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对不起了,黄老师

十一月初,北方的天气变冷,家家户户都点着了炉子。

远远望去,整个光字片,到处都是升起的袅袅青烟。

周秉昆成了老邱宿舍的常客,为了方便留宿,周秉昆买了木料,把小铁床改造成了双层的架子床。

三个多月的时间,周秉昆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粤语了。

这段时间,在老邱的宿舍里,周秉昆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小说--寻秦记。

嗯,你没看错。

就是寻秦记。

不管这个时空有没有黄易这人,至少在这个年代,他肯定还没写出这本书。

为了翻起沉淀在脑海中的记忆,周秉昆把剩余不多的经验,全都加到了博闻强记的能力上,刚刚加到了4级,附带着加成属性,精神力涨到了15点。

脑力增强,记忆里的东西,翻阅起来不再晦暗,大概故事都能回忆的七七八八了。

当老邱同志看完这本书后感叹,他终于见着活的少年神童了。

书中项少龙穿越时空回到古代,这种天马行空的设定,暂且不提。讲述了项少龙周旋列国、出生入死,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把故事讲的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还有大量不可描述的,非常精彩令人浮想联翩的XXOO情节,这孩子都是从哪学会的?

周秉昆会说英语和俄语,还用不到三个月就学会了粤语,这些都没让老邱同志震惊,但这本书把他折服了。

有一次喝酒,老邱忍不住感叹一句:小周,现在想想,叫你声师傅,真的不亏!

老邱,这都是我抄的!

这话周秉昆只能默默藏在心底,厚着脸收下了老邱的崇拜。

周秉昆心想,假如这个时空也有黄易的话,到时一定多关照他一下。

羊毛就得逮着一个薅,下一本他都想好了,就写大唐双龙传。

没办法,谁让这两本书是当年他的最爱,反反复复看了好多遍,深深的烙在了他的记忆深处。

对不起了,黄老师!

......

重新彩排的大合唱《我的祖国》,一经面世,反响巨大。

从九月到十月,整整两个月,吉春市歌舞团不停的巡回演出。

跑遍了北省各个单位,还被邀请前往北部建设兵团,给广大的人民子弟兵进行表演。

这首歌曲,不愧为前世经典神曲,所有听到的人,无不为之动容,泪流满面。

十一月八日,吉春市歌舞团收到了上级下达的任务,他们将前往燕京,参加国家大剧院的一场大型表演活动,表演这首歌曲。

这一纸命令,不但是吉春歌舞团的荣誉,也是整个北省的荣誉。

作为三个领唱中的其中一位,郑娟不但大放光彩还获益匪浅,收到了领导的点名表扬。

郑娟提前结束学徒工,被定岗为七级歌唱文艺演员,月工资调为42.5元。(Ps:我从网上没找到那个年代文艺演员的岗级标准,就暂按广播员标准设定,共10级。最低10级,每月27.5元。最高1级,每月100元。)

吉春市歌舞团为市*委*宣*传*部下属工作单位,所评文艺演员最高等级为三级。

郑娟不但收到上级的表扬,这次还要作为领唱去燕京,登上全国最大的舞台代表吉春市表演,属于重大优秀表现,经开会研究决定,连升三级直接定岗七级。

郑娟出名了。

整个光字片的都知道,家住太平胡同的郑家,出了个歌唱家。

勇夺光字片第一女神的称号,在著名文艺演员这个光环的加持下,光礼街周家的周蓉,只能位居第二。

周秉昆算是间接的,小小压制了一下二姐傲娇的气焰。

为啥?

因为这首歌是周秉昆交出来的。

别管是谁写的,反正这首歌是周秉昆交给吉春市歌舞团的。

为此,他还领了嘉奖状,现在就贴在老周家的墙上呢。

郑娟一夜成名,成了光字片广大单身青年的爱慕对象。

这可把周秉昆给急坏了。

甚至还动了几次手,教育了一番那帮成天跑郑家门外晃悠的无业青年。

借着这次歌舞团去燕京表演的事,周秉昆做通了老邱和郑娟的思想工作,帮他在周母那边圆谎,他也跟着一起去燕京。

到了燕京,然后转道南下。

他要去一趟香江,过年前回来。

虽然这个时空与记忆中的前世不太一样,但大致走向没变。

按照剧情推算,大时代应该很快就要到了,他必须要做一些准备了。

为了自己,也为了身边的家人和朋友。

有了郑娟和老邱担保,周母没有过多怀疑,毕竟那张嘉奖状还在家里墙上挂着呢。

周秉昆说,他也收到邀请,燕京的领导想要见一见这首歌曲的提供者。

周母信以为真。

这么大的孩子了,还是跟着歌舞团的一起去,没啥不放心的。

就是提醒他,出门没人管了,千万别闯祸。

还专门叮嘱郑娟,一定要看好他。

郑娟只能点头答应。

她到现在都不明白,为啥周秉昆非要去一趟香江。

不知道他和老邱两人,偷偷的在密谋什么。现在两人关系好的,都快穿一条裤子了。

周母也看出来了,自家小儿子和郑娟两人,关系好的不一般。

从四五年前起,小儿子就见天的往太平胡同跑,人只要不在家里,八成就跑郑家玩去了。

一转眼,郑家的姑娘都出落的像一朵花一样了。

郑娟乖巧听话,周老太太也挺喜欢她,现在都当成儿媳妇看了。

这次周秉昆去香江,一个是为了把书出版,淘一桶金。也是为了去那边,验证一下自己的一些想法。

......

