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食物如何改变我们人类和全球历史
- (英)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
- 1904字
- 2025-02-17 09:42:15
彩插

食人习俗是黑色幽默青睐的题材。这是西班牙画家戈雅的画作,悬挂在他住处的餐厅墙上,描绘了希腊神话中的泰坦克洛诺斯吞噬亲生子女的情景。在大约1800年以后,戈雅笔下的饮食画面几乎都有令人作呕之感

德·布里于1592年创作这幅版画,描绘施塔登在巴西的见闻:图皮南巴人吃下烤人肉后,意犹未尽地舔起手指。不过根据施塔登所述,这些人不常食人,而食人必有冗长的仪式。他们并不是因为饥饿,而是为了报仇雪恨才吃掉俘获的敌人

现代素食主义传统痛斥食肉行为的残忍。素食风尚初露端倪时,戈雅在1810年前后画了这幅以屠宰为主题的静物写生,画面中是被屠宰的绵羊。他采用戏谑却不很写实的元素,肋排竖直而立,笔触疙疙瘩瘩,并不干净利落,羊头的眼神可悲又哀怨

第一次食物恐慌事件。在德国画家老卢卡斯·克拉纳赫绘于1526年的这幅画作中,伊甸园并没有肉食现象,狮子与绵羊和平共处,水果才是主要的食物。然而在大自然中,并非原本就有充足的蔬果食品和温驯的牲畜,必须通过农牧才能获得。事实上,举世皆有食物禁忌,伊甸园的禁果是其中的代表

在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开兹这幅颂扬神圣日常俗务的画作中,满脸不高兴的马大正在研磨香料,准备烧鱼,背景则是她的妹妹马利亚正服侍基督的情景。根据《约翰福音》,基督复活后吃的圣餐当中有鱼。对比强烈的光线和扭曲的透视法,使这幅画显得格外突出和光彩夺目

静物画家爱画食物,因为餐室场景别具象征意味。泼洒而出的酒和喝掉的酒,奄奄一息、形如阴户的牡蛎,空牡蛎壳,裂开的干果,反射的光线,林林总总,象征着人生之乐的无常和短暂。这幅画的作者是荷兰画家威廉·克拉斯·赫达,时间为1635年

17世纪时,解剖学主题在西方艺坛逐渐蔚为风尚,屠宰也成为艺术主题,荷兰画家因而得以采用戏剧性的手法来刻画日常生活仪式。伦勃朗的这幅画作即以不折不扣的写实手法,描绘了一具待售的公牛躯体,画风丝毫不具象征意味

从北欧的驯鹿管理可以看出狩猎文化是如何逐步演变为畜牧文化的。在冻土地带,驯鹿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工具。到了9世纪,放牧驯鹿已成固定活动。挪威画家威廉·彼得斯(Wilhelm Peters)的这幅画发表时间大约在1900年至1924年间,描绘了北欧的萨米人放牧驯鹿的场景

啤酒可能是比面包更早出现的珍贵谷物产品。不过,古埃及人用大麦面包来酿制啤酒。古王国和中王国时代有大量工艺品描绘压榨面包糊以制作啤酒的过程,这些特制的工艺品被安放在坟墓中,以便死者拥有滋养来生的神奇方法。家家户户酿制自家的啤酒,碰到酿酒日,工人可以放假,在家酿酒

自前哥伦布时代起,马铃薯一直是安第斯山脉的重要农作物。2—8世纪活跃于现今秘鲁北部地区的莫切文化善于制作各种陶器,它们是神圣的器具,用来代表重要的主题,从外观明显可辨。这其中就有马铃薯的形象,上图为拟人化的马铃薯,此外还有自然形态的马铃薯

这幅关于小麦的插图绘于1903年前后。小麦、大麦、黑麦、稻米、小米与玉米共同构成“六大”禾本科植物。这六大植物的发展“堪称人类最壮丽的成就:禾本科植物原本是大自然为其他消化能力较好的动物准备的食物,没有反刍功能的人类却将它们变成自己的主食”

这幅19世纪早期的雕版画,刻画了因“哥伦布交流”而传播开来的一种新世界热带原生食物——辣椒。哥伦布于1493年首度将一批新世界物种带回欧洲,辣椒即在其中。到16世纪中叶,远至印度和中国湖南都有人栽种。如今,它已成为流传最广的香料之一


19世纪晚期的市场堪称“工业技术的神奇不朽之作”。1875年时,新毕林斯门鱼市场的外观好似法国古堡或温泉酒店,内部则很像教堂。在雕版师的描绘下,整座市场流露出宫殿般的宏伟派头,这正是它的迷人之处。这座市场见证了工业时代以机器为美的美学观

清洁的资本主义。照片中是19世纪末的亨氏罐头工厂,画面中的女工们正在为泡菜罐头贴标签。操作台一尘不染,罐头排列整齐,女工们站成两排,身着统一制服,头发仔细梳妥并包裹在帽子里。作为工业化时代的食品业巨子,亨氏品牌的创始人亨利·海因茨也是践行“纯净”这一食品加工理念的先驱之一

1865年,李比希男爵挤压牛肉泥的肉汁,并将之制成小方块,这是他为了浓缩肉类营养而得出的试验结果。然而,OXO后来却被当成便利食品,而非营养来源。1952年的这则广告就展现了食品加工业的威力,它改造了饮食、烹饪习惯,甚至性别角色扮演

维生素是20世纪的新执念。它起初是科学,后来变为流行时尚,强力冲击了西方世界新世纪的饮食理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开始出现服用维生素的热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美国政府部门大力推广相关营养学知识,各家食品公司也积极运用合成维生素这项新发明来强化产品功能。1941年,当时美国最大的甜甜圈生产商,美国甜甜圈公司(Doughnut Corporation of America)甚至推出了“维生素甜甜圈”,富含维生素B1,能带给消费者“活力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