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发生在七月的故事

郑娟对周秉昆说,以前觉得工作忙碌辛苦,每天不是在排练,就是在演出。

碰到效益好的单位,有车接送还好一点。

很多时候,都是她们自己背着服装道具,搭乘各种交通工具,要走很多路,才能到演出的地方。

有一次,是去离吉春市一百多公里远的地方,从车站出来迎接她们的是一辆拖拉机,十几个人挤在一个车斗里,一路颠到了演出的地方。

好多人颠吐了,下了车腿软的直打颤,还要坚持完成演出。

那时,歌舞团的计划排的很满,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

她一个才十四岁的女孩,只能咬着牙坚持。

从六月开始,歌舞团的节奏一下子变得缓慢,演出几乎没有。

大家天天排练,一遍又一遍。

以前总是不停的外出演出,有人抱怨辛苦。现在突然闲下来了,大家又开始担心。

领工资的时候,突然有种不劳而获的感觉。

担心万一哪天不发工资了,或者撤销歌舞团了,那该怎么办?

这种担心不只是发生在歌舞团,其它很多单位同样如此。

大量的人事变动,就像一辆前进的列车,出现了很多关键零件的更换,列车行驶的速度必然会受到影响。

周秉昆知道,这种影响短时间不会结束,或许整个建国十七年,都将在这种变动中。

对于此,老邱保持乐观态度。

他富家公子出生,本就是一个闲散性子。

现在他有了更多的时间,玩自己喜欢的音乐。

以前,他是一个人孤芳自赏。现在,多了一个知音。

在周秉昆旁敲侧击,刻意引到下,由他哼唱曲调,老邱谱曲,他填词的《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问世。

虽然没有吉他,但在老邱的小提琴伴奏下,两人唱着这首歌,一样别有味道。

“秉昆,你不玩音乐可惜了啊!”老邱感叹。

现在外面闹哄哄,不用去学校念书,周秉昆反倒有时间干点自己的事了。

现在他的第二部作品--大唐双龙传,大纲已经写好了,正文也写了二十几万字。

“我又不想当歌星,更何况咱们国内,现在也没这环境。”

“是啊,现在的大环境对于文化艺术界,就是一场凛冽寒冬。”

谈到这个话题,周秉昆放下手中的笔问道:“老邱,你最近还去鸽子市掏货么?”

老邱有集邮爱好,有了周秉昆从香江给他捎的钱,有富余闲钱,隔一阵子他就跑鸽子市上蹲点。

现在常去城东鸽子市的人,都知道有人在收邮票。谁要是手里有邮票想出手换钱,就跑城东的鸽子市。

这半年里,老邱收集了不少珍贵邮票。

邱少宁一愣,说:“去啊,咋了?”

“我听娟子说,现在你们团里也有人学你集邮,你们还经常互换邮票。”

老邱点点头,这事不是什么秘密,团里很多人都知道。

周秉昆提醒道:“老邱,现在外面天天喊口号,要破四九,你收集这些以前的老邮票,如果张扬出去,后果不堪设想。你把票给我,我找地给你藏起来,暂时别玩这个了。”

老邱眨眨眼,觉得周秉昆有点小题大做了。

“这玩意也会惹祸?”

“谁知道呢,小心点肯定没错。你把邮票啊,还有那些从国外带回来的书都整理一下,我一会走的时候都带走。”

虽然老邱没把周秉昆的担忧放在心上,不过他还是把邮票和书籍,都整理好装箱。

风云变幻,世事无常。

七月。

家里水缸里的水不多了,周秉昆正拎着两桶水往回走。

到了家门口,看见郑娟正站在周家的大门外,一看见他便迫不及待的说道:“秉昆,谭团长被带走了!”

“嗯?他走了,你们的工作怎么开展?”

“说是暂时放假,等候通知。”

周秉昆叹口气道:“没想到谭团长也被波及了。”

郑娟担心的问:“秉昆,你说歌舞团会不会被撤销啊?”

周秉昆摇摇头,说道:“不知道,你也不用急,我回头去马院长家问问去。”

一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干了还没满一年,眼瞅着就要没了,说不急怎么可能。

没有了这份工作,郑家刚有点起色的生活,将再次回到从前。

看到郑娟眼中的担忧,周秉昆宽慰道:“娟姐,不用胡思乱想,既然说是暂时放假,那就放宽心好好歇歇。这么大的一个单位,不是说没就没的。即使真没了,也不怕,有我在呢。”

郑娟稍显安心的点点头,不管咋样,生活总得继续。

周秉昆打水,郑娟坐在小院里,帮周秉昆清洗衣物。

现在老周家,个个都比周秉昆忙。大哥和二姐是高中生,天天被青年小队喊去搞活动,不去都不行。

街道办也忙疯了,周母是街道办的积极分子,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帮忙。

当天夜里,一家人陆陆续续的都回来了。

周秉昆把饭菜都已经做好,周母坐在炕上正吃饭,周秉义和周蓉兄妹俩回来了。

周秉义拎着皮箱,一脸严肃,身后还跟着一个人,是眼圈红肿的郝冬梅。

周母见状问道:“秉义,这是咋啦?”

周秉义给母亲解释:“妈,冬梅在咱家住几天。她父母的安排下来了,明天就被送到农村去了。她家的房子被收回了,现在冬梅住的地方还没分配。”

“送哪去知道么?”

