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登基大典
- 大明:从天启开始当明君
- 鬼知道是谁的小号
- 2000字
- 2024-06-28 02:00:01
万历四十八年,十月初六日。
宜登基。
朱由校从乾清宫内走出。
——昨夜的时候,他就彻底搬入了乾清宫内。
说实话。
朱由校不大懂得登基的具体流程。
可这没有关系,有人懂得就行了。
他只需要听从那些人的安排即可。
朱由校身着衮服,在王安的侍候下,去往了大明祖庙。
——衮服虽然极为精致,但却格外笨重,因此,只有在重大的事情上,皇帝才会穿着。
例如,此次登基大典!
登基先生本需要三请三让来着,可这些前几日移宫一案结束后,群臣们就和朱由校做完了这一事情。
因而,当下的朱由校,只需要在祖庙那边,祭拜一下天地、告慰一下祖宗就行!
“踏、踏。”
朱由校向着祖庙前进。
途中,他看见,自己行进的两侧早就和往常大不一样了。
往常的时候,十分素裹,可今日,却多了几分艳丽。
——往常的时候,要考虑先帝的驾崩一事,因此素裹,可今日,新帝登基,姑且可以喜庆、喜庆!
没有什么大碍的。
甚至于就是说,朱由校一路上所看见的众人,脸色上都因为新帝登基的事情,而产生了无尽的喜悦。
这和前一个月内,接连两个皇帝驾崩时的情况,大不相同!
皇帝的登基,也可以冲喜!
——只有皇帝所带来的影响,才能对冲掉皇帝所带来的影响。
走了好一会儿。
王安终于侍候着朱由校来到了祖庙面前。
万幸。
礼部的官员还不至于得了失心疯。
——他们尚且没有把所有的地方都搞得花花绿绿起来。
单就祖庙这一块小地方,还留有了白色的素布,以表示天下对先帝的默哀。
不够朱由校一瞧。
祖庙的白布和周遭的兴奋比较起来,倒是挺奇特的啊。
也不清楚,先帝朱常洛会不会因此在地府里面,冲着人间的臣子们,大发雷霆!
“呜、呜、呜。”
“嘟、嘟、嘟。”
一路上原本在奏鸣着的乐器,停止了呼叫。
随即,所有人的目光,全都聚集在了朱由校的身上。
他的面前,正摆放着一张桌子,上面,三牲六畜皆有、瓜果蔬菜全存。
以及,大行皇帝的灵牌,屹立不倒!
------
首先,朱由校是一个现代人穿越过来的。
其次,现代人很少经历过礼法如此严苛的仪式。
最后,好不容易才来到他爹面前的朱由校,没得办法的动了动身子。
太僵硬了,他必须得活动、活动!
否则,身体好似生锈了一般不说,他都不知道能不能完成接下来的流程了。
动一动之后,就又可以再按照礼部的规矩来了。
只不过,礼部负责此时的官员,却是被吏部尚书给回头瞪了好几眼!
你怎么给皇帝教的?
如此场合,岂能出一点差错?
而那礼部负责此事的官员,只能心里有苦说不出。
新帝如此行为,就算你是礼部尚书,你又能如何?
你不也在这里站着,而无法上去纠正吗?
由此,我又能如何?
还怪罪于我?
然而官大一级压死人,更别说前者还是尚书了呢。
下面的官员只好忍气吞声。
“殿下,念、念、念。”侍读太监王安,对着朱由校提醒道。
抖动身子都是小事。
而后续需要去大声念出来的文稿,却是重中之重了。
王安一见朱由校没能及时念出来稿子,就害怕他这是有些遗忘了。
才一十六岁的贵公子,亡了一些事情,很是正常。
但此刻,却绝对不可以。
所以,王安着急了。
他也小声地提醒了。
------
待听到王安的提醒之后,因为身穿衮服而不适的朱由校,先是找了一个舒服的姿势。
而后,闭眼、深呼吸、睁眼。
他隆重地,大声开口道:
“先皇骤崩,归于五行。”
我父亲死了。
“朕承皇天之眷命,列圣之洪休,奉大行皇帝之遗命,属以伦序,入奉宗祧。”
按照天理人伦,继承家业的,是我!
“谨于今时祗告天地、社稷、祖宗,即皇帝位。”
所有人都听着,我要当皇帝了。
“深思付托之重,实切兢业之怀,惟我皇父大行皇帝,运抚盈成,业承熙洽。”
我父亲挺看重我的,对我也特别好,治理天下更是一把好手。
“兹欲兴适致治,必当革故鼎新。”
我要子承父业,也得好好干,并且必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事皆率由乎旧章,亦以敬承夫先志。”
我一定好好向我父亲学习,还敬重我父亲!
“自惟凉德,尚赖亲贤,共图新治。”
我本事一般(谦虚一下),所以需要你们帮我哟,咱们一起好好治理天下!
“其以明年为天启元年。大赦天下,与民更始。”
我的年号是天启,明年就改,我还要大赦天下,和老百姓一起过好日子!
——天启这个年号,群臣和朱由校商议好了。
至于说泰昌这个年号吧。
今年是朱翊钧的万历四十八年,明年是朱由校的天启元年。
额......好像没泰昌的地方了。
这着实尴尬,也着实丢人。
——所有人都尴尬,所有人都丢人。
朱由校这个儿子不说,臣子们再怎么不喜爱、再怎么不喜爱先帝,也不至于将朱常洛给扔了吧?
煌煌史册,笔笔刻骨!
所以,为了礼节上的好看,礼部尚书有言,建议将万历四十八年,又称之为泰昌元年!
好了。
先帝和所有人的面子,都有了。
讲述完祭拜祖宗、敬告天地的文稿之后。
朱由校就依据礼部的安排,坐在了一把椅子之上。
说实话,文稿虽多。
可他朱由校也不是菜的。
前世的语文课本,他不知背过了多少的文言文。
比这字数还多的,更是背了好几篇。
因此,区区此次文稿,他呀,小小拿捏、小小拿捏。
而朱由校身旁的侍读太监王安和地下的群臣,皆是松了一口气。
古代的读书人不管在任何时候,都要以礼法为先。
若是礼法出了差错。
当真不可轻易谅解自己。
——无关于朋党的斗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