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马

老舍

【阅读提示】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京味小说”的开拓者和代表者,既不同于京派,也有别于海派。

《二马》1929年5月始,连载于《小说月报》第20卷第5至第12号,1931年4月长沙商务印书馆初版。这里之所以选择《二马》作为老舍现代都市小说的代表,是因为《二马》主要是书写伦敦所代表的英国现代文化精神,以此反照中国传统的劣根性,体现了一定现代都市文化审美意向。推荐阅读1980年1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老舍文集》第一卷中根据初版本校勘的文本。

从民族对立的角度看,老舍笔下的伦敦是一个深受东方主义毒害,因而对中华民族极端蔑视、冷酷、不人道的都市。在伦敦,西部居住的是贵人、富人,东部居住的是穷人、贱人,其中,来自中国的工人和学生多半住在东伦敦的中国城。“没钱到东方旅行的德国人,法国人,美国人,到伦敦的时候,总要到中国城去看一眼,为是找些写小说,日记,新闻的材料。”“中国城要是住着二十个中国人,他们的记载一定是五千;而且这五千黄脸鬼是个个抽大烟,私运军火,害死人把尸首往床底下藏,强奸妇女不问老少,和做一切至少该千刀万剐的事情的。作小说的,写戏剧的,作电影的,描写中国人全根据着这种传说和报告。然后看戏,看电影,念小说的姑娘,老太太,小孩子,和英国皇帝,把这种出乎情理的事牢牢地记在脑子里,于是中国人就变成世界上最阴险,最污浊,最讨厌,最卑鄙的一种两条腿儿的动物!”但是,从超民族的角度看,老舍笔下的伦敦又是世界上最现代、美好、值得骄傲的都市。自然风景洁净、优美,四季如春;公共空间人人平等,相互关照,特别是可以自由言说,私人空间充满文化气息;报纸、广告在都市生活中充当重要传播作用;人们的独立精神和创业能力突出,而且不回避对金钱的热爱,坚持“时间就是金钱”;年轻人的恋爱是自由的,衣着是时尚的;大街上终年是繁华的、热闹的,物产丰富的。

《二马》与所有现代域外题材文学一样,体现一种民族内外的矛盾心态。

【延伸阅读作品与参考文献】

1.老舍:《英国人》《我的几个房东——留英回忆之二》《东方学院——留英回忆之三》(散文),见《老舍全集》第14卷“散文·杂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

2.谢昭新:《论老舍笔下的伦敦都市文化景观》,见杨剑龙主编《老舍与都市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沈庆利:《中西文化的聚光镜——老舍<二马>论》,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第1期。

4.(英)彼得·阿克罗伊德:《伦敦传》,翁海贞译,译林出版社2016年版。

【思考与练习】

分析这篇小说中的伦敦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