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现代都市文学读本
- 左怀建 吉素芬
- 2483字
- 2020-06-28 08:19:30
属于夜
一
她先在,他后来。
他搬进后一星期,才知道前楼住的是一位晚出早归的她,但是他住在亭子间里面的。
很少见面,有一两次,他进后门时,她正出去;也有一两次,他在开房门时,她在锁房门。
有时候早醒,听见汽车响,接着是门声,于是高跟鞋得得地上楼梯,在他门前转弯,于是抽水马桶声,于是房门声,于是关电灯声,接着就万籁俱寂——这就是她。
她是傲慢的,从未对他注意过。因为他在亭子间,她在前楼;住在前楼的男子会注意亭子间里的女子,住在前楼的女子不会注意亭子间里的男子。
房东是白俄,通话要用英语;英语,她比他好,他常常因为她在,他不愿多与房东说话。然而她,她常常会故意的加响一点,让他听见。
她有一两个朋友,常常来;他也有一两个朋友,常常来;她的朋友不注意他,他的朋友常常注意她。她们谈话不会谈到他,但是他们的谈话可是常常谈到她的。
他是一个学生;她呢,是一个舞女。
他们俩住在一处不谈话,朋友们怂恿他去认识她。要认识她不难,去跳几次舞不就认识了么?但是他不,他是一个用功的学生,星期日偶而看看电影,平常总是读书。
二
他是毕业了,现在,他进了一家报馆工作。
于是他同她一样,大家是属于夜的人。
第二夜就巧。当报馆的汽车送他到家时,另一辆汽车也接踵而到,这是她。汽车与车里的男子,去了。
那是一个天未亮的早晨,空气是冷的;两个人差不多同时到门口,于是乎彼此注意了。
是他?——这样晚回,在她脑筋中以为除了去了舞场是没有这样晚回的事情了。
他已将门打开,让她先进去。
“你也从舞场回来吗?”她进去时候问。的确缺少几分客气,假如这是对一个陌生的人说的第一句话。
“你以为是同你一样吗?”
她笑了。大家上楼进房睡觉,静悄悄的。
第二天起就开始谈话,本来大家是熟的,不过现在是用言语来表示了。
她先被邀到他房里来,他房里是两个大书架,一只床,同一只写字台。她对于这许多书籍发生新鲜的感觉,对于这个轻视了好几年的男子,现在是发生了相反的情绪。于是他也进了她的房间了。
她的房间是两只大衣橱,一只大梳妆台,上面全是女子的化妆什物,此外是圆桌沙发等无关紧要的东西。
于是谈话开始了。
她知道了许多新鲜的事情,这一个陌生的邻居同她尽千的舞客是有这许多的不同。他同她谈的是极其平凡的话,然而在她的生活中,这些话是离远了,这些话,似乎是父母,姊妹,兄弟曾经听到过的,但是在多年以前呀。
夜饭是他请客的,简单得很;饭后大家离开,各人到各人该去的地方。
大家是天将亮时候回来,但是常常是有点参次,起初是参次了就等第二天再会面,后来是先到的一个等着,谈一回再睡;再后来是偶然地大家喝一点茶吃一点点心,于是大家计划着食物与糖果,预备第二天夜里来叙谈。这样,慢慢地成了习惯,天大亮时候再睡觉竟变成毫不希奇了。
其实那时候有什么话可以谈?一个是脑筋倦了,一个是身体倦了,茶点后大家面对面,吸着各色各样的纸烟,享受那夜的末尾,他们同是属于夜的人。
于是沉默了一两个钟头;直到厚窗幕的缝里有阳光爬到地板上时,于是一个说了:
“天大亮,该去睡了!”于是大家睡到傍晚再一同出去。
他们都已相互知道一切。
大家谈不到什么交情,但是也许交情就在谈不到之中;习惯他们俩每天同度那剩余的夜。
下午,他起来以后是读书或者写社评与其他著作,有时候去看朋友。她总是比他晚起,起来以后是费时的打扮。接着是吃饭,上工,除了他出去访友外,常常是同伴的。
他有未婚妻,在别处高中读书,她是知道的;他们俩的接近程度是可以谈到一切,他们俩的距离是能够谈到一切。
他有时也问到她的终身问题,她终是混了过去,她没有答案,这不是她没有想到,而是怕想到。
三
光阴像骆驼一样的走,毫不疲惫地把它的速度在坚忍方面表现出来。它是载走过许多的历史,于是也载着这位新闻记者的时评与著作到影响舆论的地方,同时也载着这位舞女苍老了。
他告诉她,他要结婚了。结婚以后当然要搬出,对于同那位十来年邻居的分离,表示一种无限的惆怅。
结婚的时候,她是去吃喜酒的。她羡慕那位新娘,那新娘活如十年前的她,是的!她计算年龄,她比他长三岁,她比新娘是长五岁,这是他在她面前常说的。
婚后的他们住在不远,他约她常去玩,但是她只去过三四趟。
有一天,一个隐沉的薄暮,他一个人偶而经过旧居,顺便去看看她。敲前楼的门,开了,一个白种青年在看报,问二房东,知她已搬到他住的亭子间了。
她在床边坐着,他进去了,她很憔悴。他们的谈话很少,但是往年等待天亮时候默坐的情趣也早已消失。他感到一点悲哀,两支香烟以后,他告辞了。
接着是久久的暌隔。
那是他已经辞去新闻记者事件而执行律师事务以后,他又去看她,她正同一个收账的人谈话,他插进去问,知道是一笔六十多元的裁缝账,于是他签了一张支票将收账的人打发走;他刚要同她说话,她已经伏在枕上哭了。他没有话可以安慰她,他觉得她哭的一定是为钱,他签一张一百元的支票给她,悄悄的走了。
第二天下午,她来访他,一定要将那张支票还他。于是谈话开始了。
…………
她只是哭。
他静静地分析她的环境,觉得最安全的解决还是结婚,而最安全的结婚是寻舞客以外的男子。
她要回去,他叫她带走那张支票,于是她拿着去了,眼睛仍是红红的。
以后是久久的暌隔。
四
一月后,她从乡下寄来一张结婚请帖,还有一百元的一张汇票。
他预备星期三同他太太去吃喜酒去。
一九三四,三,一六
【阅读提示】
这篇小说写得朴素无华,许多选本都没有,但是分量却不轻。整个构思与张爱玲的短篇名文《爱》有些相似,但是比《爱》内涵充实、丰富、深刻。
小说写了一个舞女对“我”的先倨傲、后接近、再爱恋及到失去“我”后的极度悲伤和失落。更深远的意味在于写出这是一个命运问题——人的一生有许多限制,许多阴差阳错,等到意识清醒的时候也是错愕中不可回头的时候,以后的生命都是遗憾,都是消磨,都是浪费,都是无法言说。
【延伸阅读作品与参考文献】
1.徐:《丈夫》《笔名》《盖棺定论》(小说),见《徐 文集》第6、8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2.冯芳:《20世纪上半叶徐 研究述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2期。
3.杨阳:《徐 小说研究述评》,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4期。
【思考与练习】
从这篇小说看徐 小说创作的另一副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