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序
导论
一 两宋词话的理论形态
二 两宋词话的发展过程
三 两宋词话的美学精神
第一编 北宋词话
第一章 吴处厚词话
第一节 药名词——词的独特的审美形式
第二节 “气象”——词话的理论概念
第三节 艳丽与道德——对于传统美学观念的纠偏
第二章 杨绘《时贤本事曲子集》
第一节 词话——词的专有研究形式
第二节 本事——词之美学特征和批评方式
第三章 李之仪词话
第一节 词的文体特性
第二节 词与生活情感
第四章 陈师道词话
第一节 本事——词为生活实践的体现
第二节 本色——词的传统审美境界
第三节 本真——人性的真实存在
第五章 赵令畤词话
第一节 词和“诗意栖居”
第二节 词的叙事功能
第三节 词家品评
第六章 魏泰词话
第一节 文人相轻,因词结怨
第二节 抛弃性别偏见
第七章 叶梦得词话
第一节 本事——国事、政事、家事
第二节 词家评价
第三节 渔父词评
第二编 南宋前期词话
第一章 杨湜《古今词话》
第一节 论词的生活内容的扩大——人生价值与词的关系密切
第二节 论词的审美功能的丰富——人生趣味与词关系密切
第三节 阐释学的失误——《古今词话》之不足
第二章 鲖阳居士《复雅歌词》
第一节 词与地域风俗
第二节 社会历史批评
第三章 王灼《碧鸡漫志》
第一节 词的起源论和词的艺术本体论
第二节 词的审美标准——性情、自然、中正、雅
第三节 宋词作家论——审美风格论
第四节 批评方法论
第五节 词调论
第四章 胡仔《苕溪渔隐词话》
第一节 推崇词的整体美和结构美
第二节 推崇词的意境美与形式美
第三节 求实的批评态度
第四节 辩证分析与审美感悟的统一
第五章 张邦基词话
第一节 梦境中作词
第二节 词与主体情境
第六章 袁文词话
第一节 背景考据
第二节 道德立场
第七章 吴曾《能改斋漫录》
第一节 话语和意境的溯源
第二节 作品品评
第三节 风雅人生
第四节 生命的悲剧意识
第五节 题材之思
第六节 词调考据
第八章 王明清词话
第一节 词为政治工具
第二节 词与梦境之关系
第九章 王楙词话
第一节 论辩式批评
第二节 考源和点评
第十章 洪迈词话
第一节 有关词的“志怪”
第二节 游戏·智慧·幽默
第三节 艺术品评
第四节 写实人生与昭示命运
第五节 题材
第十一章 曾季狸词话
第一节 点化
第二节 评点
第十二章 张侃《拙轩词话》
第一节 词之起源论
第二节 词家词作论——比较方法的运用
第三编 南宋后期词话
第一章 岳珂《桯史》
第一节 词作白日梦
第二节 辛词多用事
第二章 张端义词话
第一节 作家作品论
第二节 伦理批评
第三节 流行文化
第三章 魏庆之词话
第一节 批评后山词话,为苏词辩护
第二节 批评易安词论
第四章 黄升《中兴词话》
第一节 词与历史文化语境
第二节 词作论
第五章 俞文豹词话
第一节 话语阐释
第二节 艺术鉴赏
第三节 历史意识
第六章 罗大经词话
第一节 词的价值判断
第二节 词的审美判断
第七章 刘克庄词话
第一节 否定性批评
第二节 审美的艺术批评
第八章 陈郁词话
第一节 “痛苦”——创作动因
第二节 超越前人
第九章 周密《浩然斋词话》
第一节 词与民俗
第二节 词的文学继承性
第十章 沈义父《乐府指迷》
第一节 审美创造论
第二节 艺术技巧论
第三节 辩证的词学眼光
第十一章 刘壎词话
第一节 创作心理
第二节 辩证的审美批评
第十二章 张炎《词源》
第一节 词的起源和审美特性
第二节 词的审美理想
第三节 艺术创造论
第四节 艺术技巧论
第五节 鉴赏论
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人名、术语对照
后记 青青河畔草
更新时间:2025-04-25 18: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