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样读透一本书:给孩子的文学精读课
- 郭初阳
- 5字
- 2023-08-03 16:56:29
一 读书三问
为什么要读书?
败坏一种兴趣的有效方式就是把它变成考试项目,毁掉一本好书的有效方式就是把它列入必读书目。
人间的书籍多如天上的星辰,每个人的成长路径和所需营养各不相同,在这层意义上,不妨这样说:没有哪一本书是人人必读的书。
普通读者,可以常常温习苏轼《记游松风亭》,寥寥几行而已,写的是一个顿悟的场景: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一念之别,天地顿时宽敞了,“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是在劳苦之中的忽然放下,于是一身轻松。这番道理对普通读者很有益处——功利心过甚、目的性太强的苦读,有时会成为一种捆绑,让人埋首其间作茧自缚,读得束手束脚甚至动弹不得。一个人从小就要记住——读书是解放、是去蔽,好书读进去,是让人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更仿佛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为什么要读书?为了获得新知,为了对付考试,有时是工作需要,有时则纯属消遣……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意图,即便是同一个人,时过境迁,读书的目的也会发生变化。至于所读的书,绝大部分只需随手翻翻,跳读一两段就可以了;有一些书需要通读一遍,知其全貌;只有少数的几本书值得一读再读,甚至熟读成诵,细细咀嚼消化。
总而言之,当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博览群书的人,也当谨记关于书的两段儆醒之言。
第一段话来自孟子。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所言的“书”是《尚书》,他对《尚书》所记的历史不以为然,因为周武王讨伐商纣以致血流漂杵,孟子则认为仁者无敌,焉用战?如今我们读这段话,也不妨拓展广延,把“书”理解为一切书,再伟大的书也未必每时每刻都契合你,不可拘泥字句死读书,读者当根据自己所处的特殊境遇,学其精义灵活应对。
第二段话来自蒙田。蒙田在《论书籍》里坦然写道:“我的目的是悠闲地而不是辛劳地度过余生。没有一样东西我愿意为它呕心沥血,即使做学问也不愿意,不论做学问是一桩多么光荣的事。我在书籍中寻找的也是一个岁月优游的乐趣。若搞研究,寻找的也只是如何认识自己,如何享受人生,如何从容离世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