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也称为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以学生为参与主体的一种攻击性行为,包括直接和间接的欺凌行为。这种行为可能通过肢体接触、暴力行为、言语侮辱、威胁及网络等手段来实施,给受害者带来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负面影响。同时,它也可能涉及心理上的排挤、孤立和传播谣言等行为,对受害者的心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百度百科)
邯郸校园霸凌事件引起了各方的讨论,“校园霸凌”这个话题似乎只要曝出来就会上热搜,但热度又会随着时间推移,慢慢的销声匿迹,随即又有新的话题热度起来,或是新的“校园霸凌”事件发生。
我不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人在上学时期遭受过“校园霸凌”,也不清楚“校园霸凌”这件事是否为小概率事件。但我小时候,真真的亲身经历过校园霸凌。也许我遭遇的并没有网络上曝出来的那么残忍、可怕,但一次小小的伤害,真的会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三年级,在校午休期间我被男同桌骚扰,不准我睡觉,最后被老师发现,挨了人生唯一一次的教鞭;四年级,放学后去丢垃圾五年级,放学路上,因家庭矛盾,被一个男生嘲笑讽刺;七年级,不记得因为什么事,
我不知道,这样的“小事”算不算伤害,但对于我这么一个玻璃心的人来说,留下的都是一道道刻骨铭心的伤痕。三年级的一次骚扰,让我和他吵了三年的架;四年级的那些伤害,让我见了那些人都会绕着走;五年级、七年级的那俩人,即便是同村的邻居,对外也说是不认识的人。
现在的我,已经到了抗老的年龄,距离最晚的一件事也已经过去十四年了,可那些伤害,似乎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被遗忘。因为都是同村的同学,有时回老家或是听老朋友谈起那些人,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还是他们伤害我时的情景。我的素质让我再次听到他们的故事时,微微一笑;但是我的内心却在说:这些都是什么垃圾、狗东西?
我并不是那种任人拿捏的性格,可为什么还是成为了别人“讨厌”、“挨欺负”的对象呢?所以,到底是哪一类的人,容易遭受到别人的伤害?那些“施暴者”们,又是以什么样的一个“心境”去做这一切?多年后,他们再次听到或是遇到那个被他欺负的人,又会有怎样的感想?还会记得当初的那件“小错事”吗?会因此而感到“羞愧”吗?
我想,应该不会吧。受到最大伤害的只会是受害者,那段阴霾,也只存在于受害者的世界中。
经历过那一件件的“伤害”以后,我成了那种不善表达,安安静静,不愿表现的性格,成了别人眼中的“文静”女孩。但是他们都不知道,那全是我的伪装,我带着这个“面具”度过了很多很多年,三年?五年?八年?我不确定具体时间。但是我很清楚,此刻的我,正在慢慢的走出来,慢慢的做那个真实的自己。
封存真实的性格,压抑住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变得安静,软弱,冷淡,漠然……换来的是“性骚扰”。
从初中到研究生毕业,前前后后总共经历过三次性骚扰。也许是性格使然,每次的“性骚扰”都是自己默默承受,然后默默远离。事后再默默庆幸:“老天保佑,幸亏不是威胁到生命的伤害”。为什么我当时不反抗呢?是装软弱装久了?还是被欺负的习惯了?真实的我好像不是这样的,可真实的我又是怎样的?假亦真时真亦假。装的久了,自己都不清楚到底哪一面才是真实的内心。
如果走那条平凡、平淡、平静的小路,我应该是那种独立自主的女性。但现在的我,依赖那份被保护的感觉,无脑的喜欢、迷恋那些保护我的人,甚至向往、渴求这份“保护”。可是事实又告诉我,这样的“保护”,女性给不了,男性又不怀好意,带着某种“欲念”,很难得到一份纯粹的,没有“私欲”的。
很讽刺,邯郸校园霸凌事件发生后几天,我做了个梦,梦中的我身处在一个教室内,教室门口站着班内最调皮的那两个孩子,他们怔怔的盯着我,又不时的向门外看去,好像是在等什么人要来。而教室内的其他学生都在自顾自的做着自己的事情,似乎在他们眼中一切正常,我慌张的去对每个人说可能要有“坏人”来班级闹事,可他们好似跟我不在一个时空内,对我的话充耳不闻,无动于衷。此时,我从教室外走廊的玻璃上看到那三个“社会人”气势汹汹的向我们教室走来。那一刻我明白了,他们是冲着我来的。我如同受惊的小鹿一般,疯狂的向教学楼外跑去,而他们拼命的追我。命悬一刻之际,我那很少联系的表哥突然出现在我面前,将我护在身后,轻声安慰我,“别害怕,你先回家,这我来处理。”我满脸惊恐的看着他,胡乱的点了点头,刚准备回家,便突然转身死死抱住他,感觉自己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然后眼泪决堤,如泄洪般流着,哭的很大声、很放肆,像是害怕下一秒他就要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