有人问了,为什么不在国内出版书呢?

在这里我解释一下,公众章节不收费,就当水字数了。

在“大时代”来临之前,不论当一个作家,还是一名翻译家,都很有前景的职业。

1953年的基本稿酬著作稿每千字6元~18元,翻译稿每千字4元~13元。

举个例子:1957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翻译家钱春绮翻译的三部海涅诗集——《诗歌集》《新诗集》《罗曼采罗》,单是《诗歌集》,钱春绮就拿到8000元稿费,当时普通人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几十元。

从1961年到1966年5月,稿酬一降再降。到“大时代”之前,只付一次性稿酬,标准为著作稿每千字2元~8元;翻译稿每千字1元~5元。

不管怎么说,在“大时代”之前,不论当作家,还是当翻译家,都是一份很有钱途的职业。

摘抄一段文件里的原话--“对工人、农民、战士和学生的稿件,稿酬一般按最低标准,有的也可不发稿酬,只赠送报刊图书和文具。”

Ps:以上资料是我从网上查的,仅供参考。有不对的地方,本人虚心聆听指正。

......

书归正传。

周秉昆仍然用当年蔡晓光给他弄的证件,登上了去往燕京的列车。

只要蔡晓光的老爹大权在握,周秉昆借章盖证的这种小事,是没有人会去查证的。

下午上的火车,车上睡了一宿,第二天上午抵达燕京。

这是郑娟第一次出门,也是第一次来燕京。

团长谭林放话,今天自由活动,明天开始正式彩排。

于是,周秉昆带着郑娟在燕京城里四处转悠,到处打卡留念。

去了天*安*门,看了看正在天上飘扬的五*星*红*旗,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下,缅怀一番革*命*先*烈。

八达岭实在有点远,暂时留到下次来的时候再爬吧。

总得留点念想,下次再来玩才有意思不是么?

更何况燕京城的著名景点实在太多了,半天的时间,哪能逛的完啊?

中午吃老燕京的铜锅涮羊肉,晚上跑到前门大街的胡同里,吃了一顿正宗的燕京烤鸭。

总之,这一天郑娟是逛花了眼了。

“秉昆,下次咱们把一家子人都带来燕京看看。不来一趟燕京,真的太遗憾了。”

什刹海公园的长凳上,郑娟依偎在周秉昆的怀里,看着美丽如画的景色,想到住在土坯房里的母亲和弟弟,自己却在享受,心中有点过意不去。

周秉昆拍拍她的肩膀,安慰道:“等下次来燕京的时候,我在这买一所大大的四合院,把全家人都接过来。咱们天天逛,把所有好吃的,好玩的,全都过一遍!”

他镇定的语气,似有魔力一般,总能令她信服。

“嗯。”郑娟闭上眼,默默的点头。

安静了一会,郑娟突然低声的说道:“秉昆,我好想快快长大。”

周秉昆憋了好半天,回了一句:“娟姐,其实我已经长大了。”

一句话弄的郑娟羞红了脸,站起来跑了。

周秉昆楞了楞。

娟姐,你是不是误会了什么?

我只想表达,我现在能担得起这个家了啊?

一夜无话。

第二天,周秉昆定好了继续南下的车票,郑娟跟随大部队进入到紧张的排练当中。

正好来燕京了,中午约冯化成一起吃了顿饭。

这些年大家合作愉快,正好有时间,周秉昆不介意再提醒一下老冯。

“冯老师,还记得我上次给你说的那句话吗?”

“你是说那个大事?”

周秉昆点点头,“不会太久了。这些年你做的不错,所以作为回报,等你遇到麻烦的时候,我会帮你一次。”

“徐先生,你能否透露一下,究竟会发生什么大事?”这个问题藏在他心底很久了,越是想忘记,反而记得更加清楚。

尤其是面对妻子的时候,他无法相信,如此恩爱的夫妻感情,怎么会一夜之间烟消云散呢?

“有些事,你不知道比知道了会更好。”周秉昆神秘的笑笑。

一顿饭吃的冯化成不上不下的。

他恨不得直接掐住周秉昆的脖子,逼他把剩下的半截话说出来。

可他不敢。

不论是因为他的钱,还是他的神秘。

他都不想去贸然触碰底线。

冯化成骨子里不是一个敢于冒险的人,他天性胆小,却又贪恋享受。

为此,他愿意刻意奉承妻子,以获取她家族资源的支持。

为此,他甘愿接受周秉昆的威胁,即使他已经对周秉昆产生怀疑,他也没有勇气揭开这个骗局。

万一是真的呢?

那他今天的所拥有的一切,就真的烟消云散了。

所以,他从不冒险。

顺从,自己没有损失,还能得到一份虚无缥缈的友谊。

既如此,又何必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