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丽丝·沃克的混杂性书写研究在线阅读
会员

艾丽丝·沃克的混杂性书写研究

王秀杰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文学文学理论20.1万字

更新时间:2025-04-25 19:29:25 最新章节:后记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本书依据霍米·巴巴的混杂性理论,探讨美国小说家艾丽丝·沃克如何在小说中结合美国黑人和印第安传统文化元素,以及现代西方写作技巧与理念,凸显文本在叙事、神话、宗教信仰和人物塑造等方面的混杂性,建构独特的美国黑人一印第安文学范式,展现他们在白人文化压迫下建构自己混杂身份所采取的创作策略和民族意识,质疑主流群体所界定的简单化的种族身份。从混杂性的视角对沃克的作品进行解析,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沃克的文学创作特色,更有助于揭示与沃克有着类似混杂身份的作家的创作模式和文学特征。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9-12-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王秀杰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诸城十老”的诗歌创作倾向、诗歌创作主题、诗歌创作风格的形成,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各自不同的气质秉性、不尽相同的人生经历以及平生遭际有着密切的关系。换句话说,“诸城十老”的人生境遇,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相同的社会环境和地域环境,他们在诗歌创作主题上多有共同性,都是以描写家乡的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情为主;然在诗歌创作主题上的差异则跟他们是否出仕有关,出仕者,多写科举仕途的不顺,多抒发怨气,而未
    魏红梅文学26.5万字
  • 会员
    以格林布拉特为代表的“文化诗学”主要以区别开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又利用了两个学派的资源而著称。本书认为其核心在于以福柯的权力思想来阐明文学活动,以此作为不着边际的历史主义真正走入现实的标志,也是形式主义走出语言牢笼的关键。在对“莎剧以及“英国早期浪漫主义”的具体枇评中,肯定了作者、文本和读者三个艺术生成维度相通的权力博弈关系,并在这些节点所形成的诗学“振摆”空间中表达其文学批评的整体理念。
    张文涛文学21万字
  • 会员
    本書力圖結合個案論析與整體研究、兼顧歷時性的梳理與共時性的比較,來進一步深化對北宋中后期詩歌流變的研究。本書選定該時期文人學佛與詩歌流變之關係為研究對象,從分析詩歌中所運用的佛教典故、所藉用的佛教術語入手,結合當時文人與佛教關係的考察,尋繹文人接受佛學思想的邏輯順序及其佛學思想體系的構建生成,並通過解析該時期士大夫知識構成及演變之特點,深化對該時期詩歌流變原因及過程的研究。具體結構上,本書主要通過
    左志南文学31.7万字
  • 会员
    本书由卢曼的系统论出发,考察德国汉学家自19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研究的演化情形。德国的中国文学研究相当于一个自主的功能系统,按照自身程序生产所需要的全部要素,也将“文学中国”建构成一个共同演化的意义世界。
    范劲文学39.5万字
  • 会员
    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说部丛书》规模宏大,作品有324编之多,时间从1903年至1924年长达22年之久,是清末民初诸多《说部丛书》中的佼佼者,体现了小说界革命的巨大实绩。本书首次对商务版《说部丛书》324编作品展开全面而系统的叙录,这是颇富创新性的研究工作。本书分英国、法国、美国、俄日以及其他国家与地区对每部作品的作者(著者与译者)、诸种版本、章节目录(全录或摘录)、序跋(全录或摘录),以及其他
    付建舟文学27.4万字
  • 会员
    本书是为研究生而写的文学理论教材,但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它抓住学界有争议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如文学可否定义、文学如何发生、文学有没有“进步”(可否用“进步”来衡量文学史的过程)、文学会不会消亡、文学是否需要“创造”、文学怎样存在、中西文论异同何在、怎样改造我们的批评,等等,进行大胆探索,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初衷在于引起学界的思考和讨论。作者主张力戒陈言,说自己的话,不人云亦云,写出不同于以往著作的
    杜书瀛文学20.8万字
  • 会员
    本书丰要目标是在汉魏六朝诗歌音乐传播与文本传播并行、交叉与相互转化的历史语境中,考察诗乐共生和诗乐分离的过程,以及诗歌多种传播方式与诗歌文学嬗变的内在联系:第一、第二章,系统梳理汉魏六朝配乐歌唱、徒歌、吟诵等几种主要的诗歌口头传播方式及其历史,厘清该时期石刻,题壁、传抄、结集等几种主要的诗歌文本传播方式的早期形态及传播特点;第三章讨论汉魂诗歌创作机制与诗歌音乐、文本交叉传播形态;第四、第五章,对“
    吴大顺文学21.7万字
  • 会员
    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促进了庶族地主阶层的兴起,百姓的地位悄然改变,进入“平民发展”的时代。普通百姓的民俗生活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民俗诗歌兴盛于宋成为一个突出的文学现象。而在古代文学研究中,文学与民俗的交叉则是一个具有诱人发展空间的研究视角。民俗学研究者往往用民俗学的眼光去观照诗歌中呈现出的民俗事象、民俗观念等。本书不同于这类研究方式,而是以文学为本位,研究宋代民俗诗歌自身的特点以及宋代诗人自己如何以所
    李黎文学26.8万字
  • 会员
    乐府学是与诗经学、楚辞学、词学、曲学并列的古代文学专门之学。《乐府学》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国家一级学会“乐府学会”主办,研究对象远涉先秦,近及当代,研究领域涉及音乐学、文学、文献学、考古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在乐府文献、礼乐制度、音乐形态、名家名作、乐府诗歌的制作与时代关系、海内外相关学术动态等方面都有研究。
    吴相洲主编文学26.1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

