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视角下产业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靳晓婷
- 6466字
- 2025-02-22 02:53:41
第二节 乡村产业融合的内涵
一、乡村产业融合的概念
通俗地说,乡村产业融合(也称农村产业融合)就是乡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针对乡村产业融合的概念,目前尚没有严格、统一的定义,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阐述。综合来看,有关乡村产业融合的表述,可以大致分为结果论、过程论、目的论、性质论,但大都围绕农村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展开研究。在本书中,作者所述的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和乡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是等同的。
从结果论的乡村产业融合研究成果看,持有该观点的研究者主要包括:何立胜、李世新[25]认为乡村产业融合就是要让农业与其他产业在技术、产品、服务、市场等方面相互融合,创造另一种形式的价值体系;赵海[26]认为,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是各类乡村产业组织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完善利益机制,打破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相互割裂的状态,形成各环节融会贯通、各主体和谐共生的良好产业生态。
从过程论的乡村产业融合研究成果看,持有该观点的研究者主要包括:王昕坤[27]将乡村产业融合界定为发生在具有紧密联系的产业或同一乡村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原本各自独立的产品或服务在同一标准元件束或集合下,通过重组完全结为一体的整合过程;梁伟军在《产业融合视角下的中国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28]一文中提出“产业融合既可理解为一产业创新过程,也可理解为产业创新结果,其主要表现为产业边界的日趋模糊和具有融合性产业性质的新型产业形态的出现”。
从目的论的乡村产业融合研究成果看,持有该观点的研究者主要包括:马晓河[29]认为以农业为基础和依托,通过多种形式的要素跨界集约配置,实现乡村产业链延伸、价值链跃升、功能拓展、多主体共赢,让农民参与第二、第三产业、分享增值收益,达到实现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农民增收目的。
从性质论的乡村产业融合研究成果看,持有该观点的研究者主要包括:宗锦耀[30]将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界定为一种经营方式,认为是各类经营主体以农业为基本依托,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引领,以资产为纽带,以创新为动力,通过产业间相互渗透、交叉重组、前后联动、要素集聚、机制完善和跨界配置,将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有机整合、紧密相连、一体推进,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最终实现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延伸、产业范围扩大、产业功能拓展和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增加的经营方式。
此外,姜长云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题应有新解法》一文[31]中提出,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根本上属于产业融合,其以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为路径,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为表征,以产业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为结果,通过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
本书内容基于乡村振兴视角,研究乡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的政策演变、相关理论、实践及模式等,并进行深入实证分析。
二、乡村产业融合的特征
(一)产业分工方面交叉融合
亚当·斯密最早提出分工理论,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是促进社会财富增长的重要因素。马克思对斯密的分工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将分工与协作联系起来,并区分了社会分工和生产组织内部分工。马歇尔延续斯密将企业内部分工等同于社会分工的观点,认为社会分工及外部经济的自然增长是促进企业规模扩大的主要因素。斯蒂格勒用分工理论来解释生产的制度结构和长期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产业生命周期角度分析了“市场容量决定分工”这一命题的正确性。产业融合是指随着产业间技术融合、业务融合、价值融合等不断发生,原来分立的产业之间出现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融合趋势。融合是分工的反义词,然而,产业融合并不是对传统产业分工路径的否定;相反,产业融合不断催生新的产业,成为产业分工的新路径和新起点。
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在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工的基础上,第一产业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交叉融合,这种融合是对传统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工的拓展和提升,其产生的多种新型业态是乡村产业分工和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的体现。
(二)形式上实现横纵向融合
从2015年至今,我国的乡村横向产业融合主要指农村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融合,也就是通过农业开发和拓展,如开展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传承、农业体验等,提升农业的功能性,赋予农业更多的科技、文化、教育、环境等价值,进而实现农业与文化、旅游、康养、教育、环保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乡村横向产业融合的代表形态包括休闲农业、体验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创意农业等。乡村纵向产业融合主要是通过垂直一体化、分工合作、产业集聚、循环经济等模式,引导乡村多元产业的融合发展。
垂直一体化的乡村纵向产业融合模式大都通过以合作社或者大型企业为依托,将链条向上游延伸到农产品生产、生产资料供应乃至产品研发等环节,并将下游扩展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环节。不难看出,该模式能够涵盖研发、供应、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服务等领域,实现了贸、工、农一体化和产、供、销一体化。
分工合作的乡村纵向产业融合模式是以合作社或者大型企业为主体,通过股份合作、订单生产、统购统销等手段,将空间上分割的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通过利益联结的方式,将相关各方捆绑在一起,形成“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合作模式。
