無一定
- APP免费
158.論“異外内”之義與“張三世”相通 當競争之時 尤當講明《春秋》之旨
- APP免费
159.論《春秋》素王不必説是孔子素王 《春秋》爲後王立法 即云爲漢制法亦無不可
- APP免费
160.論《春秋》改制猶今人言變法 損益四代 孔子以告顔淵 其作《春秋》亦即此意
- APP免费
161.論《春秋》爲後世立法 惟《公羊》能發明斯義 惟漢人能實行斯義
- APP免费
162.論《穀梁》在春秋之後 曾見《公羊》之書 所謂“一傳”即《公羊傳》
- APP免费
163.論《公羊》《穀梁》二傳當爲傳其學者所作 《左氏傳》亦當以此解之
- APP免费
164.論《穀梁》廢興及三《傳》分别
- APP免费
165.論《春秋》兼采三《傳》不主一家始於范甯 而實始於鄭君
- APP免费
166.論《春秋》借事明義之旨 止是借當時之事做一樣子 其事之合與不合、備與不備本所不計
- APP免费
167.論三統三世是借事明義 黜周王魯亦是借事明義
- APP免费
168.論《春秋》有現世主義有未來主義 在尊王攘夷而不盡在尊王攘夷
- APP免费
169.論孔子成《春秋》不能使後世無亂臣賊子 而能使亂臣賊子不能無懼
- APP免费
170.論《春秋》一字褒貶之義 宅心恕而立法嚴
- APP免费
171.論《春秋》書災異不書祥瑞 《左氏》《公羊》好言占驗 皆非大義所關
- APP免费
172.論“獲麟”《公羊》與《左氏》説不同而皆可通 鄭君已疏通之
- APP免费
173.論《春秋》本魯史舊名 《墨子》云“百國《春秋》”即百二十國寶書
- APP免费
174.論《漢志》“《春秋》古經”即《左氏經》 《左氏經》長於二傳 亦有當分别觀之者
- APP免费
175.論左氏不在七十子之列 不得口受傳指 《左傳疏》引《嚴氏春秋》不可信 引劉向《别録》亦不可信
- APP免费
176.論趙匡、鄭樵辨左氏非丘明 《左氏傳》文實有後人附益
- APP免费
177.論賈逵奏《左氏》義長於《公羊》 以己所附益之義爲《左氏》義 言多誣妄
- APP免费
178.論《左氏傳》不解經 杜、孔已明言之 劉逢禄考證尤詳晰
- APP免费
179.論《左氏傳》止可云載記之傳 劉安世已有“經自爲經 傳自爲傳 不可合一”之説
- APP免费
180.論杜預解《左氏》始别異先儒 盡棄二傳 不得以杜預之説爲孔子《春秋》之義
- APP免费
181.論孔子作《春秋》以闢邪説 不當信劉歆、杜預 反以邪説誣《春秋》
- APP免费
182.論《左氏》采各國之史以成書 讀者宜加别白 斷以《春秋》之義
- APP免费
183.論《左氏》所謂禮多當時通行之禮 非古禮 杜預短喪之説 實則《左氏》有以啓之
- APP免费
184.論《春秋》是經 《左氏》是史 必欲强合爲一 反致信傳疑經
- APP免费
185.論《公羊》《左氏》相攻最甚 何、鄭二家分左右袒 皆未盡得二傳之旨
- APP免费
186.論《春秋》必有例 劉逢禄、許桂林《釋例》大有功於《公羊》《穀梁》 杜預《釋例》亦有功於《左氏》 特不當以凡例爲周公所作
- APP免费
187.論日、月、時正變例
- APP免费
188.論三《傳》以後説《春秋》者亦多言例 以爲本無例者非是
- APP免费
189.論啖助説《左氏》具有特識 説《公》《穀》得失參半 《公》《穀》大義散配經文 以傳考之確有可徵
- APP免费
190.論啖、趙、陸不守家法 未嘗無扶微學之功 宋儒治《春秋》者皆此一派
- APP免费
191.論《公》《穀》傳義、《左氏》傳事 其事亦有不可據者 不得以親見國史而盡信之
- APP免费
192.論劉知幾詆毁《春秋》并及孔子 由誤信杜預、孔穎達 不知從《公》《穀》以求聖經
- APP免费
193.論劉知幾據《竹書》以詆聖經 其惑始於杜預 唐之陸淳、劉貺已駁正其失
- APP免费
194.論《春秋》家、《左傳》家當分爲二 如劉知幾説
- APP免费
195.論孔子作《春秋》 增損改易之迹可尋 非徒因仍舊史
- APP免费
196.論宋五子説《春秋》有特見 與《孟子》《公羊》合 足正杜預以後之陋見謬解
- APP免费
197.論“斷爛朝報”之説不必專罪王安石 朱子疑《胡傳》并疑《公》《穀》 故於《春秋》不能自信於心
- APP免费
198.論據朱子之説足證《春秋》是經非史 學《春秋》者當重義不重事
- APP免费
199.論杜預專主《左氏》 似乎《春秋》全無關繫無用處 不如啖、趙、陸、胡説《春秋》尚有見解
- APP免费
200.論《春秋》一字褒貶 不得指爲闕文
- APP免费
201.論經史分别甚明 讀經者不得以史法繩《春秋》 修史者亦不當以《春秋》書法爲史法
- APP免费
202.論《春秋權衡》駁《左氏》及杜解多精確 駁《公》《穀》則未得其旨
- APP免费
203.論吕大圭以後世猜防之見疑古義 宋儒説經多有此失
- APP免费
204.論黄澤、趙汸説《春秋》有可取者 而誤信杜預 仍明昧參半
- APP免费
205.論趙汸説《春秋》策書、筆削近是 孔廣森深取其書而亦不免有誤
- APP免费
206.論“王正月”是周正 胡安國“夏時冠周月”之説 朱子已駁正之
- APP免费
207.論三《傳》皆專門之學 學者宜專治一家 治一家又各有所從入
- APP免费
208.論俞正燮説《春秋》最謬 乃不通經義、不合史事、疑誤後學之妄言
- APP免费
209.論《春秋》明王道、絀詐力 故特褒宋襄而借以明仁義行師之義
- APP免费
封底
更新时间:2023-12-05 17:4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