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是忆念录:浙江大学百廿校庆老校友文选
- 钱永红
- 2531字
- 2025-02-15 19:18:29
一 建校初期
校史讲述(节录)
(一)求是书院
求是书院自前清光绪二十三年创办,嗣后曾一度短期改成浙江大学堂,接续改为浙江高等学堂。至辛亥革命,暂时停顿。于民元复校,改称浙江高等学校(与旧名一字之差,以其时所有学堂均改学校也)。旋因学制变更,停止招生。虽有十八年之历史,自萌芽递演,而成一程度略等于美国大学前一二年级之高等学校。
五十年前求是书院之创设,有四点足纪,可以为今日纪念之资:第一,其时尚在戊戌维新之前一年,实为中国自办之新式普通学校之第一个。其前有上海制造局附设之广方言馆,再前有北京之同文馆,但此两者均为外国语学校,专以造就办理交涉之辅助人才者。第二,其时科举未废(戊戌时曾暂废,政变后即恢复),而有若干举贡生及尚未预试之学子,舍此利禄必由之途而入学堂,学西学,此显然为一种学术救国之自觉及牺牲利禄之精神,亦即为后来接受革命思想之张本。第三,为浙江革命思想重要源泉之一。求是书院成立不过三年,而校内革命思想已属蓬勃而且几乎普遍,且后来直接参加革命者,亦颇有其人,成为本身及全国革命史上不可磨灭之一部分。第四,人才之众多。由求是直接造成之人才无之,此由于当时师资设备之不足,然而求是出去,再受国外之专门教育者(间亦有未出国者),类多成材,如理科方面已故之夏元瑮;工科方面,如已故之陈榥,现存之何燏时;军事方面最多,如已故之蒋方震、蒋尊簋,现存之史久光、周承菼、施承志等。前校长蒋梦麟则为求是后期进入大学堂时期之学生。(再后高等学堂时期,成材亦众,另详后文。)以上第四点与第二点颇有关系,以其志在学术,故成就多者也,以其时舍此无由取得新学术之初步根基,故相率而出此校耳(同时稍后尚有养正书塾,为今日省立高中前身,以不涉本题范围,故不及之)。
这些总评式的叙述以后,应该讲到一点当时求是书院之组织及课程等具体事项,其课程不特不能与今日之大学比,其初期即比一现在之高中,或尚有不逮。求是书院初办之时,仅有内院。翌年戊戌,乃增外院之经生。学生皆招收有出身者,所谓“举贡生监”是也。己亥年又增外院之蒙生,则皆无出身,文理稍通之青年,课程有国文、英文、算学、理化,后来又加日文,除蒙生于西文西学均系初学,其程度更浅外,其国文程度,则不甚相远。内院生依旧式书院住院生例,有“膏火”外(膏火为一律之普通津贴),尚有依考试优劣而异其多少之“奖洋”(劣者无。较优者有之,其多少视代表成绩之名次先后);外院只有奖洋。蒙生于月考外尚有二次“加课”,只考国文,其考试限于作文,当时所谓策论也。英文自初学至读本第三、四册外,更读文法。算学自心算至代数。物理化学所用教本为其时美国中学教本之课本。班级之制颇不分明,内院及外院之经生,各只一班,年年如此,蒙生则分二、三两班,而以入学考试之国文成绩(只考国文)为分班之根据,较优者入二班,次则三班,其一班则虚以待以下各班优等生之升入,实则并未实行,故始入某班者,始终为某班也。(其后只蒙生每年招生,内院及外院之经生,初招一班外,均未续招,蒙生之班次,则递有增加,其最高级之头班,亦非虚设矣。)学校之办理人,则为总理(予入校为在籍翰林陆冕侪先生懋勋)及监院(陈仲恕先生汉第),内院则最高之教员为总教习,初为美国人,译名万令赓,后为育英书院(教会办设立在前,即今之江大学之前身)之校长,民二十年前后尚在之江,后为胡可庄先生濬康,为约翰书院(后改称大学)之第一届之唯一毕业生,胡先生于高等学校时期复任英文教员。内院理化由总教习任之,别有英文教员,内院无国文教员,只有月考。外院初办二年间有国文教员三人,英文教员一人,算学物理教员一人。学生人数,内院记约20人,外院经生数略等,蒙生则一年约有20余人,后来则或不止此数耳。
(二)浙江高等学堂(民元改堂为校字)
求是书院,至后曾短期改名为浙江大学堂,主持人初仍为陆冕侪先生,旋改聘桐乡劳玉初先生乃宣。不久再改为浙江高等学堂,主持人称监督。初仍为陆冕侪,嗣后为吴雷川先生震春与孙鉴才先生智敏。民元改称校长,首任者裴子,继之者为陈百年先生大齐及胡愚若先生壮猷。监督之下设教务长,始任者为嘉兴王伟人先生嘉榘。(王先生为求是内院生,原名家驹,号渭臣,亦作维忱,长高等教务时用伟人二字也。)在大学堂时代,曾增设师范班,聘有日籍教员。现在文理学院大门内,为当时之植物园,所辟以辅助师范班博物课程之教授者也。
高等先设预科,二年毕业,升入正科。正科分第一、第二两类。第一类为文科,以备升入大学文法等科者也,第二类为理科,以备升入理工农医各科者也,皆三年毕业。课程均照奏定章程,外国文有英法德三种,法文为文科第二外国文,德文为理科第二外国文。文科历史有中国典制史、西洋近代史,及法学通论、经济学等科。理科算学至微积分,有矿物学、共论理学、心理学,及伦理学(民前为“人伦道德”),则为两类通习科目,凡此均见其学程之超越后来高中范围。自正科一年级第一类之政治地理,及第二类之化学起,学生均用英文课本及直接听讲(时文、理两部各有美籍教员一人);从前之日籍教员,则用翻译助其讲授也。一言以蔽之,若将一部分课程之内容再稍加充实,即可等于美国大学之一、二年级。惜乎正科毕业只有三班。其第二班未毕业前,即已奉部令停止招生。
光复以后,向为高校之求是旧址,为蒋伯器占作都督府。伯器名尊簋,求是内院生也。民国之高等学校,系借其时之两级师范(今高中)后面余屋继续开办。求是旧址,迪为公署。直至民国十六年夏间,始得收回为大学秘书处及逾年成立之文理学院之用焉。
高等正科,虽只有五年之历史(其后两年已无新生,学生实只有三班),然成材颇众。较知名者,如已故之邵元冲(预科毕业后未入正科)、何炳松、前高工校长徐守桢,及现存之陈布雷、赵乃传(预科毕业后未入正科)、程远帆、林彬及驻浙监察使朱宗良、现本校代校长郑宗海、教授潘渊、祝文白,前教授赵廷炳等。此外,如法官、律师、会计师、中西医师,及宗教家、书画家、均有超越之代表。其他尚多,一时不及备数。虽其中间有预科毕业后向他处升学,未入本科者(如前举之邵、赵二君),然高等学生升学他校者,类都成绩列在前茅,此为其后来成就之见端,盖其注重学业,习成风气,直至于今之浙大,历史虽曾中断,而此风则先后相续。此亦精神相贯之一徵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