周秉义摇了摇头。

周母对周蓉说道:“行了,不说那些了。蓉儿,带你冬梅姐洗洗手,上炕吃饭。”

郝冬梅端着碗,默默的喝着粥。

周母爱怜的看着郝冬梅,劝道:“冬梅啊,你就踏实的在这住着,当自个家一样。”

郝冬梅低声的嗯了一声,眼泪控制不住的又掉了下来。

今天下午,周秉义跟着郝冬梅去她家,取几本她藏起来的书,碰到了把郝冬梅父母带走的那个小队长。

小队长问他是谁,问他与郝冬梅是什么关系。

周秉义说他们是同学关系,她家有些旧衣服要处理,而那正是他的弟弟妹妹可以穿的,所以他来取走。

小队长就不再问他什么,转而说服郝冬梅,希望她在下午的会上,表明与她的父母脱离关系。

“我不能!对我而言他们是好父母。刀刃压在脖子上,我也不会按你们的要求去做。”

郝冬梅说完此番话,便一声不吭了。

“大势所趋,识时务者为俊杰嘛,替我再劝劝她。”小队长离开时,对周秉义留下了这么一句话。

周秉义不由得抓住郝冬梅的手,轻轻握了一下。

这是周秉义对郝冬梅的第一次亲近的举动。

郝冬梅从初中就暗恋周秉义,那时周秉义心无旁骛,全部精力都在学习上。直到高一时,郝冬梅主动向周秉义表明心迹。

那是建国十五年的秋天,周秉义第一次带郝冬梅到家里玩。

两人之间的爱情,就像一碗平静的水。

没有波澜,不曾沸腾。

这轻轻的一握,让孤独无助的她,找到了依靠的感觉。

在周秉昆的眼里,大哥和郝冬梅是非常般配的一对。

原剧中,面对因两个家庭差异,引出的各种矛盾下,两人依然能相互包容与理解,一路走到了最后。

这是一对值得去祝福的恋人。

他们的未来,不应该有那么多的不幸和苦难。

更何况这一世里,周秉义是自己嫡亲的大哥。

一个是干部的女儿,住在独门的小洋楼里,从小被女佣当贵族一般伺候着长大。

一个是工人的儿子,住在棚户区的土坯房里,是一个生活中不拘小节的平民。

郝冬梅的父母因为经历的磨难太多,与人接触时,先存三分堤防之心。也正因为郝父的谨小慎微,两个家庭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变得越来越多。

如果能拉进两个家庭之间的关系,将来大哥和郝冬梅的婚姻,就会少很多麻烦。

这个阶段正是最好的时机。

明天一定要打听到郝冬梅父母要去的地方,周秉昆心想。

次日。

“妈,我去老邱那,今儿可能不回来了啊。”

“你这死孩子,咋成天跑的不着家。”

“老邱答应了教我五线谱,我要是学会了,以后当个大作曲家,给咱老周家光耀门楣。”

周母嗤笑道:“你就可劲吹吧!”

周秉义也笑笑,劝道:“妈,你就让他去吧。至少在邱叔那还放心,省得他出去闯祸。”

听老大说的有理,周母便不再揪这事了,说道:“昆儿,窗台那晾的咸鱼给你邱叔拿两条,天天在那蹭吃蹭住的。”

“妈,我俩是哥们。你甭管了,我走了!”周秉昆挥挥手,便出门了。

“这孩子,没大没小的。”周母嘟囔着。

当周秉昆赶到干部小区的时候,成群结队的青年,带着条幅大字报,都往小区里面汇聚。

以前这里警卫森严,常人根本进不去。

现在大门敞开,闹哄哄的一片凌乱,随意进出。

到了郝冬梅家的小楼时,已经围满了人群,台阶上有一人手拿材料,正在大声的宣讲着什么。

他的身后,正是郝冬梅的父母,两位老人眼神茫然,一脸憔悴的站在那里。

下面人群中,不时的举手高呼响应。

大门外停着一辆吉普车,一个身穿蓝色制服的中年人,靠着车门抽着烟,他看着远处人群里的那两个老人,眼神玩味,一脸幸灾乐祸的样子。

周秉昆打开元素亲和能力,主动靠近这个男人,笑脸问道:“领导,他们这是要被送哪儿去啊?”

中年男人本想呵斥一声,不过当他抬眼看到周秉昆时,一脸忠厚的面相,心情也缓和了几分,温声说道:“这不是你该问的,别给自己惹祸。”

看来这人知道!

周秉昆瞬间听明白了。

他能清楚的感应到,这个男人对他的情绪,从厌恶到缓和的转变。元素亲和的能力有效果,但威力还不够大。

怎么办?

现在元素亲和能力是2级,要不升到3级再试试?

从2级升3级花费不了太多经验,只要两千多点。这半年多的积攒,已经有三千多点了,够升一级了。

周秉昆果断把经验点在了元素亲和上,将等级加到了3级。

元素亲和能力升到3级,能力进阶后多了一种新的特性--可选择能力的释放范围。

言外之意,这个能力可自由切换为单体技能或者群体技能,至于技能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摸索。

毫无疑问,能力释放的范围越小,影响效果必然越强,释放距离必然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