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灾后重建规划与田园村庄建设研究
- 倪峰 李逸浩
- 24字
- 2025-02-17 22:07:51
上篇 立足现实,志存高远:盐城灾后村庄重建规划实践
第一章 盐城村庄发展现状及其受灾概况
第一节 盐城村庄发展的总体地域特征
盐城地处北纬32°34′~34°28′、东经119°27′~120°54′,位于江苏沿海中部、长三角北翼,是苏北地区唯一入选长三角“Ⅱ型大城市”的地级市。它东临黄海,南与南通、泰州接壤,西与淮安、扬州毗邻,北隔灌河与连云港相望,具体区位如图1-1-1所示。当地有着得天独厚的土地、海洋等资源,是江苏省土地面积最大、海岸线最长的地级市。2017年,全市土地总面积1.7万平方千米,年末户籍总人口826.15万人,常住人口724.22万人(城镇化率62.9%),是江苏人口第二多的大市。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82.69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七位,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64.18亿元,比上年增长2.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256.72亿元,比上年增长4.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61.78亿元,比上年增长10.1%。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为11.1∶44.4∶44.5,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实现了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转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超过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7%。同年内,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同比上涨1.7%。盐城拥有便捷的海陆空交通,同时拥有空港、海港两个一类开放口岸,境内基本形成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海运、内河航运五位一体的多维立体交通运输网络。这里拥有便捷完善的快速公交(BRT)运行系统,是全省第二个、苏北首个拥有快速公交系统的城市。盐城是沪、宁、徐三大区域中心城市300千米辐射半径的交会点,是江苏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点发展沿江、大力发展沿海、积极发展东陇海线”的“三沿”战略及“海上苏东”发展战略实施的核心区,是国家沿海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两大战略的交汇点和“京沪东线”的重要节点,区域经济优势显著,对外来资源的吸引力逐年增强,经济社会已然呈现良性发展态势。

图1-1-1 盐城区位图
资料来源: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盐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2014年7月
一、历史沿革
盐城是一座古老而又新兴的城市,自西汉因盐置县起,迄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详见图1-1-2。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朝廷将古射阳县东部靠黄海的一部分划出来单独设县,因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运盐的盐河,故称盐渎县,属临淮郡,此为盐城置县的开端。东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年),盐渎因“环城皆盐场”而更名为盐城,沿用至今。盐城因“盐”置县,因“盐”兴城,在漫长演变过程中,海盐文化自始至终浸染着生生不息的历史长河,成为这座城市文明和思想的根基与灵魂。清初,盐城曾属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划归江苏省,属淮安府。民国时期,江苏省第六行政督察区驻盐城县,为首县,辖盐城、东台、兴化、阜宁4县。1940年10月,东进北上的新四军与南下的八路军在白驹狮子口会师,成立了华中总指挥部。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从此,盐城成为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心脏。华中党校、抗大五分校、鲁艺华中分院等学校,在盐城为党培养了大批抗日干部和艺术人才。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也在此留下了战斗足迹。1941年9月,盐阜区行政公署成立,辖盐城、盐东、建阳、阜宁、阜东、淮安、涟水7县和涟灌阜边区办事处。1953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设江苏省盐城专区。1970年,盐城专区改称盐城地区,辖响水、滨海、阜宁、射阳、建湖、盐城、大丰、东台8县。1983年实行省管市,设立地级盐城市,下辖城区、郊区2区和响水、滨海、阜宁、射阳、建湖、大丰、东台7县。后历经东台、大丰撤县设市,郊区撤销设盐都县,后改设盐都区,城区更名亭湖区,大丰撤市改区等一系列行政区划调整,盐城至今下辖3个区(亭湖、盐都、大丰)、1个县级市(东台)和5个县(响水、滨海、阜宁、射阳、建湖)。

