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外城市更新理论研究的现状

城市更新自从城市建立起就存在,但近现代城市的研究发端于19世纪,并以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为代表。霍华德在19世纪初期的文献《明日的田园城市》中主要针对当时的城市管理和发展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且在他的研究工作中探索出了一种名为田园城市的模式。他提出了在城市建设中引入动态平衡和有机平衡等重要的生物准则,并在城市内部建立起多种功能平衡的基本观点,提出对城市进行更新和改造的关键就是要促进城市的各项功能实现平衡。

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针对城市的四大功能进行了分区,将以往的多元化的城市,简单地划分为相关联的功能区域。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都是受到这种思想的引导而实现更新,通过简单的分区改变城市发展机理,使得城市的历史文脉出现了裂痕。受到上述思想影响的城市更新都难以取得成功,有时甚至是对城市进行了再次破坏。这使得理论界人士对其进行反思,包括简?雅各布、刘易斯?芒福德等多位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思索,引发了“人本主义”城市思想的出现。

柯林?罗在20世纪的70年代中期撰写了《拼贴城市》,他提出建筑师必须采取一种“有机拼贴”的手段去推进城市建设;简?雅各布指出要通过多样化手段把城市的天性全面地展现出来;在《城市发展史》中,刘易斯?芒福德提出,城市规划要满足“人的尺度”,关注人的需求。简?雅各布斯在其出版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针对上述大规模改造的缺陷进行了分析。她认为这种改造方式从本质上是一种浪费,如此大规模的改造耗费的资源是很可观的,而且这种规模的改造势必会让城市失去原有的发展脉络与文化特征,而且对解决贫民窟问题没有裨益,只是单纯的把它从一个地方驱赶到另一个地方,这就造就了一种恶性循环,对城市的发展难以提供帮助。由此,她提出了“小而灵活的针对城市开展规划”(Vital Little Plan),从大拆大建的模式转换为逐步的、微妙的变化。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城市更新已经难以阻挡城市的衰退,西方专家开始针对城市复兴的方式进行分析,在这种思路下,针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更新”思想便被提了出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最初就是为了杜绝以生态破坏为代价而促进经济增长提出的,后来慢慢地开始针对一些大城市更新问题进行思考。可持续的城市发展观念清晰地指出了城市应推动多样化发展,并且要求民众参与,建议城市更新必须由三方为主体共同推进,即政府、居民和开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