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研究
- 周钊宇
- 3846字
- 2025-04-08 20:26:32
前言
在马克思提出科学社会主义之前,空想社会主义早已存在。空想社会主义者同情资本主义社会下劳苦大众生活的悲惨,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感对理想社会的美好进行了设想,但由于没有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的有效途径,因而也就难以真正对社会发展产生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其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这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自此共产主义不再被看作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望,也不再被看作人的本质异化的复归或人道主义的实现,而是被看作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发展起来的巨大生产力的客观要求。然而《共产党宣言》并非科学社会主义在理论上的完成,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这一伟大命题还需要在阐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机制和内在矛盾中被进一步论证,这项工作是在《资本论》中进行的,作为危机理论基石的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构成了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表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刺激和动力的利润率会趋向于下降,这清楚地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与自我否定性,以不容置疑的方式宣告了资本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和过渡性。正因为如此,自《资本论》第三卷出版以来,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就不断遭受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攻击,同时也成为左翼学者内部争论不休的重要研究主题。事实上,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与经济危机理论、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问题并称为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三大争论,在西方学界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处于争论的中心。
迄今为止,围绕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研究需要在四个层面进行拓展。第一,在文本研究上,古典经济学的利润率下降理论与马克思的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比较研究数量较少、亟待补充。第二,在理论澄清上,需要从三个方面对围绕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质疑进行回应:其一,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在理论上成立吗?其二,现实中是什么因素引起了利润率长期下降?其三,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与马克思危机理论的关系是什么,前者是不是后者的基础?第三,在经验验证上,需要明确回答如何度量利润率及相关变量,在现实经济的运行中它们的变化趋势是否符合马克思的理论。第四,在经验运用上,需要明确回答如何以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为基础构建马克思主义长波理论,对战后资本主义繁荣与衰退交替的经济史给出逻辑一致的解释。因此,本书研究的目的是阐明马克思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原创性贡献和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检视并澄清在理论上对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种种质疑与误解,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利润率在战后美国经济中的表现。与此相适应,本书在结构上包括文本研究(第一章和第二章)、理论澄清(第三章至第五章)、经验验证(第六章)和经验运用(第七章)逻辑递进、环环相扣的四大板块。
本书的内容概要如下。
第一章阐明古典经济学的利润率下降理论及其存在的重大缺陷。早在马克思之前古典经济学就注意到利润率表现出长期下降的趋势,并对这种现象做出了解释,其中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理论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由于不理解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不清楚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本质区别,混淆了剩余价值与利润、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均不自觉地把剩余价值率下降的原因——工资提高——当作利润率下降的原因。两者的区别在于: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具有二重性,他把工资提高的原因归结于劳动力的供小于求;李嘉图更好地坚持了劳动价值论,他把工资提高的原因归结于由土地肥力递减引起的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古典经济学无法正确解释利润率长期下降的原因,因而也就不理解利润率下降规律在经济危机理论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懂得利润率下降规律反映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和过渡性。
第二章阐明马克思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内涵与意义。马克思通过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考察剩余价值与利润、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间的区别与联系,弥补了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缺陷。在此基础上,他研究了资本有机构成、剩余价值率、“起反作用的各种原因”三个因素对利润率变动的影响机制和作用范围,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一般利润率日益下降的趋势,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的日益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特有的表现”。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表现为利润率下降和利润量增加并存,商品价格下降和商品所包含的利润量增加并存。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内部矛盾的展开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总体矛盾的展开,包括三个部分:生产剩余价值的条件和实现剩余价值的条件的矛盾、生产目的与达到目的的手段之间的矛盾、人口过剩时的资本过剩。