产业集聚形式的乡村纵向产业融合模式是把一定区域内的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及相关的产业组织在一起,形成网络化、集群化的发展格局,进而实现“一乡一业”“一乡一品”模式的乡村产业融合。
农村的循环经济形式的乡村纵向产业融合模式是在种植、养殖、畜牧等农业与加工制造业之间,按照生物链机理建立起产业上下游之间的关联,形成上下游之间衔接紧密、循环往复,诸如“种植—养殖—生物质—种植”模式的产业融合。
(三)产城一体、三化融合、三区互动
目前,在乡村产业融合方面,有的地方围绕食品加工主导产业,以产业支撑城镇建设,以城镇建设推动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同时,在原料基地标准化、加工园区集约化、物流配送与市场营销体系化方面,打造了“产城一体、三化融合”典范。此外,也出现了农区、园区、城区互动(简称“三区互动”)特点的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2018年10月,农业农村部公示了2018年全国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单,山东省寿光市、河南省新郑市、山西省清徐县等共计155个县(市、区)上榜。
三、融合发展为乡村产业赋予新动能
农业农村部于2019年12月刊文《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产业赋予新动能》[32],摘述如下。
《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2号)指出,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增强乡村产业聚合力。近年来,各地着力培育规模农业、特色农业、专用农业的“融合点”,产业链价值链延伸拓展的“融合线”,产业园区和产业聚集区的“融合面”,各类大中小产业化联合体的“融合体”,推进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高位嫁接、交叉重组、深度融合,将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第二、第三产业尽量留在乡村,将就业岗位和产业链增值收益尽量留给农民,为乡村产业发展赋予了新动能。
产业融合主体不断壮大。广大农村地区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组织开展乡村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支持各地培育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大力推进农村创业创新,不断壮大融合力量。目前,全国已有乡村产业化龙头企业8.7万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 542家。注册登记农民合作社217万家,家庭农场60万个,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累计达850万人,其中82%创办了融合类项目[32]。产业融合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升、从单纯生产到综合带动、从收益独占到利润共享转变,形成乡村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产业融合格局。
融合业态丰富多样。融合主体聚焦农业两头、生产两端,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积极探索产业融合模式,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农业内部“内向”融合,促进种植与林牧渔交叉重组,催生鸭稻共生、蟹稻共生、渔稻共生等业态。产业延伸的“顺向”融合,催生中央厨房、直供直销等外部延伸型农业。功能拓展的“横向”融合,推动农业与文化、教育、旅游、康养等产业重组,催生乡村休闲旅游业。新技术渗透的“逆向”融合,促进农业与信息技术交互,催生在线农业、数字农业等智慧型农业。农业与城镇的“万向”融合,催生乡村产业强镇、田园综合体,形成了乡村多种业态互促互进、城乡产业之间互联互通、多元主体竞相发展的态势。
融合载体集群发展。各地积极推进政策集成、要素集聚、功能集合、企业集中,建设标准原料基地、集约加工转化、体系网络服务、紧密利益联结于一体的产业融合集群,打造地域特色鲜明、业态类型丰富、创新创业活跃、利益紧密联结的乡村产业发展高地。目前,已支持建设国家现代乡村产业园62个、农产品加工园1 600个,创建乡村产业融合示范园200个,乡村产业强镇552个,各类乡村产业园1万多个,形成原料生产、精深加工、体验展示、物流销售的有机衔接和交叉融合[32]。
利益联结不断紧密。各地健全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拓展功能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重组供应链,积极发展企农契约型、利益分红型、股份合作型合作模式,引导融合主体通过“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固定租金+企业就业+农民养老金”“土地租金+务工工资+返利分红”等多种方式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将产业链打造成为利益共享、命运与共的产业融合共同体,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链条增值收益,实现产业在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农民“获农金、收租金、挣薪金、分股金”的跨界增收、跨界获利格局基本形成。专家初步测算,产业融合使农户经营收入增加67%,采取订单方式带动农户增收的占55%[32]。
融合成效显著增加。目前,我国乡村特色产业品牌达10万余个,打造了一批“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的品牌。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超过3 000万亩,中央厨房和主食加工业年营业收入达2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7.9万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4.9万亿元,成为“离农业最近、联农民最紧”的产业。乡村休闲旅游营业收入达8 000多亿元,接待游客达30亿人次。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超过2 000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1.3万亿元[32]。
四、乡村产业融合与乡村产业化辨析
我国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乡村产业化的概念,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积极推进乡村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乡村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2014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2015年,国家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延长乡村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2016年,国家提出“推进乡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7年,国家提出“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2018年,国家提出“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2019年,国家提出“培育乡村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联合体,推进现代乡村产业园、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乡村产业强镇建设。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2020年,国家提出“抓紧出台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政策意见”。
