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天津自贸试验区与京津冀产业协同升级

促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升级是天津自贸试验区的主要任务之一。其具体内容包括:通过自贸试验区高端产业集聚,促进京津冀地区优化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创新区域经济合作模式;以产业链为纽带,在自贸试验区建立市场化运作的产业转移引导基金,促进京津冀地区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物流配送等环节的协同配合;增强自贸试验区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集散功能;加强交易市场互联互通,推动各类资源合理高效流转;鼓励三地企业通过跨区域兼并重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在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运营领域,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新型投融资模式;鼓励航运物流、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向自贸试验区集聚,形成有利于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机制,促使自贸试验区成为京津冀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按区域布局划分,天津自贸试验区的三个片区在引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各有侧重。其中,天津港东疆片区重点发展航运物流、国际贸易、融资租赁等现代服务业;天津机场片区重点发展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端制造业和研发设计、航空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滨海新区中心商务片区重点发展以金融创新为主的现代服务业。

5.3.1 东疆片区打造融资租赁“自由港”

东疆保税港区是全国面积最大的保税港区,先行试验了融资租赁、航运金融等一系列改革开放措施,已经形成了租赁、航运、物流、贸易结算等特色产业集群。2015年4月21日自贸试验区挂牌以来,东疆片区已注册企业2 763家,注册资本金1 607.3亿元人民币,仅8个月的时间,企业数量和注册资本金均超过2012年至2014年三年总和。

在注册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的同时,企业投资规模也有了大幅度提升。2015年全年,东疆片区注册超亿元企业441家(包括超10亿元企业29家),5000万至1亿元企业296家,超千万企业共占1-12月总企业数的60.2%。3 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企业280家,数量均达到2008年至2014年同类企业数量的总和。

2015年东疆共新增租赁公司599家,新增注册资本金达886亿元人民币;截至目前,东疆共注册租赁公司1 449家,累计注册资本金达1 317.6亿元人民币。航空航运租赁产业继续领先,2015年共完成147架飞机、6艘国际航运船舶的租赁业务,租赁资产累计达70.4亿美元;截至目前,东疆共完成600架飞机租赁业务,11台发动机,80艘国际航运船舶,8座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的租赁业务,飞机、船舶、海工设备租赁资产累计总额达358亿美元,东疆片区已经成为了融资租赁的“中国中心”。

5.3.2 天津机场片区先进制造业集聚效应显现

2015年是天津自贸试验区的开局之年。机场片区按照自贸试验区管委会部署,制定了《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机场片区实施方案》,确立依托“双港联动”“双自联动”“内外联动”和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明确了促进先进制造业聚集、加速现代服务业发展、深化金融业发展、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支撑平台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等5大任务、23条具体措施。目前,“一中心、一基金、四专项”支持体系等13项任务已完成;建设智能制造应用研发基地等16项任务已有阶段性成果、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等41项任务全面开展工作,进展显著。

在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强大引擎助推下,机场片区经济取得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 530亿元,增长13.9%;工业总产值突破2 000亿元,达到2 049.2亿元,增长11.1%;固定资产投资392亿元,增长15.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1.4亿元,增长4.7%;限额以上商品销售总额4 769.1亿元,增长18.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62.1亿元,增长11.1%;进出口总额156亿美元,其中出口额44.7亿美元,增长15.4%。

5.3.3 中心商务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迅猛

按照《方案》,中心商务片区的定位是重点发展以金融创新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围绕实现这一定位,2015年,商务区已累计引进各类现代服务业企业5 811家,其中注册资金5 000万元以上企业686家。

特别是天津自贸试验区挂牌以来,累计新增注册企业4 280家,这其中包括一大批金融领军企业,比如金城银行,注册资本30亿元,是我国北方唯一一家获批设立的民营银行;中信金融租赁,注册资本40亿元,是目前落户商务区规模最大的金融租赁公司;天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基金公司;诺安瑞德境外投资基金,注册资金6亿元,是天津首家获批QDLP试点的股权投资基金;中传科金基金管理公司,天津首个QFLP试点项目,等等。

此外,保利投资、嘉实基金、海航集团、新兴重工、国储能源、中信集团、中车集团、国寿投资、华融资产、IDG投资、中科招商、搜房网、京东金融、腾讯、蚂蚁金服、北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等公司旗下一批优质项目落户中心商务区。截至目前,中心商务区各类现代服务业已突破9 000家,金融类企业近800家,商务区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亿元,较2014年翻一番。

5.3.4 京津冀产业分工格局初步形成

从行业分布看,京津冀三地企业资本行业分布各有侧重。截至2015年12月31日,北京注册资本总额位居首位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北京企业注册资本的31.38%。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数量最多,占北京企业数量的28.33%;天津注册资本总额最多是金融业(25.97%),企业数量最多的是批发和零售业,占28.58%;河北制造业企业注册资本最高占25.77%,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数量最多,占30.95%。

从投资总量和方向看,扣除本地企业自身相互投资,2015年京津冀三地相互投资额为1 948.75亿元,是2014年(609.52亿元)的3.2倍,增幅达220%。值得注意的是,北京的投资外溢效应显著,成为资本净流出地,非首都功能疏解初显成效。北京对天津的投资倾向于布局研发环节和资本环节。北京对河北的投资主要以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为指向,投资集中布局在制造环节,2015年北京投入河北制造环节的投资额占北京对津冀该环节投资总额的62.27%。从总体格局来看,京津冀三地相互投资助力产业协同发展,总体朝着北京打造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天津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和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河北建设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