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

【阅读提示】

《蚀》是茅盾的小说处女作,也是中外研究者都高度评价的一部作品,包括三个中篇:《幻灭》《动摇》《追求》。《幻灭》连载于1927年《小说月报》第18卷第9至第10号,1928年8月商务印书馆初版;《动摇》从1928年1月始连载于《小说月报》第19卷第1至第3号,1928年8月商务印书馆初版;《追求》从1928年6月始连载于《小说月报》第19卷第6至第9号,1928年12月商务印书馆初版。1930年5月开明书店初次将三部合为一部出版,总题为《蚀》。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修改本,以后的单行本和《茅盾全集》等所收都是这个文本。金宏宇认为修改后的版本与初版本之间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与‘性’的意义滑变”。

茅盾在《从牯岭到东京》中回忆说,“我那时早已决定要写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三个时期:(1)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2)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3)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从创作的实际情形来看,作者的创作意图基本上得到了实现,但是也有距离。

就都市文学的角度讲,小说确有大量凸显的女性情色描写,但如黄子平在《“灰澜”中的叙述》中所言,其贡献恰在将情色描叙与革命宏大题材结合,提升了情色文学的品格,扩大了情色文学的路向。最重要的是小说成功塑造了一批大胆参加革命,勇敢突破性道德禁区、力求将女性身体的私人性与公共性结合起来、同时又不乏软弱和颓废色彩的“时代女性”形象。具体而言,《幻灭》中章静被同学抱素欺骗失身,代表着都市消费现代性对传统女性身体纯洁性的解构;她对革命的幻灭除客观原因外,还表明她自己的思想性格和身体感觉还无法与公共性的革命交融;章静的同学周定慧被男人欺骗后则迅速转型,身体的私人性与公共性结合,对男人报复,对社会革命,受害于都市也自由于都市。《动摇》中被人们称为“公妻榜样”、被方罗兰称为女神和“希望的光”的孙舞阳将女性身体的私人性与公共性结合发挥到极点,与娴静、端庄而主要属于传统型的方太太形成鲜明对照。《追求》的生活场景又回到上海,写一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失败这一时代悲剧面前不愿意认输,力求再次挥发青春的力量,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但是公共性生活丧失,消费都市空间里,人生呈现散乱和颓废,只能做些小事情,但也都一一失败,最后的结果还是幻灭。章秋柳渴望凭着自己的女性身体力量和青春热情拯救张曼青、史循均失败,她不愿意跟着曹志方上山当土匪又说明现代都市人生的魅惑(她的颓废也是这种魅惑的产品),她与赵赤珠、王诗陶喊着“为了一个正大的目的,为了自己的独立自由,即使暂时卖淫也是可以的,合理的”之口号走向上海的大街小巷则代表着女性身体的纯洁性进一步被消费都市吞啮,她们将女性纯洁性的丧失与现代女性人格的获取结合在一起,也表明女性再生与女性从妓、女性颓废之间的奇妙想象。

作品以大手笔烘托、渲染了大时代的动荡,描绘了大规模群众运动的场景,人物心理刻画丰富,某些情绪的渲染和手法的运用具有现代主义文学审美特征。

【延伸阅读作品与参考文献】

1.茅盾:《虹》(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2.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有关章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3.陈建华:《革命与形式——茅盾早期小说的现代性展开(1927—1930)》,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金宏宇:《“革命”与“性”的意义滑变——<蚀>三部曲的版本比较》,见金宏宇《文本与版本的叠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思考与练习】

分析《蚀》中周定慧、孙舞阳和章秋柳形象的都市文化审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