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布“七大恨”,努尔哈赤大兴师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唐)曹松《己亥岁》

后金的建立使努尔哈赤和明朝廷的矛盾激化,为了抑制努尔哈赤的疯狂扩张,明朝廷一改之前的安抚政策,开始对努尔哈赤进行经济封锁,禁止汉人进入女真地区贸易。由于之前汉人是努尔哈赤的主要贸易客户,所以禁止通商给努尔哈赤造成了极大经济损失,许多人参等土产由于没有销售渠道而腐烂。同时,明朝廷还从人力财力等方面支持叶赫部与努尔哈赤对抗,阻碍其统一女真的步伐。

明朝廷的制裁极大地刺激了努尔哈赤,此时的他已经不是那个颠沛流离的少年,而是手握重兵的一方霸主,自觉羽翼丰满的努尔哈赤决心与明朝廷彻底决裂,一决高下。

虽然下定起兵的决心,但有些形式上的东西还是不可缺少的。古时候人们做什么事都讲究名正言顺,要努力取得舆论的支持,所以打天下者都会先发表檄文,表达一下自己要讨伐的人是多么大逆不道,自己起兵是怎样顺应天命,然后才可能得到天下人的支持。

虽然后金是少数民族政权,但努尔哈赤受过良好的教育,做这些形象工程其实并不难。

1618年,努尔哈赤发布了“七大恨”宣言书,正式起兵反明。这七大恨不是努尔哈赤杜撰出来的,很多都是他内心真实仇恨的表达。

一大恨:明朝廷无故杀害努尔哈赤父、祖;

二大恨:明朝廷偏袒叶赫、哈达,欺压建州;

三大恨:明朝廷违反双方划定的范围约定,强令努尔哈赤抵偿所杀越境人命;

四大恨:明朝廷派兵保卫叶赫,抗拒建州;

五大恨:叶赫由于得到明朝廷的支持,背弃盟誓,将其“老女”转嫁蒙古;

六大恨:明朝廷逼迫努尔哈赤退出已垦种之柴河、三岔、抚安之地,不许收获庄稼;

七大恨:明朝廷辽东当局派遣守备尚伯芝赴建州,作威作福。

有了“七大恨”之后,努尔哈赤率部反明就有了舆论保障,也获得了更多人的同情和支持。

发布宣言书后,努尔哈赤将抚顺城作为进攻的第一个目标。由于这是伐明第一战,关系到后金军的士气,所以虽是一城之争,努尔哈赤仍然调集两万精兵并亲赴前线指挥。明将李永芳没有做战前防备,当大军兵临城下之时,李永芳傻眼了,无力抵抗的他只能选择举城投降。不久,努尔哈赤又率部夺取了清河城。士气正盛的努尔哈赤还打算进攻沈阳和辽阳,但由于实力不足只好作罢。

抚顺和清河的失陷使明朝廷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努尔哈赤已经赤裸裸地威胁到明朝统治。于是明朝决定出兵进攻后金,但此时明朝廷已经衰落,一时无力调集大军进剿,所以只能做些战前准备工作,从各省征集粮饷、征调军队。

1619年,努尔哈赤率大军猛攻叶赫部,连战连捷,叶赫慌忙向明朝廷求援。此时明朝廷已经做好充分准备,于是派遣十万大军杀气腾腾地奔辽东而来,生死攸关的萨尔浒之战一触即发。

▲满文

知识点思考 努尔哈赤“七大恨”对后金军队有什么影响?

从“七大恨”中可以看出,当时明廷对女真族的确是欺压颇深,所以,他们是被迫奋起反抗的。“七大恨”反映了女真族人对明朝的愤恨,最终成为讨明檄文,使他们起兵反明有了正当理由。对于当时的八旗将士,“七大恨”产生了很大的激励作用,也进一步坚定了他们反抗明朝统治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