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现代化与文学乡愁
- 禹建湘
- 893字
- 2021-10-11 17:46:23
引言
自从中国开启现代化进程以来,文学乡愁就伴随而生,通过文学乡愁来反思中国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在西方,当现代化弊端显现以后,以后现代来进行解构或重构现代化,而中国的问题要复杂得多,中国的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不只是单纯的进步与落后的关系,其间蕴含着太多的内蕴。
文学乡愁作为一个文学母题,在20世纪中国现代化以来得到最大的张扬,文学乡愁既有对实际的故乡故土的思念,也有对抽象的传统文化的回顾礼赞,乡愁叙事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化以来最主流的文学表达方式,其深层动机就是对中国社会现代化历史实践的一种回应:通过乡愁来探索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生存空间与精神安放的问题,思考中国现代化所带来的诸多文化上的挑战和适应性问题。
文学乡愁的主题衍变,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不同阶段的观照与反映,知识分子对乡愁叙事倾注了那么多那么丰富的想象,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乡土现代化有着更加复杂和敏感的态度,他们以一种想象性来反映与感知现代化,也就是说,文学乡愁源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现代化”历史进程。而文学乡愁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其揭示了中国现代化的复杂性,表明中国现代化进程并非一路凯歌,乡土文明、传统文化都在这个过程中颓丧了,自从鲁迅的《故乡》开启乡愁这个文学源头之后,现代化的复杂性、多样性一直成为我国现代知识分子思考的一个根本问题。
在现代权力话语中,现代化绝对是一个与进步、富强、文明相关的概念,现代化因此成为中国现代政治、经济、文化追求的目标,诸多仁人志士为中国现代化的实现而启蒙,而革命,为现代化建设而讴歌,而践行。但与政治、经济话语不同的是,在文学话语体系中,以乡愁想象为代表的叙事策略,出现了与现代权力话语不同的声音,乡愁把现代化的复杂问题敞开了,并对现代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文学乡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中国现代化复杂进程的对象,与现代化进程相关的民族、国家和个人得以充分演绎,现代性、后现代、后殖民在乡愁叙事中得以清晰地阐述。文学乡愁确立了文学与生活的深刻关联度,这样使得文学乡愁通过审美性的叙事,进行了文化的反思或批判。知识分子以乡愁为媒介,反映了中国现代化的复杂性,以及在这个复杂语境下中国人的生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