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闹了个小乌龙

知青点。

“还这么努力,临时抱佛脚有啥用,都准备准备,我们要走了,这次我会亲自带你们去考场的!”

“去哪?”戴凯诧异的看着赵东阳,为了不让赵东阳吵到里面的人复习,拉着赵东阳往外面走了几步,才问起来了。

“送你们去县里面考试啊?”

东关的考点都在县区啊。

赵东阳非常重视这一批参加高考的人,哪怕是赵小六,他都愿意放去尝试,多一个能考上大学的,日后都是一个善缘,不管是知青,还是本地人,考上大学,都能为向阳未来的发展做出铺垫。

所以他要亲自安排,准备好一切,包括文具,还有吃食,反正饿着谁,都不能饿考生。

“考试?”

戴凯摸摸自己的额头,又摸摸赵东阳的额头,然后说道:“你没发烧,现在去考什么试?”

“大哥,高考啊,高考啊!”赵东阳没好气的说道:“你学糊涂了吧,我们再不赶去东关,能赶得上高考时间吗?”

“我知道高考,但是现在才六月,六月考什么?”戴凯怒吼了起来。

“不是六月高考的吗?”这是根深蒂固的记忆了,每年六月高考。

“你看看这个!”

戴凯把已经办好的准考证,递给了的赵东阳,让他自己看。

“七月七号,八号,九号?”赵东阳吞咽了一口唾沫,他好像忘记了,今年只是高考恢复的第三年,也是第一次全国统一高考的时间的一年,放在七月份的七八九。

而这个时间,持续了足足二十几年,好像要等到二零零二年,还是二零零三年,才会把高考时间改到六月份的。

但是他的记忆维持在未来太久太久了。

很多都是下意识的想起。

而且这段时间太忙碌了,就算是帮他们弄报考的这些手续,那都是让大队部的人去弄的,自己一个要盯着水稻,一个要盯着猪仔,还有一个要盯着修路,一天的时间掰成三段,都不够用的。

根本就注意到,高考是在七月份的。

他预留了高考的时间,但是预留到了六月份,总觉得六月份能进行高考了。

“我记错了!”赵东阳讪讪的说道:“你们继续复习!”

这个乌龙,有些闹大发了。

“去年你也参加高考了,高考时间也是七月份,这都能记错!”戴凯无语,不过赵东阳能关心他们的这些知青去高考,他还是很高兴的。

“这次高考有信心吗?”赵东阳问戴凯。

“去年没有,今年我很有信心,最少能考一个本科!”戴凯沉声的说道:“王初夏寄回来的资料,你出了试卷,我们做了一遍又一遍,孤掷一注,死记硬背,要么过,要么不过,真实的实力,我们肯定不一定能过得来,但是如果你们的资料和试卷猜题猜的好,我估计我们这些知青,都能过,最少大专,还有侯贵,也能过,就看赵小六能不能过了,你家六姐,毅力很强,基础很差,今年也只是看看补上了高中的知识而已,考试比较勉强的,主要还是要看我们做过的试卷和资料,猜题猜对了,我们做了这么多遍,不会写也会抄!”

考试没这么简单。

那是对学到的知识点的一次甄别,学到了就是学到了,也有一些学到了,但是记不起来,这种很容易考场失手,更多的是,没有完全能掌控这种知识点。

他们这些知青,都是城里面下来的,城里面的教育比农村高不止一个等级,特别是今年才下来的知青,那个叫王安雨的小姑娘,高中毕业,刚刚离开学校,知识点可是记得清楚,做了几遍试卷,模拟试卷的分数,比他们所有人都高很多,是一个本科种子。

“到了这一步,信心很重要,我很难对你们知青感同身受的,因为我不是知青,所以很多事情,得你们自己亲自去体会,现在情形已经非常明朗了,新的,旧的,只要是知青,那么回城,乃是大势所趋,然而你们怎么回城,这个理由和过程都非常重要!”

