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互市变迁

互市是边境地区国家间和民族间贸易往来的场所和方式。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贸易往来的通道。为加强对边境地区商贸交往的管理,朝廷在与匈奴﹑南越交接的关隘之处设立关市。关市原为关、市之合称,《国语·齐语》中的“关市几而不征”和《周礼·天官》中的“关市之赋”中的,都是这个意思。

汉廷通过关市拿金﹑钱﹑米﹑酒等换匈奴的牛、马﹑裘、革等,或拿金、银﹑马、牛、羊等换南越的当地土特产和奇珍异宝。关市在朝廷的严格控制之下,不仅定期定时方可开放,而且严禁进行违禁品如铁﹑铁器、兵器等的交易,商贾必须获得颁发的相关证件才能按规定品种和数量交易,违者轻则罚没拘役,重者流放处死。西汉时期,屡屡产生关市和双边政策相互影响的例子,如吕雉颁发的禁输金、铁、田器和母畜令,引起南越和汉廷的连年战争。由于朝廷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关市亦称胡市、互市,互市遂成关市的代称。

东汉时期,乌桓、鲜卑、匈奴等族因物质缺乏,屡屡寇边。《后汉书·应劭传》载:“(鲜卑)故数犯障塞,且无宁岁。唯至互市,乃来靡服。”朝廷通过与边疆少数民族及外国的陆路贸易交换物资,维持边疆安定,以致“胡商贩客,日款于塞下”。元和元年(84),匈奴曾一次拿万余头牛马至互市与武威汉商交易,受到地方政府的款待和中央政府的礼遇。杨隋结束南北朝并列局面后,在汉、突厥、吐谷浑等民族聚集、耕农与牧民交错居住的地方如张掖、武威等地继续互市,以期“啖之以利,劝令入朝”,鼓励“外商”来天朝进行贸易。与此同时,朝廷还在西北边境地区设交市监,管理互市事宜。

唐朝建立后,由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引起了少数民族政权和域外诸国的垂涎和羡慕。《新唐书·食货志》载:“时回纥有助收西京功,代宗厚遇之,与中国婚姻,岁送马十万匹,酬以缣帛百余万匹。”不久,“又使于土谷浑,与敦和好,于是土谷浑主伏允请与中国互市”。朝廷还专派广德郡公李安远到青海与吐谷浑可汗达成互市协议。贞观六年(632)交市监改互市监,专管沿边地区的马市交易。《大唐六典》卷22称,“诸互市监各掌诸蕃交易之事”,“诸互市监,监各一人,从六品下;丞一人,正八品下”,“金部郎中员外郎,掌库藏出纳之节、金宝财货之用、权衡度量之制,皆总其文籍而颁其节制”。唐代对互市有严格的管理,《唐令拾遗》载:“诸外藩与缘边互市,皆令互官司检校,其市四面穿堑,及立篱院,遣人守门。市易之日卯后,各将货物畜产,俱赴市所,官司先与藩人对定物价,然后交易。”朝廷对互市交易的商品有明文限定,铜铁等战略物资不能交易,金银亦在限制之列。《册府元龟》甚至记载:“诸锦罽、绫罗……织成细、丝布……真珠、银、铜、铁、奴婢等,并不得与诸蕃互市。”但总体而言,互市活跃了市面,丰富了生活,初唐名臣魏征曾言:“夫美玉明珠,孔翠犀象,大宛之马,西旅之獒,或无足也,或无情也,生于八荒之表,途遥万里之外,重译入贡,道路不绝者,何哉?盖由乎中国之所好也。”“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亦说:“蛮胡贾人,舶交海中,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奇物,溢于中国,不可胜用。”

宋元之际,少数民族与中原政权在边境设榷场互市。“榷”字意为“专卖”、“专利”,意思是官府垄断生意,没有经过特许,庶民绝对禁止私自参与。《汉书·景十三王传》韦昭注有:“榷者,禁他家,独王家得为之也。”《金史》亦曰:“(榷场是)与敌国互市之所也。皆设场官,严厉禁,广屋宇以通两国之货,岁之所获亦大有助于经用焉。”太平兴国二年(977),宋在镇州、易州、雄州、霸州和沧州等地,辽在琢州新城、振武军和朔州城南“各置榷场”,开展双边贸易。后因宋辽战战和和,榷场时开时罢。据王晓燕《论宋与辽、夏、金的榷场贸易》,宋输出的主要品种有香药、犀角、象牙、茶叶、缯帛、漆器、瓷器、梗糯和书籍等。辽输出的物品有羊、马、驼、银钱、布等,羊是其中的大宗货物。宋方严禁私自买卖硫黄、焰硝、卢甘石、水银、丹漆,或“堪造军器物”,以及直接影响国计民生的盐、米等物资,辽国也同样如此。1120年7月,宋金两国签署“海上之盟”后,金太祖致书宋徽宗,“备言银绢依准与契丹数目岁交,仍置榷场心”。1142年,为避免民间商人“私自交易,引惹生事”,宋朝开设榷场,“以通二国之货”,且“岁之所获亦大有助于经用”。此外,景德四年(1007),宋夏在保安军设置榷场,以宋缯帛、罗绮交换夏驼、马、羊、牛、玉、毽毯、甘草等。天圣四年(1026),陕西置有榷场两处,双边贸易“商贩如织”。明代时,由于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仅在海上准贡舶互市。清朝建立后,由理藩院和当地将军、大臣及各旗札萨克管理与西北地区各少数民族及俄国、边外各族的贸易,同时在张家口、归化城、肃州、哈密、库仑、恰克图、乌里雅苏台、伊犁、塔尔巴哈台,以及喀什葛尔、叶尔羌、阿克苏等处设置互市点。

发轫于唐宋的茶马互市在宋元以后发挥了很大作用。茶马互市用朱元璋的话说,即“我国家榷茶,本资易马”,其目的是维护边境和平,如《明名臣奏议》所言:“互市者,和亲别名也,然贤于和亲,贤于数十万甲师矣。”另外也是为了蓄势待战,如《明孝宗实录》言:“彼得实用之物,我得攻战之具。”清初,朝廷也实行茶马互市。顺治元年(1644),朝廷在西北设置五个茶马司,并置巡视茶马御史一人管理五司。随着边境经济的发展和百姓需求的提高,加之大清帝国被拖入资本主义体系,边境的茶马互市转向海外出口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