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 《奥义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奥义书》产生在公元前800年左右,现存《奥义书》有200多种,广为流传的有11种。吠陀经典总分为“祷颂”与“婆罗门之书”两大部分,而“婆罗门之书”又分为“梵书(祭典)”、“森林书(礼拜与修持)”、“奥义书”三部分。因此,《奥义书》被称为是《吠陀经》的最后部分。“奥义书”一词来自梵文,即“授课”之意,指老师向学生传授的经典。其中记载了后人对《吠陀经》的理解,以及清修、冥想后的感悟,揭示了如何引导灵性修持者获得最高智慧、达到完美境界的道理,揭开和启示了宇宙本体最高知识——“道”。根据前人的分析研究,《奥义书》的意义大致有如下三条:

1.《奥义书》所包含的根本真理,既非来自外界的感官觉知,也不是思维所得,而是印度吠陀时期的先知在最清净和超越的状态——三摩地的境界中觉悟到的真理和启示,他们把这些真理传授给他们的弟子,经过世世代代的口授心传,使它们被保存和流传下来。

2.《奥义书》教导宇宙和永恒的真理,此真理是绝对的。吠陀的先知以咒语的方式来述说这些真理,这些咒语在《奥义书》中被称为“音训”,其意义隐藏在最精细的声音震波中,只有在最深的意识层面才能体验到。

3.《奥义书》将先前《吠陀经》的创世神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将“梵我同一”、“业报轮回”、“超然解脱”三个基本观念加以融会贯通,认为宇宙万物虽形态各异,但以本体而言,却是一致的。要真正认识这个本体,必须让个体意识与至上意识与宇宙意识结合到一起,也就是说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只有实行灵性修持者才能实现。

《奥义书》阐述的灵性修持,也正是瑜伽的行持。在较早的《奥义书》中,就已提到了作为瑜伽重要内容的“静虑”(三摩地)。如《歌者奥义书》曾用天地山水等的静止状态来形容静虑,还明确指出静虑大于心、小于识;《鹧鸪氏奥义书》则直接引入了“瑜伽”的概念,并将瑜伽与信仰、真谛等相提并论;《迦陀迦奥义书》则进一步阐明了瑜伽高级境界是感官认识功能的不生起、意识的安宁等精神状态;《慈氏奥义书》将瑜伽界定为控制调节呼吸、心理、感官,割断一切存在现象的干扰,并将瑜伽归类分为“调息、制感、静虑、执持、观慧、三昧”六种;《曼都卡奥义书》描述“ā”如何代表整个宇宙,如何与清醒、做梦、深眠和超意识四种状态相关联,如何借以了达《奥义书》的义理而获得最高的开悟,实现个体意识与宇宙本体融合为一。以上这些对《薄伽梵歌》、《瑜伽经》中的瑜伽修习观,都有直接的影响。

正在学习《奥义书》的奎师那

“奥义书”一词来自梵文,即“授课”之意,指老师向学生传授的经典。图中描述的故事是,至尊人格首神奎师那和巴拉茹阿玛虽然是一切知识的源头,但却为了给人们树立榜样,教人们应该从正确的源头那里学习知识,而同意跟灵性导师桑迪帕尼·牟尼学习奥义书上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