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

统计信息化是统计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动统计变革、提高统计能力、提升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国家统计局通过信息化建设变革了统计生产方式,实现了政府宏观统计的规范化管理。海关统计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了CSD系统,通过对数据进行集中式管理和综合开发利用,实现统计与业务联动,辅助各直属海关有效识别虚假报关信息。交通运输统计信息化建设在重大工程带动下,横向实现了规划、计划、统计业务链条的打通,纵向实现了统计数据采集、传输、加工、存储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管理,并尝试开展与业务系统衔接获取监测数据。但在数据采集环节仍然存在着联网直报系统能力不足,亟待升级改造的问题;在业务协同上,技术架构不能适应高速公路、联网监控等海量数据快速传输、存储和计算需要;在资源整合上还没有建立各运输方式数据资源交换共享的平台,难以完全适应综合交通运输统计发展要求;在数据开发应用上基本处于起步阶段,还未能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各类数据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深度挖掘;成果展现上,未能与地理信息系统有效结合,提高成果展现的直观性、形象化水平。

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打造统计工作升级版,必须统筹数据采集、业务协同、数据共享、综合开发利用、统计信息服务等多方面的需求,大力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统计领域的应用,改造统计工作方式,以信息化手段加强综合交通信息资源的交换共享和综合开发利用,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规范统一、运转高效、使用便捷、安全可靠的统计信息系统,努力提升综合交通运输统计监测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交通运输统计智能化发展。

(1)以建立综合交通运输统计信息采集平台为核心,提高统计生产能力

一是建立企业联网直报系统,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安全畅通、便捷高效的联网直报系统是“一套表”制度实施的技术手段和关键,本质是直接获得原始数据。企业根据布置的统计报表制度,数据报送不再由各级统计机构层层汇总上报,而是通过互联网直接报送到最终统计部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邮政局均建立了安全畅通、便捷高效的企业联网直报系统,其中国家统计局能够实现近百万户规模的企业联网直报,国家邮政局也能够实现2万多家企业的联网直报。

通过交通运输统计分析监测和投资计划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工程项目,交通运输统计基本建立了网络报送系统,但目前受限于系统结构和硬件水平,目前仅基本能够实现1千家企业的联网直报,与动辄上万家的道路运输企业和水路运输企业联网直报要求尚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改变统计调查方法即将研究实施企业“一套表”制度的需求下,交通运输统计信息化作为统计工作的手段支撑,更应该加快完善企业联网直报系统。

具体任务包括:按照统筹规划、规范统一的原则,以企业“一套表”业务流程为框架,以元数据库为基础,建立涵盖行业、企业在网络环境支持下的安全畅通、便捷高效的联网直报系统,功能涵盖基本名录库管理、运输量抽样调查、企业联网直报、报表填报考核等,实现统计调查企业直接向部报送原始数据、各级统计机构在线同步共享、同步审核的工作模式,减少中间干扰环节,实现面向企业统计的一体化,减轻企业负担,提高统计工作效率。

二是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共享交换系统,规范数据交换共享管理,提高统计及时性。信息资源共享是实现国家信息化的关键问题。在国家基础数据库建设和跨部门电子政务应用中,如何解决政府信息资源的交换与共享问题一致获得高度重视。国家十五期间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个重要工程,就是通过信息共享、互通互联技术手段,将分布在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信息整合起来,整合形成权威的、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共享管理体系。例如法人基础数据库就是共享、整合工商行政管理、国税、地税、质检、民政、编办等行政管理和执法部门的基础信息形成的。人口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是通过信息共享、互通互联技术整合分散在公安、民政、卫生、税务等单位的数据。

目前,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等统计数据由中国铁路总公司、交通运输部、中国民航局、国家邮政局分别生产,数据资源较为分散。要适应内容全面、提供及时的综合交通运输统计体系建设需求,需要集成各部门统计信息,实现基本数据的公共交换,保证对整合交换信息平台的有效管理、交换信息备份及历史信息记录。

具体任务包括:①研究制定集铁路、民航、公路、水路、邮政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统计编码标准,规范数据交换接口和信息共享联系制度。构建综合交通共享平台,实现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部级统计数据有效共享。②研究制定社会交通数据的编码标准,规范数据交换接口,构建获取社会海量交通相关数据渠道和处理平台,降低信息建设的成本,减少不必要的信息系统重复建设,显著提高交通统计的及时性、丰富性和鲜活性。③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共享交换系统包括统计信息交换子系统、统计信息指标管理子系统和统计信息交换配置系统,其中统计信息交换子系统实现不同业务数据平台之间的数据交换、共享和业务流程的对接,实现异构数据整合;统计信息指标管理子系统主要实现指标定义、数据结构映射、数据方位表明、数据关系梳理及数据指标变更功能,满足未来数据指标项的变更及扩展;统计信息配置管理子系统为各个阶段的统计信息数据交换管理提供数据标准、数据映射关系和数据规则的描述,保障统计数据交换质量。