图1-1-2 盐城历史沿革示意图
资料来源: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城市规划所),《盐城市高新区潘黄街道仰徐田园乡村建设规划(汇报)》,2017年9月
二、村庄发展的地域条件
(一)自然环境
1.地形地貌
盐城全境为平原地貌,南北地区分别由长江和黄河携带的泥沙,经海潮、风浪作用沉积而成。西北部和东南部高,中部和东北部低洼,大部分地区海拔不足5米,最大相对高度不足8米。全境分为3个平原区:黄淮平原区、里下河平原区和滨海平原区。黄淮平原区位于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其地势大致以废黄河为中轴,向东北、东南逐步低落。废黄河海拔最高处达8.5米,东南侧的射阳河沿岸最低处仅1米左右。里下河平原区位于苏北灌溉总渠以南、串场河以西,属里下河平原的一部分,总面积4000多平方千米,该平原区四周高、中间低,海拔最低处仅0.7米。滨海平原区位于灌溉总渠以南、串场河以东,总面积为7000多平方千米,约占全市总面积的一半,该平原区大致从东南向西北缓缓倾斜。东台境内地势较高,一般海拔为4~5米,向北逐渐低落,到射阳河处为1~1.5米。
2.气候特征
盐城在气候区上属亚热带气候向暖温带气候过渡区域,全年气候较为温和,季风盛行,四季分明,雨水丰沛,雨热同季,日照充足,无霜期长。一般以灌溉总渠为界,渠南为亚热带气候带,渠北为暖温带气候带。由于东临黄海,海洋调节作用非常明显,也可属于湿润的季风气候区。气候受海洋影响,与同纬度的江苏省西部地区相比,春季气温低且回升迟;秋季气温下降缓慢且高于春温;年降水量也比本省西部明显偏多。季风气候明显,冬季受欧亚大陆冷气团影响,盛行偏北风且多寒冷天气;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盛行偏南风且多炎热天气,空气温暖而湿润,雨水丰沛。
3.水文条件
盐城属里下河水网地区,域内河流纵横交错,蜿蜒曲折,数量众多,水乡特色显著,号称“百河之城”。流经市区的主要河流有新洋港、蟒蛇河、串场河、朱沥沟、皮岔河、小洋河、通榆河、川东港、江界河等,是盐城主要的生态水脉和生态走廊。位于亭湖区的大洋湾,是城市中心最主要的湿地。大丰区沿海也有大面积的滩涂,拥有量位居全国前列。
4.自然资源
盐城地区的光照和热能资源都比较充足,太阳年辐射总量为116.2~121.0千卡/平方厘米,全年日照时间平均在2280小时左右,年均气温13.7~14.5℃。年均降水量785.2~1309.5毫米,年均风速2.8~3.4米/秒。这里拥有丰富的海洋和滩涂资源、岸线港口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生态旅游资源等自然资源。其中,农用地面积109.35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近65%。滩涂总面积45.53万公顷,占全省滩涂面积67%,其中潮上带面积2080平方千米,潮间带面积1139平方千米,辐射沙洲面积1334平方千米。射阳河口以南沿海地段还以每年10多平方千米的速度向大海延伸,被称为“黄金海岸”,是江苏最大、最具潜力的土地后备资源。盐城海岸线长达582千米,占全省海岸线总长度的61%,已规划港口岸线128.24千米,其中深水岸线64.9千米,已利用24.67千米。海域面积1.89万平方千米,其中内水面积1.21万平方千米,领海面积6753平方千米,沿海海域是中国唯一无赤潮的内海水域。盐城港下辖大丰、射阳、滨海、响水4个港区。大丰港区北距青岛港210海里、距连云港港120海里,东距日本长崎港460海里、距韩国釜山港465海里,南距中国台湾基隆港620海里、距上海港280海里,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滨海港区地处江苏沿海中部、连云港与长江口之间,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10米等深线离岸最近处为1.22海里,深水直通大海,可建5万吨至10万吨级码头泊位,是江苏沿海水深条件最好的岸段之一、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射阳港区拥有建成生产性码头泊位23个(万吨级以上泊位2个),泊位年综合通过能力436万吨,2017年获批国家一类临时开放口岸。响水港区距连云港港27海里,距日照港59海里,集、疏、运条件比较优越,为国家一类临时开放口岸。至2017年底,盐城港建成国家一类开放口岸2个,临时开放口岸2个,生产性码头泊位91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9个,泊位年综合通过能力9659万吨,集装箱年通过能力10.7万标箱;拥有国内外航线28条。