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对建设开放型经济的基本认识

8.1.1 我国对外开放历程和主要特征

1978年以来,我国实施对外开放的政策,已经30多年了。若以时间为横坐标,事件为纵坐标,勾画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呈现三个主要特征(见图8.1)。

第一,由“外向型经济1.0版”,到当前“开放型经济2.0版”。自1978年后,早期开放主要是外向型经济,或称为1.0版本。当时我国缺乏技术,国家还很贫穷,但有劳动力,通过“三来一补”赚取出口商品加工费,后来再慢慢出口导向,增加出口。1980年发展深圳特区,1991年开放浦东新区。随着国力增强,提出了“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即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发国际国内两种市场。后来又提出了走出去的战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经济关系出现了重大的调整。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开放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是原先的外向型经济是2.0版,有了全新的内容。

图8.1 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

第二,从2001年“第一次入世”,到当前“第二次入世”。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世界贸易组织,我国贸易规则与国际接轨。目前,中国与美国还在进行谈判,2015年投资保护协定开展负面清单实质性的谈判,然后签订投资保护协定,建立新的投资贸易规则体系,表现为我国投资规则与国际接轨,可以视为第二次入世。由于投资规则体系的转变,涉及政府职能转变,市场制度框架的转变,因此“第二次入世”比“第一次入世”影响更为深远。

第三,我国正进入对外资开放第四阶段。第一个阶段(1978年到1991年),我国允许外商投资,主要投资制造业。第二个阶段(1991年到2001年),我国部分城市部分领域开放服务业,扩大外资投资制造业领域,外资进入出现了第一个高峰期。第三个阶段(2001年到2012年),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根据我国入世承诺,开放服务业,世界贸易组织服务业有160个行业,到了2010年我国已有100多个行业已经对外资开放了。第四个阶段(2013年以来),我国建设开放型经济,政策文件有上海自贸试验区的负面清单2013版、2014版、2015版,《内地与香港CEPA关于内地在广东与香港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协议》,以及中美BIT投资保护协议谈判等。通过这四轮对外资开放,我国外资准入开放水平,将接近和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第四轮对外资开放的新特点有:一是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二是服务业对外开放;三是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四是试点、制定和完善一整套管理方法,包括政府事中、事后监管模式,进而完善相应的法制体系,包括制定和实施《外国投资法》。

比较开放型经济与外向型经济,两者差异较为明显,具体包括:目标、理论基础、便利化、政府作用、衡量指标、主要效应等。开放性经济是外向型经济的升级版(见表8.1)。

表8.1 外向型经济与开放型经济的比较

资料来源:课题组分析和整理。

8.1.2 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主要工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

具体内容包括:(1)放宽投资准入,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保持外资政策稳定、透明、可预期;(2)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3)扩大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4)加快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商签投资协定,提供权益保障、投资促进、风险预警等更多服务;(5)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6)扩大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开放合作;(7)扩大内陆沿边开放;(8)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战略部署,以及各项具体工作,是上海培育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的重要指导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