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生机论:“割”和“斧”的关系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存在虽然只有百年历史,但它的源头却可上溯至古希腊哲学思想。在这些思想家中,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首推亚里士多德。

一生的经历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生活的时代是马其顿王国统一希腊的全盛时代。在这个时期,希腊城邦的奴隶制濒临崩溃,一些新思想、新制度大量涌现出来。

亚里士多德的父亲是马其顿的御医,当亚里士多德到了学习的年龄,父亲便将他送到了柏拉图学院。这一学,竟然坚持了20年,直到老师柏拉图去世。离开柏拉图学院之后,亚里士多德到小亚细亚讲学,并在这里娶妻。后来,因为政治原因,他不得不逃离小亚细亚,到达了米提利尼。几年后,他又被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召回,成了13岁的小王子的老师,这个王子就是亚历山大大帝。亚里士多德并没有过多留恋有权势的生活,公元前335年,他又回到雅典,并在那里创办了吕克昂学园。

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在疾病的折磨中去世。也有传言说他是被毒死的,但是这一说法没有史实根据。

在哲学方面,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始终摇摆于原子论和理念论之间,其实也就是摇摆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最终的思想则是倒向了客观唯心主义。

生机论心理学思想的创始人

在对待灵魂的态度上,亚里士多德首先认为灵魂的本质并不是物质普遍具有的特性,而是生命体的一种特征或者功能,灵魂是生命的动力。

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几乎所有哲学家都认为灵魂和身体是相互独立的,就算身体消亡了,灵魂依然存在。直到亚里士多德,他第一次提出灵魂和身体是不可分的,并形象地将灵魂和身体比喻成了“割”和“斧”的关系,没有斧,割是不存在的,而单纯地想割,没有斧也不行。可是他又同时提出了“灵魂是身体的目的,身体是灵魂的工具”的观点。如果说灵魂能够推动身体的发展,那么灵魂可能又会独立于身体之外。

关于灵魂主宰者,或者说灵魂存在的器官,亚里士多德认为是心脏。他认为人体的器官是以心脏为主的,一切热源来自这里,所以心脏具有最高指挥权。心脏是心理活动产生的器官,意识的中枢也在这里。

关于灵魂的分类,亚里士多德提出,有机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层次地形成一些功能,而相对应的灵魂也就有了不同的水平。他认为从植物到人,灵魂的水平是越来越高的,这样的观点其实是比较心理学最初的雏形。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是单一的,是不能够被分割的,以整体的形式才能发挥作用。灵魂又同时具有两种功能,一种是认识功能,也就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感觉和思维;另一种是欲动功能,也就是欲望、动作和情感。认识功能主管灵魂的理性部分,具备主动性。欲动功能则是灵魂的非理性部分,显得比较被动。

关于感觉,亚里士多德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将食指和中指交叉,然后去触摸一个小的圆形的物体,比如一颗豌豆,这时你会感觉像是触摸了两颗豌豆。这是心理学上最古老的错觉,被称为“亚里士多德错觉”。这个错觉其实就是所谓的感知分离。之所以我们会有这样的体会,是因为交叉的食指和中指这两个侧面是不经常遇见的,而且它们几乎不会同时触碰到什么东西,当我们强迫两个手指交叉见面时,大脑根本意识不到手指已经交叉了,所以会“想当然”地以为那是两颗豌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