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Preface

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以其强大的创新和应用能力开启了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后的商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及不同主体间的连接方式。凭借巨大的人口红利,我国的消费互联网出现了爆发性增长,再次展现了让世人瞩目的中国速度,特别是在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领域,更是突飞猛进。随着消费互联网竞争格局的初步形成、流量入口的巨头垄断以及人口红利的减弱,消费互联网的应用创新难度也在加大,渐成红海,互联网的下一个增长点会诞生在什么领域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等技术推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席卷世界,我国针对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供给侧改革风起云涌,技术、政策、产业资本等有利因素一起发力,产业互联网恰逢其时地成为继消费互联网之后的新风口。

实际上,产业互联网的实践远远早于消费互联网。早在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开始发展时,某些嗅觉敏感的企业家就希望把握互联网机遇培育领先优势,通过电子商务模式提高企业间的供需对接效率。20世纪末,在马云与他的17个创业伙伴成立阿里巴巴时,一个叫费莫奇(Mitch Free)的人几乎在同一时间于美国创立了MFG.com,此后MFG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B2B在线交易市场,成为阿里巴巴在全球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只不过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因为种种原因在新世纪的前十几年里少有新的模式和业态诞生,直至完全被后发先至的消费互联网抢去了风头。

因为消费互联网的巨大成功效应,近年来我国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携带了太多消费互联网的基因,企业间的电子商务(即通常所说的B2B平台)成了中国产业互联网最先试水的模式,也是迄今为止产业互联网领域最吸金的模式。但凡事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因为对于消费互联网的路径依赖,产业互联网平台的试水者更多地关注了两者的共同点而忽略了两者的巨大区别,B2B电子商务在各产业领域的应用推广走了很多弯路,其中在线支付环节成为许多产业互联网平台无法突破的障碍,极大地限制了产业互联网平台全流程服务的提供和盈利模式的创新。许多平台止步于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和简单的撮合交易服务,另一些平台开始转而以自营业务模式实现真正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统一,还有一些平台尝试绕过支付环节获取企业真实交易数据,如提供物流服务、代理进出口业务、税务服务等。无论对于产业互联网的概念有多少分歧,产业互联网有多少种模式,服务于单个企业或制造业的单个环节都难以称为产业互联,产业互联最终要体现为企业间的连接和利益交换,所以资金在企业间的流动是最终的体现形式。在企业间其他的连接已经逐步转移到网上后,企业间资金的流动最终必然会实现与企业间其他连接的统一,即实现在线支付。因此,尽管许多平台迫不得已绕开在线支付的环节,但更多的平台企业仍在展开在线支付的尝试,银行和第三方支付等支付服务机构也在积极开展针对B端支付的模式创新,央行清算管理机构在加强在线支付风险管理的同时也在寻求监管与创新之间的平衡。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产业互联网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线支付面临的困境会受到更多重视,而在线支付的系统解决方案将会帮助产业互联网平台实现突围。

笔者身在产业互联网实践的前沿阵地,对于产业互联网平台落地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比较了解。产业互联网的生态系统是多主体依存共生,多应用相互依赖和制约的多维度系统,而在线支付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处于比较特殊的位置,用户是否愿意使用在线支付,取决于平台的其他产品和服务能否为用户创造价值,而用户是否愿意主动使用平台的产品和服务,一定程度上又取决于在线支付是否能便捷、经济、安全,即便是尚未形成成熟盈利模式的工业互联网应用服务,表面上看似与支付关联性不大,但平台在向用户提供数据存储、传输等服务时,如果有类似通信企业为智能手机用户提供流量套餐和充值扣费功能的支持,用户在使用起来无疑会更加便捷。在平台经济成为主流业态及产融无限融合的今天,金融服务对于平台的价值创造越来越重要,在线支付支持下的交易闭环既为金融服务提供了真实的场景,又为金融服务提供了风险防控的保证。因此,我们更希望站在平台盈利模式创新,而不是仅仅实现资金转移的角度来看待产业互联网平台在线支付的重要性。

目前各类产业和学术研究机构对于产业互联网和在线支付的研究中,有的侧重于对电子支付及模式进行详细讲解和论述,有的侧重于对产业互联网模式的探讨,本书结合笔者在产业互联网领域多年的工作实践,通过对产业互联网实践的跟踪研究,将其宏观背景和具体实操相结合,围绕在线支付这一关键环节,深入剖析B2B在线支付存在的问题,并探求解决办法。笔者希望通过对企业间在线支付障碍的分析、对产业互联网平台成功模式的解析以及对市场上主流B2B在线支付模式的跟踪研究帮助产业互联网平台突破在线支付障碍,打开平台通往交易时代和数据时代的大门。同时结合大量文献资料及工作实践中与各支付服务机构的直接沟通,提出产业互联网平台在线支付系统的规划设计、功能建设和运营落地的系统解决方案,力求帮助产业互联网平台从业人员提高在线支付系统构建的主动性、体系化及前瞻性,同时也可为银行及第三方支付机构在创新产业互联网支付服务时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多个知名银行、支付机构专项服务于B2B平台的专业人员以及产业互联网平台直接从事支付系统开发设计人员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另外,由于笔者对产业互联网这一新兴领域的认识水平有限,且在线支付(尤其是B2B支付)正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书中内容定有不完善之处,恳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