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2018—2019
- 闫坤等
- 2451字
- 2025-04-12 11:22:10
前言
世界经济总因分歧与共谋而跌宕起伏,变幻莫测。为此,“中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课题组自成立(2008年)以来,以季度为单元,始终关注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对各国财政收支及风险情况、宏观调控的搭配框架,以及财政政策的运行和调整方案等做了深入的跟踪分析,形成了系列季度报告。通过对各季度报告的整理编排,课题组每两年出版一本年度成果:《中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本书是就课题组2018—2019年度的研究成果整理而成。
复苏中的世界本就层次多样、矛盾交织,而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更加加剧了当前形势的不确定性。美国经济增长较为平稳,同时保持了渐进加息的态势,资金从新兴市场国家向美国流动的态势较为显著。但美国推行的贸易保护主义使得地区间的贸易摩擦升级,干扰了全球经济的复苏态势,不利于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的稳定。虽然2019年美国经济各项核心指标均处于较为平稳的区间,但增速已经略显疲态。美国资本市场的高估值与美联储宽松的货币政策正相关。欧洲经济基本面较为疲弱,经济复苏的动能减缓,虽然“脱欧”等政治风波已经缓和,但货币政策紧缩的速度较为迟缓。日本经济增长较为平稳,景气度有所提升,货币宽松延缓。新兴市场经济体,特别是外部融资较多,外汇储备脆弱的经济体上半年波动较大,风险集聚较多。因此,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一是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乏力,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具备牢固的基础。二是国际机构对世界经济的预测并不乐观,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具备稳定的预期。三是为应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困境,各国竞相实施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世界范围内掀起“降息潮”,但预期效果并未出现,需要财政政策助力。
虽然距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了十年,世界经济正在从脆弱复苏走向稳定增长,但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也已经运用十年,效力和弹性均已达到极限,难以支撑世界经济稳定增长。在这个节点上,基于安全的需要,应以内生式发展机制替换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作为支撑经济增长的架构。这是一个世界经济发展策略从宏观转向微观的过程,因为内生式发展机制的核心是促进微观经济主体的发展。而从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看,打造有利于微观经济主体发展的营商环境,可作为内生式发展机制形成的起点。营商环境优化主要在于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在经济领域,主要是更好地发挥财政、货币等经济政策的作用,在不直接干预市场的前提下,为市场主体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这就是说,更换支撑经济增长的架构与更换房屋架构一样,并不需要经济政策的退出,而是将经济政策着力点由宏观转向微观,力度由扩张转向宽松。在这个过程中,新兴和发展中国家更有优势,因为其有比发达国家更高的经济增长率,有比发达国家弹性更好、空间更大的经济政策。
就我国而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这要求我们在经济运行层面,不仅仅要关注经济总量和速度,更要关注经济结构,进而关注经济结构决定的经济发展质量。目前,我国经济总量仍处于中高速增长区间,经济结构的质量也在不断改善,经济发展策略转换的基础比较好。事实上,随着大规模减税降费、定向信贷和定向降准等政策的实施,这一转换已在我国启动,但还没有见到成效。以减税降费为例,目前企业感到税费负担不降反升,关键是减税降费的同时强化了征收,后者对减税降费起到了对冲的作用。因此,需要从整体谋划,在保证财政可持续的前提下,真正降低企业成本,优化营商环境。把握机会,尽快借财政、货币政策之力优化营商环境,进而形成内生式发展机制,那时再推动经济政策由微观转向宏观,形成宏观经济政策与内生式发展机制共同构成的宏微观双层架构,牢牢地支撑经济稳定增长,并最终走向繁荣。
一个国家实现伟大复兴可能面临三大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塔西佗陷阱”和“修昔底德陷阱”。中美贸易争端和国内稳杠杆就与这三个陷阱密切相关。本报告详细分析了国内稳杠杆的内在逻辑,以及中美贸易争端未来可能的发展态势。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呼吁供给侧改革2.0版本。从供给侧改革前后行业 ROE(净资产收益率)变化来看,去产能增强了上游行业的营利能力,但略微削弱了中游行业和下游消费行业的利润份额。供给侧改革2.0版本即为,进一步减税降费,释放改革红利,增加中游行业和下游消费行业的利润份额。同时,加快建设发达的资本市场,增加直接融资比例,为科技创新提供更有效的金融供给。
2019年以来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战,为此,宏观经济政策体系的设计和宏观调控框架的分析就需要基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需要来进行展开。依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的调控目标,将“稳字当头”的原则和“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货币政策”的框架作为宏观经济政策体系的设计基础和宏观调控在2020年的“中长期”要求予以落实;与此同时,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作为重大突发事件和2020年的“中期管理”对象进行设计,从而将2020年经济政策的一般原则与当前及今后一个阶段的疫情防控要求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按照保供应、保稳定和保增长三个阶段,着力实施相关财政、金融和产业政策的支持,以实现疫情防控、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综合目标,圆满收官“十三五”,胜利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
受制于课题组研究力量、分析工具和资料上的缺陷,以及微观数据的欠缺,对如何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优化营商环境的研究尚不充足。相关报告对供给侧2.0版本的系统性分析研究尚存在一些欠缺。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着力补充、加强和完善这些方面的研究,着力化解经济下行阶段的投入产出风险和杠杆风险,有针对性地引导市场预期。
在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财政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领导和专家们的重要指导和大力支持。在此,谨向各位领导和专家们表示我们真诚的谢意。并请各位同仁和读者对我们的研究提出宝贵的批评和建议,我们将吸收借鉴,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