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纵观国内外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纵向延伸、横向扩展和横纵延伸扩展三种模式。[9]

一 衔接模式界定

1.纵向延伸模式。即指学生在职业教育各阶段能获得相同或相近工作范围的职业资格,每一层次职业资格包含从事相应职业所需全部能力,学习意味着从业能力的拓展和提高。这种衔接模式多见于具有多种入门职业资格或职业入门资格不明确的就业体制国家,专业多为商业、服务业和管理行业。美国推行的“生涯和技术教育”(Carri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代替“职业教育”的改革,就是这一模式的代表。

2.横向扩展模式。即指学生在职业教育各阶段获得工作范围不同的职业资格,较高阶段获得职业资格的层次不一定高于较低阶段取得职业资格的层次,学习意味着就业范围的扩展。这种衔接模式多见于具有明确职业入门资格的就业体制的国家,主要体现在复合型人才培养领域,如通过对技术人员的商业和贸易教育培养专业贸易人才(如计算机销售人员)、通过对专业人员的商业管理教育培养专业管理人才(如工商管理人员)等,典型代表为德国的师傅学校。

3.横纵延伸扩展模式。即指学生在职业教育各阶段获得层次和工作范围不同的职业资格,学习意味着就业范围的扩展和从业能力的提高。中职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基础,又相对独立,可获得较低层次的职业资格;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的提高深化,可取得较高层次的职业资格。这种模式多见于具备共同专业基础的群集职业,主要体现在生产领域的高新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欧洲联盟开发的一个培养高素质机电一体化汽车维修工(美国称之为“all-around machanic”)的教学计划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推出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主要有“3+2”或“五年一贯制”模式。这些模式仍没有完全解决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教育继续学习的问题,即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不能有效衔接。在宏观上,没有建立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缺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清晰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微观上,没有建立行业职业岗位能力(技能)的递进层阶标准,缺乏中高职贯通的相应教材特别是专业课程的教材。

二 相关概念界定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需要从职业教育整体发展的角度,思考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标准及教材使用等的衔接问题,同时更需要建立行业职业岗位能力(技能)的递进层阶标准,确保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在进行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有必要对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岗位技能、职业、职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资格、职业资格标准、国家职业标准、中高职衔接、衔接的有效性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

1.中等职业教育。这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部分,包括普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职业高中、成人中专、中等技工学校、职工中专、职业中专、高职学校里的中职学校。它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2.高等职业教育。[10]这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为一种类型而存在的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新体系。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为一种层次而存在的有别于中等职业教育的高等职业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又有职业教育的属性。其基本特征是:培养目标崇尚技术型;专业设置体现职业性;课程内容注重应用性;教学过程突出实践性;条件设备最好仿真型;师资队伍强调双师型。包括高等职业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教育。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形成了涵盖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四个层次的相对完整的体系。[11]

3.岗位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初级技能只表示“会做”某件事,而未达到熟练的程度。初级技能如果经过有目的、有组织的反复练习,动作就会趋向自动化,而达到技巧性技能阶段。职业岗位技能或任职资格条件是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结合点;其有效衔接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系统三个方面的衔接。职业岗位技能是中高职教育培养水平的一个参照。它反映受教育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水平,更多地反映了特定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能力要求,以及劳动者从事这种职业所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

4.职业。是指社会成员根据社会分工的需要,并以此作为自己获取主要生活资料的手段而从事的社会劳动或社会工作的类别。199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的职业划分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4700多个工种。2015年版的职业分类大典则划分为8个大类,75个中类,434个小类,1481个职业。与1999年版相比,维持8个大类,增加9个中类,21个小类,新增347个职业,取消894个职业。这8个大类分别是党的机关、国家机关、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业人员,农、林、牧、渔业生产和服务人员,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军人,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12]

5.职业能力。这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直接影响职业活动效率、使职业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职业能力是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够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人的职业能力是由多种能力叠加并复合而成的,它是人们从事某项职业必须具备的多种能力的总和,是择业的基本参照和就业的基本条件,也是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基本要求。根据《国家技能振兴战略》(1998)研究报告,把人的能力按职业分类规律分成三个层次,即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特定能力是每一种职业自身特有的,它只适用于这个职业的工作岗位,适应面很窄;但有一个职业就有一个特定的能力。职业特定能力也是基本生存能力,是劳动者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行业通用能力是以社会各大类行业为基础,从一般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可通用的基本能力,它的适应面比较宽,可适用于这个行业内的各个职业或工种,而按行业或专业性质不同来分类,通用能力的总量比特定能力小。职业核心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可适用于所有行业的所有职业,最主要特点是普适性。虽然世界各国对核心能力有不同表述,相比而言它的种类是最少的。其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称为“8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

从其内涵和特点分,职业核心能力又可分为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方法能力是基本发展能力,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的技能与知识,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制定工作计划、独立决策和实施的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接受他人评价的承受力。社会能力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主要是指一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和与人沟通的能力。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革新创新”“外语适应”等能力。[13]其中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因其对职业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对促进职业生涯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被称为核心能力。

6.职业核心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普适性、一般性、促进性或可迁移性的能力,是适用于各种职业、伴随人的终身的可持续能力。它在职业能力的三层结构中(即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居于最底层,决定着人的岗位转换能力。它最宽厚,承载着整个能力体系,是所有能力结构的基础。

7.职业资格。是指为完成特定职业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对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员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按照职业准入的强制性程度,职业资格可以分为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从业资格是指从事某一专业(工种)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执业资格是指政府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工种)实行准入控制,是依法独立开业或从事某一特定专业(工种)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

8.职业资格标准。又称为“职业技能标准”,是指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职业的基本特征、技术工艺、设备材料以及工作环境等要求,对劳动者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能力提出的综合性规定,是劳动者培训和考核的基本依据。职业资格标准是在一定的技术发展与经济发展阶段,对某一具体的职业或岗位的工作内容、技能水平及知识水平的明确规定。根据职业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难度,职业等级常分为中级、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等。

9.国家职业标准。是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工种)的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属于工作标准。它是从业人员从事职业活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以及用人单位录用、使用人员的基本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制定并统一颁布。

10.中高职教育衔接。基于职业能力(或任职能力)培养的连续性,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内部的衔接,其衔接的基本点是职业岗位技能(或任职资格条件)。是指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动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特别是技术技能型人才体现在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中高职教育衔接包括办学理念、体制机制、学制、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的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

11.衔接的有效性。指的是能否实现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衔接。中高职能力培养衔接的有效性既强调效果又强调效率,既包括衔接的效果,也包括衔接的效率。衔接的有效性,是指完成中高职能力培养有效衔接所需要的活动或过程后所得到的中高职衔接结果和效果达到衔接方案和衔接目标的程度。效率是指正确地做事情的程度,同样的事情可能有多种做法可以选择,有的只需投入较少的人、财、物、资源就能达到很好的预期效果,有的则相反。投入和产出比例越高,效率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