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迈向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 王镭主编
- 1923字
- 2025-02-20 18:09:42
前言 开辟“一带一路”研究新境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王镭[1]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带来重大冲击。在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举国上下勠力同心,取得了抗击疫情重大成果,中国成为疫情期间世界上首个经济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同时,以促进互联互通为定位的“一带一路”合作大平台,展现出抗冲击的足够韧性,为面临严重威胁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注入了抵御重压的正能量。
2020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胜利召开,会议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着眼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建议》明确指出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为此,《建议》强调要继续大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在新冠肺炎疫情促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和中国发展站在历史新起点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意义更加凸显,“一带一路”研究也因此被赋予更为丰富的内涵、更为重要的使命,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拓展深化,开辟研究新境界。
一是要与时俱进,开展持续跟踪研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出战略部署。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在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必然选择。构建新发展格局,“一带一路”是促进国内循环、国际循环的有力助推器,也是联通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关键通道。与此同时,面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主义抬头,世界经济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一带一路”建设中防范风险、统筹安全与发展显得更为迫切。这要求“一带一路”研究必须持续、紧密跟踪形势变化,把握和聚焦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开展有针对性、前沿性、预见性、穿透力的研究,提出精准、管用的应对之策,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提供及时、有效智力支撑。
二是要综合全面,开展跨界专业研究。随着跨境贸易、投资、基础设施联通不断走深走实,“一带一路”合作从经济层面日益拓宽到社会、文化等诸多层面,参与各方在诸多层面的关联度不断提升。“一带一路”研究必将日趋成为涵括经济、人文、法制、生态各领域的综合性研究。同时,“一带一路”建设从大写意到工笔画,迈向高质量发展,其中涉及的各领域问题也将趋于细化、专门化。这就需要“一带一路”研究以更为专业的视角、方法,乃至跨学科、跨专业的方式展开。“一带一路”研究需要在提升综合性、专业化水平过程中,提炼新概念、提出新范畴、探索新范式、生成新表述,构建起兼具中国特色、世界眼光、人类情怀的“一带一路”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三是要扎实调研,开展深入实证研究。“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谋求中国与世界合作共赢的伟大实践。“一带一路”研究必须面向实践、扎根实践。“一带一路”研究的起点和前提,在于掌握“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全面、真实情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带一路”研究不能囿于书斋和象牙塔,必须与“一带一路”建设生动实践紧密结合,既洞悉其中存在的条件、潜力和机遇,也掌握其中存在的困难、风险和挑战。秉持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通过对“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实地调研,在与“一带一路”建设者面对面交流中,在丰富的第一手材料、案例研究中,捕捉真问题、新问题,发现共性问题、关键问题,形成规律性认识,在客观、科学的前提下,为“一带一路”建设提出切实管用的政策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和综合性高端智库,高度重视“一带一路”研究。2018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启动开展“智库丝路万里行”大型海外调研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丝绸之路研究院积极组织推进项目实施。院属10余家研究院所组派专家团组,前往亚洲、欧洲、非洲、拉美、大洋洲等地区的28个“一带一路”参与国进行专题调研。“智库丝路万里行”项目有力促进了“一带一路”研究,形成了不同学科领域研究团队、专家学者纷纷走进“一带一路”建设一线的生动局面,形成多学科多领域从事“一带一路”研究的可喜格局。调研访问中,中外学者建立广泛联系,为合作开展“一带一路”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迈向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汇集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丝绸之路研究院2018年、2019年组织实施“智库丝路万里行”项目以及“一带一路”跟踪研究产生的成果。2020年,调研访问因疫情暂时停顿。但疫情终将过去,可以预见,伴随在新发展格局中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必将更加富有生机,“一带一路”研究也必将日趋成为显学,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丝绸之路研究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