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7章 “解手”

他们一路跋山涉水,穿越荒无人烟的山区和广袤的平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沿途不仅有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有强盗出没,时下流行的大头瘟、瘟疫等疾病也时刻威胁着他们的生命。

许多人在途中死于疾病、饥饿或意外,真正能够到达四川的只是少数。

因此,用“移民艰辛”这四个字远不足以表达当时那种让人心碎的情景,这简直是一条亡命的路途,磨难重重。

再看看第二组雕塑有着“解手”一词的渊源探寻。

在川渝地区的方言里,“解手”是上洗手间的代称。

这个独特的表达从何而来?

眼前这组雕塑正用艺术化的场景,勾勒出一段被时光掩埋的移民往事。

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潮中,大批百姓被迫背井离乡。

本在家乡耕织度日的农人,面对“移民实川”的国策,即便百般不愿,也只能在官兵的押解下踏上征途。

雕塑中,麻绳捆绑的细节尤为触目——移民们被绳索串联成队,历经数月徒步跋涉,风霜雨雪中,连基本的自由都被禁锢。

途中集体休整时,饮食起居尚可同步,但如厕这样的私事如何解决?

雕塑左侧的场景给出了答案:一位佝偻着背的移民正屈膝跪在官差面前,双手被麻绳捆缚的姿态清晰可见,他仰头恳求的神情里满是无奈。

原来,当时被押送的移民若想上茅厕,必须先向官差下跪,请求“解开手上的绳索”。

日复一日的重复中,“解手”二字便从繁琐的请求语中凝练出来,成了如厕的代称。

接着宁华一同将目光转向最后一组人物塑像,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

与之前的两组相比,前两组人物无不眉头紧锁,个子也略显矮小,仿佛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

而这最后一组人物则截然不同,他们身材魁梧壮硕,脸上洋溢着从容的微笑。

这一鲜明对比,正如标题“安居乐业”所揭示的深刻内涵:这些入川的移民们,历经了艰苦卓绝的开荒岁月,付出了无数辛勤的汗水,终于在这片土地上扎根,迎来了安定、富裕的生活。

在这些人像的右侧,巧妙地摆放着一张茶桌,这一细节设计可谓匠心独运,意在向世人展示当地独具特色的茶馆文化。

遥想当年,万灵场上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闲人多,茶馆多,巴子客多”。

其中的“巴子客”,指的是那些喜欢在茶馆里高谈阔论、吹牛闲聊的人。

据说,当时在这条长约502米的街道上,竟然林立着300多间商铺,而茶馆的数量更是多达28间。

换句话说,几乎每走几步,您便能邂逅一家茶馆,感受到那浓郁的茶香和悠闲的氛围。

然而,关于茶桌上坐着的三个人物,却有着不同的解读。

一种说法是,其中两位相对而坐的,是正在进行一场重要的谈判,而坐在中间的那位,则是一位德高望重、备受尊敬的人物,肩负着调解双方纠纷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