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家训文化传承与创新
- 马建欣
- 1269字
- 2021-03-15 17:58:57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 选题的理论价值
从社会文化的视角来看,家训不仅现实地表征着古代家庭生活的样法,而且历史地发展积淀成了一种传统家训文化。作为亿万家庭生存与发展社会生态,这一家训文化经过世代积累和实践创新,自然形成了它特有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一方面反映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程度;另一方面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不仅如此,中国传统的家庭主义文化特征,除去中国是以家庭和家族为构造单位的社会结构形式所决定外,还在于长久天然地存在于家庭和家族内部的家庭训教实践。尤其在中国古代,以家训为标志的家庭教育可以说是最原始、最真切、最持久、最有效的教育形式,以至于通过这种家庭教育协调各种关系和培养民众人格,而且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见,以家训文化为标志的家庭建设在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地位,而家训就是家庭文明特别是家庭道德文明建设中最为灿烂的文化形式。
中华民族最为重视家庭道德教育,在古代社会数千年的长期历史发展演进中,家训毫无疑问地成为教育作用发挥范围最大、对人教化影响力最为直接和深刻的民间德育范式,它通过家庭教育的说教和生活实践体验,将特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规范成功地内化为一家人的道德品质的同时,也便外化和表现为一个个家庭成员特别是幼小子弟相对稳定的道德言行方式,最终成功地塑造出一代代有德后世子孙。针对现代家庭德育面临的诸多问题与困境,探明中国家训文化的精神实质和家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社会化路径,挖掘传统家训文化的主要德育价值,在认真分析现代家庭德育面临的问题和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传承家训文化、创新现代家庭德育的理论和实践路径,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
二 选题的现实意义
纵观历史,家训这一没有被古代官方正式教育系统纳入、却成为数千年来对国人成长培育具有直接影响和教化作用的非正式教育制度,早已成为在日常生活习作状态下塑造个体人格的生动活体,它通过家庭教育的实践环节,教育子孙后代尊崇忠孝节义、教导家人遵从和践行礼仪廉耻等道德规范,以细致入微而又深入持久的教化手段,将社会普遍的儒学理念和价值原则内化为受教个体的心性品质,塑造出一代代子弟的理想人格。
今天的中国同世界一道进入了知识和信息技术时代,科技进步为人类提供了充足的物质财富,信息共享使人们的精神消费丰富多彩。然而,家或家庭作为人类自身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单位之一,其教育培养子女如何立身处世,以及保证生命个体实现社会化的作用依然不可或缺。虽然时代变迁造成了家的巨大变化,但从现实的角度看,家或家庭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延续着人的生命,还在于它通过家训文化能够造就出具备德性的人格。中国的父母们自古以来最为重视子女教育的传统,成为时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们的强烈企愿。传承创新中华家训特别是家庭德育文化,发挥民间化家庭育人功能,在探明家训机理及其发展演变规律的基础上,针对现代家庭德育面临的困境,探索家训文化的德育创新路径,为当今社会的家庭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家庭道德教育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其现实意义不证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