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研究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文件。在职业教育方面,它首次将“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写进了文本之中,提出“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因此,要加快中高职教育课程的改革,深化中高职课程标准的衔接,建立中高职有效衔接的保障体系,确保中高职衔接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不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具有相同的属性,都要围绕我国产业发展和社会的现实需要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都要力求职业教育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层次的相互衔接,特别是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共同研讨培养目标及专业定位,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有利于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探索职业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实施路径;有利于运用现有政策解决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咨询参考;有利于找到衔接的内在逻辑和关系,在微观层面实现能力层级分层和层级衔接,构建中高职有效衔接的保障体系;有利于推动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容衔接,引领中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一 有利于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探索职业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实施路径

在健全良好的制度环境下做好职业教育顶层设计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顶层设计需要统一规划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硕士学位等层次上的专业布局。在构建系统化和一体化的课程衔接体系方面,无论是单元模式、课程标准模式,还是“培训包”模式,都应以课程作为衔接的内核,形成具有明显行业特征和区域特色的课程衔接体系。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制定统一的适用于本地区同一专业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筛选和组织教学内容,做到同一专业或同一类专业的各级职业教育之间的教学要求和内容层次分明、互为衔接、自成体系。根据行业中各层次的人才规格要求,明确中职、高职、应用本科、硕士专业学位各自对应的技术等级、技术标准、职业资格和职业能力,准确描述与界定各层次的培养目标与任务。当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技术等级、技术标准、职业资格和职业能力的顶层设计完成后,职业院校所要做的就是按照标准实施教学实现相互之间的衔接。在所有这些衔接中,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是处于基础的重要衔接,有利于从微观、中观、宏观层面认识和把握高职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做好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探索职业教育改革的实施路径。

二 有利于解决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咨询参考,确保中高职衔接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形成了中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同步发展的局面。全国现有中等职业学校11000余所,高等职业院校1200多所。2010年,在我国教育部门公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6]中设有专业321种,其中农林牧渔类就划分了32种专业,而且每所学校还在这些专业基础上设置大量的专业方向,专业划分越来越细,专业面越来越窄。不同学校纷繁复杂的专业设置,给中高职教育衔接过程带来实际困难,专业的过细划分使之找不到“衔接点”,衔接更难于实现。为此,需要在管理体制机制、教学模式、招生工作等方面实现更加紧密的衔接。在管理体制机制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属于中等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招收初中毕业生,由地方教育局主管,以培养合格的初中级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一般由地方政府或省教育厅主管,招收高中毕业生或企业技术人员,以培养生产一线应用型人才与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管理模式方面,中等职业教育以中学管理模式为主,由教师集中管理。高等职业教育以大学管理模式为主,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管理相结合。在教学场所方面,中高职教育有各自分设的场所,教学资源难以共享。它们在人才培养上有较大的重叠或脱节现象,使得人才培养出现培养资源的浪费或中高职教育的相互脱节,对中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带来很多不利因素。从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入手,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可以确保中高职衔接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众多有效衔接的成功案例的示范和影响,也可为政府部门的职业教育决策提供咨询参考和模式借鉴。

三 有利于找到衔接的内在逻辑关系,在微观层面实现能力层级分层和层级衔接,构建中高职有效衔接的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长期以来,中高等职业院校各自不同的课程体系很难达到“无缝”衔接。为了探索衔接的内在逻辑关系,很有必要构建、开发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每个学习阶段确定基本课程目标以及学习检验后应该能达到的指标数,通过课程内容和职业能力的层次划分,让课程内容和职业能力呈现梯级形态的螺旋上升。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和良好沟通协调可以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职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岗位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而高职阶段则应重点培养训练学生职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较高的心理素质。通过中高职衔接主题的交流,不同学校的教师才能对彼此学校的教学情况有充分了解,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从容地应对中高职衔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现实中,许多中职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发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欠缺,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这激发了一部分学生继续接受教育的动机,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恰好能为中职毕业生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通过中高职衔接,高职院校在课程设计、专业设置、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更为贴近中职学校实际,这样对于早已适应中职教育教学模式的学生来说,更容易接受与吸收。通过找准中高职教育岗位职业能力衔接的内在逻辑和关系,在微观层面实现能力层级分层和层级衔接,构建起强有力的中高职有效衔接的保障体系,进而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四 有利于引领中高职教育健康发展,从而充分体现与融入终身教育理念,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职前职后教育有机结合,职业教育不再被看作是终结性教育,而是一种阶段性、过程性教育。时代的发展要求职业教育具有动态的适应性和延续性。如何使职业教育向终身教育延伸,已成为新世纪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中职和高职作为职业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有效衔接可以保证更多的人享有和接受各种职业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并促使职业教育向终身化方向延伸。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是健全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涵之一,构建中高职教育衔接体系是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趋势做出的积极回应,体现了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在类型、规格和层次结构上实现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成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和拉动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并使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然而,外部环境的影响和自身内部因素的限制,一直制约着二者之间的有效衔接,成为我国发展职业教育无法回避且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探讨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重视中高职教育的内容衔接,可以对职业教育资格和普通文凭等问题进行严格规范,克服人们以往只重视学历教育的现象。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规模、层次、能力和资格标准,统一规划中职、高职、应用本科、硕士专业学位等层次上的专业布局,形成与各行业产业链相对接的专业布局结构,从而充分体现与融入终身教育理念,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