三是建立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交通运行动态采集系统,加强行政记录信息和社会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水平和信息化程度的提升,我们正在迎来以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为主要内容和特征的大数据时代。同传统数据相比,大数据不仅包括结构化数据,更包括大量非结构化数据,且具有数据量大、应用价值大、速度快、种类繁多、波动大等特点。交通运输作为连接生产和销售的关键环节,正是多类别大数据资源的聚集地。

具体任务包括:统筹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客运站联网售票系统、海事签证系统、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等各类业务系统的行政记录信息,以及互联网上的各类公共信息资源,积极探索引入大数据技术,构建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以分布式存储和并行计算为基础的交通运行动态信息采集系统,内容涵盖营运车辆动态信息采集子系统、水路货运动态监测子系统、互联网信息抓取子系统以及客运站、高速公路动态信息采集子系统等,提高交通统计的快速响应能力、与业务系统的协同能力及社会信息的综合利用能力。

(2)以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统计信息辅助决策分析平台为关键,提高统计分析能力

数据的挖掘分析和综合利用是交通运输统计的重要目的,如何排沙捡金,从数据堆中发现规律和价值是所有环节中的关键。海关通过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实现了对外贸进出口商品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监测和预警。教育部也以统计数据、国内宏观经济数据、国外教育和统计数据为基础,建立了教育决策与支持统计服务系统,促进了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了对关键指标、专项问题的监测和教育发展规模的预测。此外,国家统计局还开发了统计地理信息系统,形成了面向全国各级统计部门GIS应用的完整产品体系与标准规范,改变了人们认识统计数据的方式。国家邮政局也在新开发的统计信息系统中增加GIS展示功能,更直观地展现统计成果。美国运输统计局早就注重交通运输统计成果与GIS系统的结合。传统的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更侧重数据的采集和查询,综合各类信息资源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的信息化手段相对欠缺,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可视化展现还未实现。因此需要利用更专业化的手段,对统计数据进行挖掘和深层次的加工,形成主题化的综合分析数据集,实现专题式的综合分析。具体任务包括:

建设综合交通运输运行分析系统。统筹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等各类信息资源,加强深入分析和整合应用,建立交通建设投资情况分析子系统、客货运输生产情况分析子系统、港口生产情况分析子系统、交通运输能耗分析子系统、安全运行情况分析子系统等,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分析的技术含量和自动化水平。

建设交通运输经济短期预测分析系统和交通运输景气监测预警分析系统。加强与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生产信息系统的衔接,构建以综合运输服务指数、行业信息指数、交通运输先行、一致、滞后指数、行业运行监测预警模型、交通运输经济短期预测模型为基础的短期预测分析系统和景气监测预警分析系统,提高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实现统计数据资源的挖掘深度化、分析技术化,服务行业科学决策和管理。

建设专题分析系统。围绕国家重大战略、行业重点工作和统计重点任务,建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跟踪分析子系统、交通建设扶贫分析子系统、城市客运交通发展综合分析子系统、公路货运在线监测分析子系统、水路货运在线监测分析子系统、企业财务状况分析子系统以及规划、计划、统计综合分析子系统,深入专题分析,提高统计对重大战略的跟踪、对重点规划和计划工作的评估、对市场动态的及时反应能力。

建设基于GIS的多源数据融合分析系统。加强交通运输统计资源数据库与地理信息系统的融合,通过强大的、有效的地图系统将复杂的交通运输空间和属性数据,例如通道交通量、区域OD量、枢纽发送量等,以地理的形式展现出来,运用地理空间技术和多种分析方法,将潜在的数据价值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充分显现出来,显著提高数据的可视化水平,增强对数据关联性的感性认识。

(3)以建设综合交通运输统计信息服务平台为手段,提高统计服务能力

为政府部门、行业管理者、社会公众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是统计的重要职责。国家统计局已经通过政府网站数据公开、微信公众号、数据推送、移动端APP应用等多种手段便捷了公众获取统计数据的渠道,加强了信息化手段与统计服务的融合,显著提升了统计的服务水平。但交通运输统计服务仍停留在网站数据公开、报纸公布、纸质资料出版等传统阶段,亟须加强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建设行业服务门户和公众服务门户,使各级领导和社会公众能更方便、更及时地了解统计信息发展情况,把数据装进口袋,随时随地查询数据。具体任务包括:

建设行业服务门户。梳理整合网站数据发布内容和业务流程,按照“服务平台化、信息集中化”的原则,升级改造政务内网门户,开发建设移动端APP、提供API服务接口,便捷网站信息发布、网站搜索、站内互动、用户协同,及时提供统计动态信息并进行热点推送,提高对内服务水平。

建设公众服务门户。运用移动互联网思维,将统计信息服务渠道扩展到政务外网、微信公众号等智能终端,在功能开发、载体建设、技术创新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和创新,实现数据的主动推送和定制性服务,形成大数据时代统计信息服务的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