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血色宫门

建文元年六月十五,北平城暴雨欲来。

戌时三刻的梆子刚敲过第二声,燕王府东角门突然响起急促马蹄。三匹浑身浴血的辽东战马撞开雨幕,为首的骑士怀中紧裹着鎏金铜筒,暗红穗子在疾驰中扯成直线。

“让道!八百里加急!“

朱棣猛然从《金刚经》中抬头,镇纸下的宣德笺洇开一团墨渍。书房四角的青铜仙鹤灯齐齐晃动,映得他眉间那道旧箭疤泛着青紫。

“王爷...“道衍和尚的念珠停在指尖,“辽东来的?“

话音未落,正殿方向传来玉器碎裂声。朱棣霍然起身,七星剑鞘撞翻青瓷笔洗,羊脂玉镇纸滚落在地裂成两半——那还是去年万寿节时,皇太孙朱允炆亲赐的贡品。

“报!“浑身湿透的斥候扑跪在阶前,“济南卫昨夜突袭青州,齐王府...血流漂杵!“

铜筒当啷坠地,展开的素帛上字字见血:『六月十三子时,齐王榑拒交护卫,诏使持金瓜碎其颅,七子皆缢杀于承运殿,女眷发配教坊司...』

暴雨终于倾盆而下。

朱棣的手指深深抠进楠木案几,木刺扎进掌心竟浑然不觉。二十年戎马磨出的厚茧摩挲着密报边缘,那里沾着片指甲盖大小的碎骨——是他去年在德州大营与五弟比武时,亲手削下的那截小指骨。

“十二弟的湘王府...“王妃徐妙云的声音在发抖。她捧着药盏的手稳如往常,碗中汤药却泛起细密涟漪。

“今晨传来的消息。“朱棣从牙缝里挤出冰碴,“十二弟阖宫自焚,火灭后在灰烬里找到五具焦尸,最小的才三岁...“

道衍突然轻笑出声。老和尚摩挲着腕间人骨佛珠,烛火将他枯瘦的影子投在《山河社稷图》上,恰巧笼罩着应天府的位置。“好个仁德天子,三个月削了五位藩王。周王在凤阳牢里瞎了眼,代王被废为庶人...“

轰隆!惊雷劈开夜幕,刹那间照亮庭院里森然林立的燕山三护卫。那些跟着朱棣北征蒙古的儿郎们,此刻甲胄下的肌肉正因亢奋而颤抖——他们嗅到了二十年前随太祖横扫陈友谅时的血腥味。

徐妙云突然按住丈夫握剑的手。她腕间的翡翠镯子硌得人生疼,那是马皇后临终前给燕王府的聘礼。“王爷看这暴雨,像不像洪武二十三年的鄱阳湖?“

朱棣瞳孔骤缩。那年他率军奇袭乃儿不花,也是这般电闪雷鸣的夜。不同的是此刻他鬓角已染微霜,而龙椅上坐着的,再不是会摸着他战甲说“老四最肖朕“的父皇。

道衍的念珠突然崩断,一百零八颗菩提子滚落满地。老和尚俯身捡起沾血的密报,浑浊眼中迸出精光:“王爷可还记得?当年蓝玉案发前夜,太子殿下也是这样送来密函...“

又是一道闪电劈下,七星剑骤然出鞘。寒光掠过《金刚经》扉页,藏在夹层里的明黄绢帛飘然而落——正是三日前应天快马送来的削藩诏令。

“着燕王朱棣即刻交还三卫兵符,限旬日内徙封南昌...“徐妙云念到半句忽地顿住,药碗终于跌落在地。褐色药汁蜿蜒漫过诏书上“抗旨者以谋逆论“的朱批,像极了齐王府阶前未干的血迹。

狂风撞开雕花窗棂,暴雨裹着槐花香卷入书房。朱棣忽然想起二十年前那个春日,自己奉命镇守北平时,父皇将七星剑递来时说的话:“老四,这剑能斩蒙古铁骑,可能斩得断金陵城里的流言?“

此刻剑锋映出他鬓角白发,也映着应天城的方向。前日从宫里传来的密报说,黄子澄正在重画《诸王封地图》,燕藩属地被朱笔圈成赤红色,旁边批注着“当以周礼待之“。

“周礼...“朱棣突然放声大笑,震得梁间积尘簌簌而落。他抓起案上凉透的茶盏一饮而尽,茶叶混着血腥气在喉头翻滚,“好个周公辅成王的故事!“

道衍拾起滚落脚边的菩提子,在掌心摆出北斗七星阵:“王爷可知,今夜紫微垣犯太微,天枪星直指帝座?“老和尚的袈裟被风鼓成黑翼,“这暴雨要下三日,足够我们的战马饮饱永定河的水。“

子时的更鼓穿透雨幕,朱棣转身望向王妃。徐妙云已换上初次随军时的绯色劲装,正在擦拭他那副玄铁护臂。二十年前她就是这样,在尸山血海里为他包扎伤口。

“取本王甲胄来。“七星剑铿然入鞘,斩落半幅染血的帷帐,“传令张玉、朱能,寅时三刻校场点兵。让世子带着他的《春秋》过来——是时候教他读真正的帝王之术了。“

惊雷再起时,燕王府十六座角楼同时点亮烽火。雨幕中隐约传来金铁交鸣之声,那是工匠正在熔铸佛钟——按道衍的建议,这些铜钟七日后将会变成三百门霹雳炮。

而千里之外的金陵皇城中,建文帝正对着新贡的苏绣出神。绣架上未完成的蟠龙缺了只眼睛,像在凝视北方某个暴雨倾盆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