第三章澄清对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逻辑论证上的质疑。按照马克思的论述,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由“规律本身”和“起反作用的各种原因”两部分组成。其中前者又有资本技术构成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利润率下降三个环节。因此对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逻辑论证的质疑有四种:第一,技术进步但资本技术构成不确定性论;第二,资本技术构成提高但资本有机构成不确定性论;第三,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但利润率不确定性论;第四,“起反作用的各种原因”足以使“规律本身”无效论。研究表明,以上四种质疑是错误的,正确理解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必须基于资本积累的视域,充分考虑资本家与雇佣工人的阶级对立;必须准确把握影响利润率的各个因素在规律中的不同作用与地位;必须准确把握马克思论证规律的前提假设和分析方法。
第四章澄清对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作为现实中利润率长期下降原因的质疑。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了利润挤压论(包括劳动力短缺论和劳工力量增强论等)、过度竞争论和需求不足论等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替代性理论。研究表明,利润挤压论、过度竞争论和需求不足论的错误总根源在于放弃了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的缺失,使得它们只得在分配层面寻找利润率下降的原因。利润率长期下降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相对于总资本的趋向减少,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竭力将生产性活劳动减少到最低限度的趋势。这种趋势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即生产性领域内物化劳动对活劳动的替代;其二,非生产性劳动相对扩张,即活劳动由生产性领域向非生产性领域的转移。
第五章检视并澄清了对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作为马克思危机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质疑。在该层面的质疑中,有三种观点最为典型:迈克·海因里希所谓“恩格斯的编辑造成了危机是由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所导致的假象”的观点;大卫·哈维所谓“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是严格的和教条的假设下的推论,与现实中爆发的经济危机基本无关”的观点;西蒙·克拉克所谓“利润率下降趋势是在资本一般的内在关系这个最抽象的水平上提出来的,而危机趋势只能在竞争领域内所表现的个别资本家之间的具体关系中才能得以实现”的观点。研究表明,以上质疑是错误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建构了一个系统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周期爆发的相对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理论。从马克思论述危机理论的方法上看,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是相对生产过剩危机的直接依据;从马克思广义的资本概念上看,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与相对生产过剩具有直接统一性。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作为危机理论基础的意义在于其奠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可避免性的基础,有力地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我否定性与历史暂时性,构成了马克思论证资本主义必然被科学社会主义替代的最后和最关键的一环。
第六章开始转入对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经验研究。在对利润率等基本马克思主义变量经验度量之前,需要说明其中涉及的度量方法的争论。这些度量方法的争论,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层面:以价值还是价格的形式度量利润率;以当前价格还是历史价格度量资本存量;是否区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如果区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那么非生产性支出是属于剩余价值的范畴还是不变资本的范畴。选择使用价格利润率、按当前价格计算固定资本存量、区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以及将非生产性支出归属于剩余价值的方法,对1955~2018年美国私人经济基本马克思主义变量进行度量,结果表明,这些基本马克思主义变量的变化符合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非生产性劳动工资-生产性劳动工资比率的提高是1955~2018年美国私人经济利润率长期下降的原因。
第七章以曼德尔的长波理论为蓝本,同时吸收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的中间层次分析方法,尝试性地构建了以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长波理论。该理论有如下优点。首先,它本质上是一种资本积累理论,将利润率的长期波动作为核心解释变量,用利润率的高涨说明扩张性长波,用利润率的低迷说明萧条性长波。其次,它具有三个理论层次:抽象层次、中间层次和具体层次。其中,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利润率长期变动规律的科学揭示,是马克思主义长波理论抽象层次的主要内容。中间层次理论起着中介抽象层次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与具体层次实际利润率的波动的作用,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阶段性特征对基本马克思主义变量的影响,一方面使得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阶段性特征对实际利润率波动的影响区别开来,另一方面使得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在实际利润率的长期波动中再现出来。这就避免了曼德尔直接将抽象层次理论与具体层次经济波动相结合的不足,以及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割裂抽象层次理论与中间层次理论关系的缺憾。基于马克思主义长波理论,本章对战后美国黄金年代的形成与终结、新自由主义的形成与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给出了逻辑一致的解释。
第八章是本书的主要研究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