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敦煌阳关】

黄沙催楼老,残阳染路遥。

驼铃惊宿鸟,古道忆前朝。

赏析:

《敦煌阳关》这首诗宛如一幅古朴厚重的历史画卷,仅用二十字,便将敦煌阳关独特的景致与深沉的历史底蕴完美融合,营造出一种悠远、沧桑且富有诗意的氛围。

首句“黄沙催楼老”,诗人以细腻而敏锐的笔触,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岁月侵蚀的画面。“黄沙”点明了敦煌阳关所处的地理环境,广袤无垠的沙漠是这片土地的显著特征。“催”字赋予了黄沙一种动态的力量,仿佛它是无情的时光使者,加速着楼阁的衰老。“楼”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在黄沙的不断侵袭下,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变得斑驳破旧,这不仅是对建筑外观变化的描写,更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时间的无情和历史的厚重。

“残阳染路遥”承接首句,进一步描绘了阳关傍晚时分的壮丽景色。“残阳”即夕阳,它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球,散发着柔和而又浓烈的光芒,将天边染得通红。这光芒不仅照亮了天空,还洒落在漫长的道路上,给原本单调的沙漠之路增添了一抹瑰丽的色彩。“染”字生动地表现出残阳余晖对道路的覆盖,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层次感和立体感。“路遥”则强调了道路的漫长和无尽,让人联想到古代商队沿着这条道路长途跋涉,前往远方的情景,为诗歌增添了一份悠远的意境。

“驼铃惊宿鸟”一句,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为诗歌注入了灵动的元素。在古代,骆驼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工具,商队往来时,驼铃清脆的响声在寂静的沙漠中回荡。“驼铃”的出现,不仅是对古代丝绸之路贸易活动的生动写照,还为诗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惊宿鸟”则描绘了驼铃声打破了沙漠的宁静,惊扰了栖息在树上的鸟儿。这一动态的描写,使整个画面更加鲜活,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沙漠中那一瞬间的生机与活力。

尾句“古道忆前朝”将诗歌的情感推向了高潮,使整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古道”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无数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在这条古老的道路上,曾经发生过无数的故事,见证了朝代的更迭、贸易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诗人站在阳关的古道上,思绪穿越时空,回想起前朝的辉煌与兴衰。“忆”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深眷恋和感慨,引发了读者对过去岁月的无限遐想。这一句不仅点明了诗歌的主题,还使整首诗具有了深刻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

整首诗通过对敦煌阳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描绘,运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将黄沙、残阳、驼铃、古道等意象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而又充满沧桑感的意境。诗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敦煌阳关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