自2014年我国乡村产业融合概念提出至今,国家从“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到“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到“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又到“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再到“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结机制”,最后到“抓紧出台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政策意见”,对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提出的这些更深入、更详尽、更有针对性的要求及相关政策的不断落地,产业融合的理论将逐步得到实践验证。本节简要说明乡村产业融合与乡村产业化二者之间的联系。
(一)乡村产业融合是乡村产业化的继承和创新
我国早期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雏形源于我国乡村产业化的发展。乡村产业化战略的实施体现了我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由单项突破进入到整体推进的新阶段,反映了农业农村发展进入全局性发展的阶段。乡村产业化的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然后迅速传入其他发达国家,在农业较发达的国家进行了广泛的实践和应用。乡村产业化又被称为农业一体化或农业综合经营。乡村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
乡村产业化的内涵包含了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含义,专业化是把多种经营条件下各个生产单位分散的小批量生产转换成专业企业的大批量生产,从而增加产品产量和降低成本,发挥农业规模经营的经济效益,进行农业和市场的有效对接。规模化就是逐步扩大农业的生产规模,实行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发展工业、商业、运输业和各种服务业,并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或农业一体化。市场化是指农业生产逐步和市场接轨,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市场化。乡村产业化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分散农户”和“广阔市场”对接起来。产业化是某种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目标,形成规模化、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过程。
乡村产业化的发展为乡村产业融合奠定了基础。乡村产业化从微观主体的角度来说,是指现代农业中的农业生产主体与关联产业部门(工业、商业、金融、服务业),在专业化和协作的基础上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在经济上和组织上联结为一体,互相协调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乡村产业化的出现,说明一个国家农业与其关联产业部门相互结合、相互依存的关系日益密切,工业资本或其他非农资本已经大量进入农业和农村其他产业,农业生产力和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已达到很高的程度。这些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创造了基础和条件。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通常要求在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将新兴技术等现代科技融入农业发展过程中,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技术、产品、业务、市场等进行融合,改变了原有农业部门间的竞争各做关系,重新划分了不同产业的界限。
(二)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对乡村产业化的超越
当乡村产业化向更高程度发展,必然要求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要素使用效率,这就需要农业能够突破原有边界的限制,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通过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和市场融合促成新的产业形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所以,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对乡村产业化更高层次的超越。
在产业表现形式上,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明显超越乡村产业化。乡村产业化过程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都得到协同发展,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并无交叉融合,而是单纯的乡村产业链的延伸。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产业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产物,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产业联动和技术渗透带动资源和产品的联动发展,技术、资本以及资源要素能够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得产业合并,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边界模糊。农产品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延伸了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实现了农业的多种功能性,增加了农民收入。
综上所述,本书认为乡村产业化更多的是解决了市场的对接问题,代表的是一种纵向的产业发展方式,通过第一产业的集约化、专业化,从而实现规模效益,进而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带动农村发展和农民富裕。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一种交叉发展的概念,在乡村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上,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进行融合,将第二产业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第三产业的服务理念引入第一产业,不仅仅是一种纵向发展,也使农业得到横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