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现行漕运体系的缺陷
- 大明:长生不死的我成了皇明顾问
- 青石踏浪
- 2027字
- 2025-01-31 13:49:52
厅堂内的气氛凝重,沉默笼罩着每一位在场的人,空气中有一股无形的压迫力。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集中在徐良身上,期待着他的答案。
朱棣的问题不容小觑,而徐良的回应,将可能直接影响到他未来关于迁都北平城的决策。
徐良坐在案前,双手交叠,眼神如水般沉稳,面容毫不动摇,犹如一座屹立不倒的高山,周围的风浪与他无关。
此刻,他并未急于答复朱棣的质询,而是轻闭双眼,陷入沉思。
厅堂中的寂静,如同一根拉紧的弦,每一秒都显得异常漫长,所有人的心跳都随着他的思索而急剧加速。
终于,徐良睁开了眼睛,但语气依然平和:“北方缺粮的根本原因,除了天灾人祸,最致命的,反而是我们朝廷制度上的种种失误与土地治理上的深刻懈怠。”
朱高炽的眉头微微一挑,眼中闪过一丝不满。
他的目光紧紧锁住了徐良,声音也不自觉提高了几分:“制度失误?朝廷已经调动了大量资源,派遣了无数官员,粮食问题如此严重,您竟然说是‘制度失误’?难道这仅仅是个疏忽吗?”
朱棣与姚广孝也忍不住皱起了眉头,目光中透出几分不满。
对于他们来说,徐良的批评显得过于尖锐,过于直接。
毕竟,自太祖高皇帝建立漕运体系以来,北方粮食短缺的情况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尽管问题依旧存在,但朝廷的努力是显而易见的。
正因如此,徐良对制度的直接批评显得格外刺耳,仿佛把所有的努力和成就一笔抹去,让在场的人感到一种莫名的不悦。
然而,徐良依旧没有慌乱,他只是保持着那份淡然的微笑。
他没有急于辩驳,而是缓缓开口,声音依旧平稳如水:“并非疏忽,而是体制内部,存在着长期积累的制度性缺陷。”
他顿了顿,目光不疾不徐地转向姚广孝:“南粮北调,表面上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可根本的弊端却依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
朱高炽听罢,微微皱眉,似乎仍未完全理解。
姚广孝则将目光从徐良的脸上移开,轻轻低下头,陷入了深思。
徐良所说的“根本问题”,让他们产生了质疑,但又难以找到直接的反驳点。
“漕运体系的确有其独特的优势,”徐良继续说道,“它并非无法承载重担,问题在于整个调运过程中的‘粮食浪费’和‘制度堵塞’。”
他的语气愈加坚定,每一个字都沉甸甸地落下,像是一根根重锤击打在众人的心头。
姚广孝微微皱眉,喉头不由自主地滑动:“那么,您认为,问题出在哪里?”
“朝廷调动了大量的资源,确实展现了想解决问题的决心。”
徐良的声音依然平稳:“但粮食管理上的疏漏,尤其是在调配、储存、运输等环节的低效,直接导致了粮食在运输过程中大量损耗,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朱高炽眉头微皱,似有所触动:“您是说,粮食问题不仅仅是供给问题,更是管理上的失策?”
姚广孝也将目光盯着徐良,他心中亦是这般所想。
“正是如此。”
徐良点头,继续说道:“朝廷在粮食调配上投入了大量资源,但现有体制的低效,无法保证每一粒粮食都能精准且高效地到达需要的地方。”
他说到这里,目光又将转向朱棣:“‘南北粮道’的运输,若单纯依赖现有的体制,永远无法彻底解决北方粮食短缺问题。”
“更甚者,如果不加以改革,漕运体系反而可能成为威胁皇明江山稳定的隐患。”
徐良的话如同雷霆一击,瞬间让整个厅堂的气氛更加凝重,所有人的呼吸都停滞了片刻。
“人力、物力、财力,所有的资源都浪费在那些无谓的‘流程’上,而非精准高效的调度与管理。”
姚广孝沉默着,认真思索徐良的话。
朱高炽却是第一时间反问:“那您认为该如何改革?”
徐良轻轻一笑,脸上浮现出一抹淡然的笑意,他早已预见到了朱高炽的提问。
“若想从根本解决问题,改革的第一步,必须从教育开始。”
朱高炽微微一愣,显然对这个方向感到有些意外:“教育改革?”
他皱了皱眉,语气略带质疑:“粮食问题与教育改革有什么直接关系?”
“表面上看似无关,”徐良点了点头,似乎早已预见到这一问,“但事实上,现有的漕运体系之所以低效,根本问题在于大多数官员和管理者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系统思维。”
朱高炽眉头一挑,这个答案显然让他有些不解:“您是说,现有的官员们,连基本的管理能力都不具备?”
徐良淡淡一笑:“并非所有人如此,但大多数官员受限于出身、经历,往往依靠经验行事,缺乏必要的战略眼光和管理能力。”
“尤其是那些负责粮食调配的官员,他们更多依赖传统的方法,而非科学的手段。”
他顿了顿,目光微微沉静下来,仿佛在酝酿一个更加深刻的观点:“若能通过教育改革,培养一批具备战略眼光和专业管理能力的人才。”
“朝廷不仅能提高粮食调度的效率,还能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体制运作方式。”
朱高炽若有所思,但眼中依旧有些疑惑。
他斟酌了一下,缓缓问道:“换句话说,您认为,教育能够打破现有体制的瓶颈,改善粮食调度的问题?”
“正是。”徐良的声音愈发坚定,“通过教育改革,培养一批能够从全局出发、统筹全局的人才,能够在粮食调度、储存、运输的每个环节做到精细化管理。”
“这不仅仅是提高效率的问题,更是从根本上消除管理漏洞。”
朱高炽依旧没有完全理解,他微微倾身,凝视着徐良:“精细化管理?那具体该如何实施?”
“徐先生,就算此举能成,但老衲仍然认为——迁都北平,未必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