  • 会员
    本论文集辑录了作者从人类学视角出发,以跨学科方法进行文化遗产研究及文学人类学研究的相关成果。第一部分“文化遗产研究”集中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理论问题。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形态中隐匿的西方文字中心主义话语的揭示,既是反思的起点,也是研究展开的基本脉络。相关论文以这一创新性观点为引领,对文化遗产的器物、图像、记忆、身体实践等议题展开了细致深入的探讨。第二部分“文学与人类学研究”则聚焦于文学文
    李菲文学理论20.8万字
  • 会员
    本书立足现代性视野,深入细致地梳理了20世纪西方文本诗学存在形态及演变轨迹;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各形态文本诗学的基本理论主张及其相互间复杂关联,并进一步剖析了当下中国文本诗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态势。本研究对于深入探究当代西方文学理论、规范当下中国文学研究极具启发价值,能够有效避免“脱离文本、直奔主题”的不良批评之风。
    董希文文学理论27.7万字
  • 会员
    名教爱情剧是明清之际传奇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描写男女爱情婚姻的基础上,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本书以五十多部名教爱情剧为研究对象,结合明清之际的时代特征,对剧作的爱情婚姻、科举仕宦、时政世风、戏曲创作观念等进行了研究。具体而言,一是归纳剧作婚姻模式及安排原则并分析其形成的历史与现实原因;二是概括剧中官职任命的基本特征并探讨其出现的时代根源;三是考证明清之际社会现实与剧作时政世风描写之间的
    崔武杰文学理论28.2万字
  • 会员
    范晔有些才华,因卷入刘宋皇族内讧而被杀。其所处之南朝著史风气兴盛。受家学影响,其《后汉书》重儒术,崇王道,尊仁政,颂忠节,要“正一代之得失”。全书体例及人物,承自《东观汉记》及诸后汉史著。范晔吸收前人成就,化为己用,新设类传,人物类型的丰富性、人物形象的感染力直逼《史记》;采用“牵连法”,使合传更像一个整体;人物传记,虽头绪较繁,但前后关联,杂而不乱。叙述语言简中见密,简中见丽,序、论为其亲笔,倾
    程方勇文学理论22.3万字
  • 会员
    休闲是人类存在的理想状态,也是当今社会人们的基本生活诉求。本书以中国古代文化为背景,通过对以儒家和道家为主的休闲观念的梳理,探索中国休闲文化的思想根源及其基本特质。与一般对休闲的纯理论论证或社会现象描述不同,本书力图将休闲与文学联系在一起加以探讨,特别是借助对散文文本的分析,发掘散文中的休闲文化意蕴,探寻休闲文化对散文,尤其是对闲适散文的影响。由于篇幅的限制,本书对中国休闲文化与闲适散文的论述限于
    李漫天文学理论17万字
  • 会员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共同体,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而作为中华文化重要构成部分的中国文学,自然包含了多民族性。但长期以来,中国文学的多民族性遭到忽视。本书针对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文化寻根”现象中缺失现状,专门以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寻根”为研究对象,着力探究其发生语境与发展轨迹,同时选择西藏新小说的藏族作家文学书写、凉山彝族现代诗歌群,以及少数民族文学的人
    杨红文学理论26.8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