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交的尺度
- 腾讯研究院S-Tech工作室
- 2020-06-25 10:06:18
研究缘起
过去十余年,我们经历了一场传统社交的革命。
社会交往是人类的基本需求,社交网络将这一需求整合入网,用简单的“0/1”承载起丰富的讯息、互动和人际关系,极大消解了沟通成本,拓展了人际交往的可能范畴,真正成为麦克卢汉所言的“人的延伸”。
一方面,它搭建起通往更多人的桥梁,打破地理和时间阻隔,补偿了弱势者的缺失,极大满足了个体对社交的想象;另一方面,它参与了虚拟社群的形成,也推动组织团体的沟通,带动着全社会进一步整合。可以说这不止是对传统社交的改变,亦是对人类在这个时代生存状态的改造。
我们目睹社交网络走进更多个体,参与到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微信作为国内社交网络的典范,根据腾讯2017年第一季度公布的财报结果显示,目前微信月活跃用户为9.38亿,公众帐号超过1000万,第三方开发者超过20万。
随着使用的拓展与加深,我们却看到一些晦暗面:社交网络上的信息过载和好友关系庞杂,加重了现代人的焦虑和负担;身在人群,目光却在手机屏幕,出现了“群体性孤独”;永远在线,碎片化生存,真实生活备受分心所扰。

社交网络对我们产生了哪些影响?它让我们的生活更好了吗?
这就是本项研究的初衷——
在拥抱社交的价值之后,我们想要重新审视社交网络使用对个体的影响。研究影响,以期更好地理解社交网络,追溯当下问题的根源,为后续行动提供启示。
研究问题
“社交网络对人的影响”尚是一个过于宏大的领域。在对其界定之时,我们参考了既往研究的主要方向,并聚焦于当下社会问题的焦点。由此提出本研究着重探讨的三类问题:
1.个体幸福
“幸福感”是人的根本追求之一,心理学的主观幸福感是一种最佳心理机能和体验,通常由情绪和生活满意度反映。社交能带来诸多愉悦与益处,促进幸福;但当下社交网络相关的“焦虑”、“压力”却频繁出现。因而我们想要重新审视“社交网络对幸福感的影响”;
2.社会联系
社会交往搭建社会联系,缺乏日常人际联系往往使人孤独和疏离。社交网络为联系带来了更多可能性,但低头族、人际淡漠等现象出现,衍生出对于社会性“疏离”的担忧。因而我们想要重新审视“社交网络对疏离感的影响”;
3.工作/学习投入
分心是我们在碎片化时代的一大困扰。连接的便利能促进沟通效率,却使人更容易受碎片信息所扰,专注和投入度堪忧。我们想要重新审视“社交网络对工作/学习投入的影响”。
研究路径
既往研究中,社交网络与幸福感、孤独的关系已有不少探讨,但争议颇多,而对新形势下的疏离、分心等问题关注不足;国外对Facebook等社交平台的研究广泛,国内却缺乏对微信等平台的影响研究;研究方法较为局限于量化调查,缺乏对影响的内在根源探究。
在前期回顾中,社会中的一些“斋戒”案例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斋戒”可简单解释为一种暂别,停用Facebook数日、关闭朋友圈、甚至将手机置于“飞行模式”等。斋戒的原因,有特殊时期需要“自我隔离”;也有不堪其扰“冲动离去”,还有一种特别的自我探索——既然受到困扰,那就离开数日,看看生活会不会变好?
这种颇具实验性的自我探索,给我们很大的“方法”启示:可知,既往研究中广为存在的调查法(特别是基于单一时间点的横截面调查),本质上无法回答关于“影响”的因果关系;实验法是研究因果的不二之选——通过施加某种干预,衡量干预前后的变化,就能评估影响是否存在。但是,社交网络早已“干预”了人们的生活,我们很难对原始状态进行评估。
而“斋戒”就如同一种“反向干预”——撤离社交网络这一影响源,衡量撤离后的变化,以此反观社交网络的影响。在这里,斋戒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实验方法,所谓“以不用(斋戒)反观其用(影响)”。
另一方面,由于社交网络的影响非一朝一夕,很难在短时间内体现,这项实验必然要走出实验室,回到生活现场。实验的历时性可以使我们充分介入,不止获知影响是否发生,亦探索影响如何发生、问题根源为何。
简短的概述
综上,本研究关注社交网络对个体的影响,将以微信使用为研究对象,关注当下社交网络使用中的诸多问题,着重探讨社交网络对幸福感、疏离感和工作投入的影响。
研究采用现场实验法(Field Experiment),将“斋戒”作为一种反向干预,判断斋戒前后的各变量变化,评估斋戒产生的效果,反观社交网络的影响;同时以质化研究结合量化测查,探索影响的成因和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