赵东阳轻声的说道:“不说其他的,整个公社四五六月份都出现了不少知青办理回城手续,我们大队,四月份一个病退的,五月份一个当兵的,新下来这批知青,已经有两个办完了回城的手续了,现在大家都翘首以待,准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回城,但是你知道,我知道,知青回城只是开始,回城之后也要生活了,用什么方式回城,至关重要,你们要做出一个榜样,让知识青年表现出你们知识青年的能耐来,不然,就算是办了病退,大队部,公社都不卡你们,这样回城,也不是很光彩吧!”

其实就这个年代来说,用这样的方式回城,和逃兵没有多少差别,但是回城就是回城,在城里面,比在农村,好一万步,所以不惜一切代价回城,这没错。

“我知道!”

戴凯苦笑:“其实即使找到正当的理由回城了,没工作,家里面没有我们的立足之地了,回去了,也是当盲流。”

这太清楚这其中的区别了。

“所以自己争口气!”赵东阳笑了笑。

“你知道我们考上了,就肯定离开向阳大队了,不仅仅是人,是户口都会迁出去了,你怎么还这么热心呢?”戴凯倒是有些不明白赵东阳的立场所在了,赵东阳的立场,应该把他们所有知青留在向阳,这样起码能让向阳的教育上一个档次,这一次他们这些人离开了,向阳小学肯定元气大伤,好不容易才办起来的小学,倒闭或许不至于,但是教育质量跌落一个档次,是必然的。

“我不支持,你们就不考了吗?”赵东阳反问。

“这个……”

戴凯摇摇头,不管支持不支持,他们知青想要回城,就这么几条路,如今还不是大规模要办理回城的时候,高考回城,是最光明正大的路,所以但凡有一点点知识底蕴的,觉得自己有机会去考试的,都会尝试一下,即使失败了,起码奋斗过了。

“你们知青和我们大队,就好像父亲和闺女,父亲不愿意闺女嫁出去,就嫁不出去了吗,留来留去,最后留成仇,而我的想法是,说不定你们嫁得好,还能反馈一下娘家,比如你,你考上大学了,大学深造几年,分配单位,谁知道有没有一天,就和我们向阳搭上关系了呢,即使没有关系,你们从向阳出去的,这一份善缘,说不定有什么事情要请你们帮忙,你们也不会袖手旁观,退一万步,哪怕一点好处都没有,让你们上了大学,我在小学这里立上几个榜样,激发一下向阳孩子的读书之心,我们向阳也不亏啊!”

赵东阳耸耸肩。

“你胸襟大!”戴凯叹气:“要是所有大队的人,都好像你这样深明大义就好了,我联系了几个同学,他们有心参加考试,但是都被拦下来了,现在很多大队都还是老思想,不放人!”

“是我们涂阳公社的吗?”

“有一个是,有几个是东岸和半月湾,还有双水公社的!”

“联系一下,我让大队部和他们大队部还有公社对接,他们要是愿意来向阳大队,我们支持他们高考,今年不行,就明年,明年不行,就后年,只要来,我们都支持!”赵东阳闪烁着眼眸。

“这个……”戴凯有些意动,道:“他们不可能放人吧!”

“放不放人,得看我们向阳大队能不能付出代价而已,这不用你们来操心,只要他们知青愿意就行,我相信找不到回城理由的知青,起码还有十之八九!”

知青想要大规模回城,还是要等到八零年之后,现在只是尝试性的,不会这么快就全部安排上的,这些知青,最少还要留在农村一两年。

一两年也是牛马啊,最少能让他们为向阳的未来,贡献一部分力量。

“那我给他们写信,试一试!”戴凯没拒绝,因为他觉得,在向阳大队当知青,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赵东阳喜滋滋的,要是向阳大队培养出一个上大学的知青,自然是淡薄的,但是要是向阳大队培养出十个,甚至一百个,能上大学的知青,那未来是多么大的一笔力量啊。

向阳大队的未来,不是十年,二十年,而是五十年,一百年……

这些人一旦成长起来,这绝对能为向阳未来发展起来,保驾护航的。

哪怕他现在多付出一些代价,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