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苏定方

薛仁贵在军中操练数月后,张士贵将军被调走,而新来的军官名叫苏定方,苏定方三令五申,要求极其严格,而薛仁贵则不怕吃苦。

苏定方是有慧眼识人的本事,他一直再找军中负有勇谋相合的人才。苏定方此时官任左卫中郎将,几年前,他曾率二百将士夜袭东突厥的牙帐。

“薛仁贵你过来一下。”这是苏定方在喊他,薛仁贵看着苏定方的眼里颇有玄机,说:“将军请吩咐。”

苏定方耳语了一番,薛仁贵说:何时动身?要不要再带几个人?”

苏定方说:“你我即可。”

原来这次苏定方打算去城外的小岗上砍些竹子,两人仅仅各带着一支宝剑,两人边走边说着话,苏定方说:“听说城外那片竹林在前几朝还有人住,现在都荒废了。”

薛仁贵说:“我家绛州龙门尚有人幽居竹林,那些幽居之人大多与世俗失意相关,不问世事。”

苏定方又说:“说起世事,我听说李靖老将军已经致仕了,曾经我是李靖将军手下的一名小兵,就像现在的你一样。攻伐东突厥时,我才有所升迁。突厥首领的牙帐就是我攻下来的。”苏定方得意地说。

薛仁贵看着前面的路,说:“这里逐渐人少了。”苏定方看着路越来越窄,两旁的树林里,幽深寂静,不时又有一些飞鸟鸣叫而出。

竹林还未显现出来,两人又开始交谈,苏定方对薛仁贵说:“你是一个很有造化的人,看你的长相我就知道,一定是大唐盛世里的武将,用不了几年你就会得到擢拔。”

“擢拔非吾愿,但愿四方定。”薛仁贵认真地说道。

苏定方笑着说:“看你出身贫寒,以为你没有学过什么,没想到你还是有些见识的。”

两人在山路上左拐右转,一驾马车映入眼帘,一位穿着不凡的人下了马车,看见苏定方与薛仁贵,一身戎装,说:“两位兄弟可知长安怎么走?”

苏定方问道:“你是何人?”

此人说:“家道中落,被人追杀,特赴京城避难。”此人又气喘吁吁,显然是经历大难之人。苏定方说:“追你的是些什么人?”

这个人舍下马车,与苏定方薛仁贵二人在竹林中避开敌手后,说:“二位可能不知,这些人都是因灾年而起的乱匪,因我家颇有些钱财,所以痛下杀手……”

薛仁贵说:“这年头的确这样,看似太平实则危险四伏。”

苏定方说:“既然来到长安,你想干什么?”

苏定方看其外表文弱,想必家境不错,本来想招募其从军,但他显然不能经受军队的严格要求。

“我想考进士,走仕途。”

这位青年说着,眼里充满自信。

苏定方说:“既然有此想法,想必也是熟读诗书吧。”

“不能说熟读,只是通读了几遍,还需细细研究。”

苏定方说:“既然能遇到你,我推举你到颜师古大儒那里,他现在在家潜心研究学问,不知会不会招你。”

远处的几声鼓角声后,苏定方知道这是军营的信号,他们已经在外逗留许久,是该回去了。

苏定方与薛仁贵说完告别的话,就直奔长安城外的军营。

“朝廷降旨,请给事中马周来此抚慰军心,你有什么想法没?”苏定方问着薛仁贵,想考验下他是否胸有韬略。

薛仁贵说:“听说马周大人,是皇上的近臣,我们是远离皇上的一群无名小兵,但是我们在冲锋陷阵,马周大人在御前对策。只是各尽其职罢了。既然他要来,我们就按我们一贯的训练进行就可以了。”

苏定方说:“原来你还是有些见识,我一直以为你是个大老粗,只是命有福星,没想到你是一个文武双全之人。”

薛仁贵笑着说:“大人说笑了,我只是对《周易》稍有见解,读过不少,至于其他的书,的确是一无所知,还得和大人多学学。”

苏定方说:“我只懂兵法,至于其他的诗书我也不懂。”

突然一名小兵来报说:“给事中马周大人已经到了军营了。”

马周此时正端坐着与其他诸将叙谈,马周看着这里的坏境,说:“皇上派我来这里就是抚慰大家,你们有什么困难就直说。”

马周见众人不好意思说,你推我让,笑着说:“这里的人都是武将,怎么不如我一介文官。”

这时,苏定方到了,看见马周坐到正中间,连忙说:“特使大人我有一事相求,请你禀告皇上,军营坏境尚且不佳,军粮配发也不及时,还有更重要地是军服装备……”

马周说:“这些我都会禀明陛下,只是要有些期限,到指定的时期我会亲自送来。”

马周这些话,让大多数的将领都很高兴,马周看到帐外的炎炎烈日,说:“我得去看看士卒们的精神。”

马周不顾烈日炎炎,亲自在高台上,看着将士们的练习。苏定方与诸将也在旁侧,他喊到:“兄弟们,这是朝廷的马大人,”

马周看着一排排的士卒,在高台上说:“值此天下未定之际,我等应立功,首先以图报国,再次以图报家。至于训练危苦应不惧,战场攻守应不畏。”

马周话音未完,士卒激愤慨然地齐声喊道:“誓死为国,扫除蛮夷。”

苏定方看到这一幕,觉得马周也是个人才,善于攻心,比自己一生的激励将士中哪一次都好,暗暗佩服马周。

马周在训话完,对着苏定方说:“苏将军对带兵经验丰富,可是在士卒面前有时也要方法得当。”

苏定方只得说:“马大人睿智。”

朝廷不断会派人来慰问军士,在苏定方的训练下自然军容齐整不需疑惑。马周对军营的大小事宜都报给了李世民,包括他的一些看法。

李世民此时已经无心顾忌这事,因为有一件更大的事发生了,这件事影响了整个大唐,李世民为此也辍朝好些天,甚至神清恍惚,但他还是振作了起来,因为该来的总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