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察城门口,以及主要街道的卫生环境。
毛赢带着姒安去参观镇邑的中央区域,大夫们办公的地方。
医馆这类人流量大的基础设施,放在交通最便利的中央区域,是最合适的。
若是有医闹事件,镇邑大夫也能及时发现处理。
第一镇邑的医馆,已经被巫明子和他的两位儿子立起来。
医馆正门口,悬挂有姒安说的牌匾,上书两个大大的简体字——医馆。
为了能挂巫术的羊头,卖医术的狗肉。
巫明子豁出老脸,用布料做了一个类似电视剧里,算命先生常用的布挂招牌,写上自己是多少代巫术传人,巫术高超等内容,立在医馆大门两侧,让自己的小儿子在门外解释,吸引国民就医。
巫明子不喜欢巫这个身份,为了能推广医术,他愿意把自己最不愿意提起的一面摆出来,如此高尚的品德,让人无法忽视。
“巫先生为了医馆,付出太多了。”姒安说。
巫明子笑道:“推广医术,本来就是我的心愿,谈何付出太多。只可惜早年的我,没想到这个办法,反而对巫术避而不谈,否则医术的推广,不会如此艰难。”
“一切际遇,都是命运的安排,若不是处处碰壁,巫先生怎么会来辗转来到临淄,遇到我这位,同样想推广医学的伙伴。”姒安笑道。
巫明子哈哈大笑,“公子所言极是,若不是蹉跎半生,哪来的福分,遇到您这样一位,全心全意支持我的君主,现在回头看,当初所有的困难,都是值得的。”
“前来诊治的国民多不多?”
“不算多,”巫明子神色多了几分黯然,“国民们除非疼痛难受到受不了,否则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已经出现问题,需要救治。”
“巫先生诊治时,可以说一说病症的前期表现,提醒国民及早就医,也可以适当夸张病情的后果,让他们知道拖延时间的严重性。”
巫明子摇头拒绝,“病症发展到最后,都是要命的,不需要夸张恐吓,医者也不该用恐吓的方式,逼迫患者治病,那是不道德的行为。”
“受教了。”
姒安和巫明子的想法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患者,只是方法和认知不同。
只要目的一样,过程,姒安不在乎,求同存异即可。
“医馆的药材可充足?”姒安接着问道。
“现在正是农忙的时候,只能我的两位儿子去采药,等国民闲置下来,我打算传授他们一些草药知识,让他们去采药,如此,医馆节省时间,国民也能利用空闲时间,赚一点粮食养家。”
“巫先生思虑完备,我不再多说,先生只需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但也别忘了带一批学生,以后这样的镇邑还有很多,医者永远是不够的。”
“我很早就在关注这个问题了,”巫明子说,“学医对人的秉性、悟性都有极高的要求,到现在,我也只找到十余个孩童,若不是毛先生拿出粮食作为孩童学医的奖励,这些孩童的父母都不会让他们学习,都有田地了,谁还学习这些旁门左道。”
说到最后,巫明子无可奈何地调侃一下自己的职业。
姒安发现自己忽略的细节了。
“既然国民觉得学医无利可图,我们只需要让学医变得吸引人,就能解决眼前的问题。”
“还请公子明示。”巫明子听到姒安有办法,激动得赶紧行礼询问。
“赐大夫爵位,”姒安说,“只要学有所成,能独立在镇邑的医馆行医,赐予下大夫爵位,立志救死扶伤、行医口碑和技艺的佼佼者,赐予中大夫爵位,一生奉献给医学发展,或者对于疾病、药材、诊治手段有改良者,酌情赐予上大夫爵位。”
参军的人,除了少数人能担任军官,继续提升自己的爵位,绝大部分普通士兵,只能得到士的爵位和财物赏赐。
因伤或者其他原因退伍返回镇邑,也只能干一些看守城门,捉拿罪犯,维护秩序的治安工作,或者成为镇邑的教官。
大部分人能做到的事情,待遇不会高到哪里去,这是必然的规律,否则只会造成相关职业的冗余。
学医和学农,对自身的天赋、秉性要求更加严格,淘汰率更高。
意味着,能够达标的人数非常少,但只要学成,就是大夫阶级。
回报与付出对等,甚至高出一些,这样的选拔方式,才能更好引导国民选择更加合适的行业。
“臣,多谢公子给医者一条出路。”说完巫明子跪下大拜。
姒安今天的决定,直接决定了,医学在杞国未来的地位和发展潜力,而医术又是对国民健康最大的保护,如此恩德,值得他的大拜。
姒安赶忙扶起巫明子,“不止如此,官员的爵位传承,需要逐代递减一级,医者得赐上大夫爵位,只要子嗣能全部继承父亲的医术和仁德,达到中大夫爵位的标准,他就能继承父亲的上大夫爵位,传承不断,爵位不断。”
古代的医术和各种技术,都是依靠家族传承,每一家的传承,都是无比珍贵的文化瑰宝。
为了保证医学的传承和蓬勃发展,姒安愿意付出更多,让后人拼命去继承、发展自家的医术。
他要让“后继无人”这个词,永远不会出现。
巫明子激动得泪流满面,想要再次大拜,却被姒安先一步扶起来。
医者的地位,在后来的封建王朝都是低贱的,否则也不会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说法。
在贵族眼里,就算医者能治病,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地位依然不高。
求医时,放低一下姿态,已经是贵族们最大的让步。
在春秋时期,医学萌芽阶段,医的地位只会更加低下,否则也不用挂巫的名字吸引国民就医。
这样一个环境下,姒安愿意把医者的待遇,提高到官员都羡慕的地步,巫明子怎么能不感动?
作为限制,医者的爵位,最高只能到上大夫,否则赏罚失衡,对于整个国家体系而言,都是个灾难。
“巫明子先生,你可愿意成为杞国第一位医者上大夫?”
“臣愿意。”巫明子大拜表示感谢。
巫明子并不在乎官职爵位,但为了有更多人才继承、发扬医术,他必须替后来人接着。
“医学发展,我只能做到这一步了,未来医学会走上什么样的道路,全靠巫明子先生了。”
若是穿越的时间节点晚一点,姒安还可以寻找医和等大神,依托他们的天才,完成医学体系的搭建。
春秋时期,医学还在萌芽阶段,无人可用,姒安只能靠现有的医者自己摸索。
“臣一定不负公子嘱托。”
巫明子不需要更多语言表述,他的生命从此刻起,就已经交给医学事业,交给他的伯乐姒安。
原有历史中,“中医”这个词,取自“上医治国,中医治人”。
在这个时空,医者因为爵位的特殊性,为了与爵位有所区别,依然出现类似大(dai)夫这个发音有别,字形不变的称谓。
“中医”这个词,依然是这个体系的代称,但含义完全不同了。
“中医”是这个时空的医者,不称“上”,而取“中”的谦辞。
同时也是源自,杞国把中大夫爵位,作为医者,医术、医德有所成就的标志。
上医,只属于推动医学发展,对医学有杰出贡献的医者,以及他们传承不断的优秀子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