盐城港全年货物吞吐量完成9016.63万吨,集装箱20.8万标箱,其中外贸吞吐量完成2459.33万吨。盐城市域东部拥有太平洋西海岸、亚洲大陆边缘最大的海岸型湿地,被列入世界重点湿地保护区,湿地保护区内建有世界上第一个野生麋鹿保护区和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被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市域西部地处里下河地区腹地,大纵湖、九龙口、马家荡等湖泊水域面积近百平方千米,为典型的潟湖型湖荡湿地,原始生态环境保存较好,被誉为“金滩银荡”。2017年,全市有景点94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点)12个。
(二)农业资源
盐城市是江苏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市域国土面积1.7万平方千米,其中,农用地面积10935平方千米,占64.58%,其中耕地面积约0.78万平方千米,占农用地面积近50%。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和耕作习俗的不同,形成了三大农业区:串场河以西的里下河地区,水网纵横密布,属于水旱轮作区;串场河以东沿海地区,以及苏北灌溉总渠以北的徐淮农业区,水源较为缺乏,以旱作为主。油料、生猪、家禽、鲜蛋产量在全省均占重要位置;大蒜、中药材、薄荷、香料、芦苇、薯干、猪皮制革、山羊板皮、兔毛、羊毛、家禽羽毛等土特产品十分丰富,为轻工、纺织、食品、饲料加工提供了充裕的原料。畜禽饲养、淡海水产品养殖、特种水产品养殖、栽桑养蚕、果树栽培是盐城的传统副业,产品丰富,品质优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近几年利用沿海滩涂资源,盛产海盐、对虾、贝类等海产品以及芦苇、牧草等500多种植物。
三、村庄发展的经济条件
盐城市下辖东台1个县级市和建湖、射阳、阜宁、滨海、响水5个县,以及盐都、亭湖、大丰3个区,设有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城南新区,见图1-1-3。共有26个街道、96个镇,2068个村(居、社区)见表1-1-1,各镇人口规模不均,中间层次城镇较为密集。自然村数量众多,村镇空间结构比较分散,建设用地规模较大且布局各异,村庄集中布点难度较大。行政村密度为16个/100平方千米,平均每个行政村规模为2700多人。自然村的密度约为120个/100平方千米,平均每个自然村规模为300人左右。村庄空间布局基本呈现西南片比较集中、东片相对分散的格局,射阳河以西、以北地区的村庄布局较为集中,组团状布点明显,村庄点的密度较低,用地较为经济,射阳河以东以南地区的各镇村庄布局相对分散,基本呈传统的沿河圩、道路条状布局,导致村庄点的密度相对较高,土地使用经济性较差,未来集中布局的难度也较大。

图1-1-3 盐城市乡镇分布图
资料来源: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盐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2014年7月
表1-1-1 盐城市镇村统计表

资料来源:编委团队调研统计
2017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39.2亿元,可比价增长2.2%。全市粮食总产量685.8万吨,粮食播种面积95.73万公顷,亩产477.6千克,棉花播种面积3666.67公顷,油料作物播种面积7.37万公顷,油料总产量22.4万吨。农业机械化规模扩大。全年全市农机总动力689.1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保有量分别达2.72万台、2.58万台和2.55万台。全市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66.71万公顷,还田率78.6%,较上年增加1.4个百分点。全年农机化作业收入50.3亿元。
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全年全市累计新增设施农业1.05万公顷,总规模14.76万公顷,占全省设施农业总面积16.6%。全市拥有有效“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总数2640个,新增706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11万个,新增662个。全市拥有家庭农场4585家,新增888家。大丰、盐都、东台接连创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其中大丰、盐都入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综合发展实力前50强。全市累计创成国家级乡村旅游品牌34块、省级品牌28块,18条线路入选农业部重点推介精品线路。盐城市农业委员会和中农网购(江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创成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46家单位被认定为省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建成“益农信息社”1750家,打造了基于京东、苏宁易购、淘宝、邮乐网等四大平台的“盐城特产馆”,建成各类农业电商平台1.36万个。全市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07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家、省级73家、市级307家。
村庄经济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农民收入逐年增加。2017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11元,比上年增长9.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153元,比上年增长7.7%。
四、村庄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自然村落较多,空间布局零散
盐城地区内自然村落较多,一个行政村范围内一般被分成多个集聚点,多的有十来个,少的也有五六个。每个聚居点规模较小,多呈团状形态,在区域范围内均匀分散布局。盐城村庄这种小规模分散式布局与其经济水平较低相关,由于机械化程度低,人们难以长距离作业。为了方便农业活动,人们往往就选择在便于农业活动的一定范围内聚居,因此决定了聚集点规模较小、数量众多。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平面利用率低。再加上村民散乱建房,土地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土地集约性普遍较弱。
(二)基础设施缺乏,居住环境较差
由于布局分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难以全面覆盖,盐城村庄普遍存在着配套设施较为欠缺的问题。很多村庄内部道路系统并不完善,部分路面没有经过硬化处理,与道路相配套的设施(如排水沟、绿化等)也不完备。由于缺乏相关投入,盐城很多村庄污水排放方式为明沟排水,产生的污水多排放到村庄附近的河流或沟渠。同时村庄内垃圾收集点大多没有设立或利用效率低,村民多选择就近排放,环卫设施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公共居住环境卫生。
(三)空间秩序感不强,整体风貌较差
盐城村庄建设由于缺乏有效的规划指导,一个村庄中的建筑往往造型较为多样,村民各自按照个人喜好建造民房,从而导致整体风貌杂乱无序。很多村庄危旧住房较多,不仅影响了整体景观,也造成了较大的安全隐患。此外,由于盐城农宅的特点是宽、大、高,平面多呈行列式布局,整体居住空间较为单一、呆板。
(四)产业特色不强,经济水平较低
近年来,盐城各地纷纷探索特色品牌创立路径,形成一批富有特色的农业产品和品牌,如龙冈的桃园、张庄街道的葡萄、便仓镇的牡丹、滨海港经济区的何首乌、正红镇的草柳工艺、郭墅镇的瓜蒌、洋马镇的菊花、特庸镇的蚕桑、九龙口镇的荷藕等。但这些产品大多存在品种较单一、特色不够突出、品牌优势不显著的发展局限,整个地区具有强力辐射带动作用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化项目并不多。乡村休闲旅游业也以单家独户经营的农家乐为主,缺乏具有品牌效应和规模化规范化体系的支撑,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薄弱。具有规模优势的大米、油菜籽、小麦等普通农产品也没有形成基于规模生产、就地深加工等模块的集聚集群化产业链。产业经济整体水平比较低。
(五)村庄空心化问题严重,住房空置率较高
在城镇化大潮的裹挟下,很多中青年劳动力拖家带口地迁入了城镇,留在村庄居住的大多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导致当地村庄缺少人气、活力和可持续的动力。村庄空心化、农户空巢化以及乡村社会老龄化问题是当前其他乡村地区也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也是阻碍村庄良性发展的时代难题。
盐城处于江苏沿海的中心节点区,是承南启北、沟通黄海沿线的重要节点,是典型的以农业经济发展为主导的平原水网地区。在国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整个地区的农村正处在空间布局调整、建筑更新、设施完善等一系列优化过程中,以村庄特色发掘和品质提升为目标的建设方向探索迫在眉睫。但盐城村庄发展现状整体呈现出发展模式单一、产业特色不明、经济活力不足等问题。在这传统向现代过渡、交错中转型的特殊时期,广大村庄地区面临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带来的资源和人口流失的巨大挑战,如何另辟蹊径,走出符合地域发展的新道路,是摆在所有村庄面前的一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