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阅读核心逻辑
- 张兴东主编
- 1109字
- 2025-04-16 17:52:00
一个北京中考的故事
2010年,北京地区的出题老师发明了一种“特别能体现语文素养”的题型。他们认为,赏析字词、句子、段落都太常规、太基础了。他们提出了一个理念:“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其意思是,文章中,哪怕一个字,都很有深意,要勾连全篇,才能领会此字之妙。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他们确定了一个答题模板,行内人命名为“五步法赏析”。
“五步法赏析”题总分值5分,步骤5个,少1个,扣1分。
教研员以《麦黄黄,杏黄黄》一文为例,出了一道题:
第⑩段“那颗杏子在妹妹手心里宝贝似的攥着”一句中,“攥”换成“拿”好不好?请结合文章内容说出你的理由。
设计的答案是这样的:
1.不好。
2.“攥”指“紧紧地握着”,“拿”指“用手抓住”。
3.“攥”比“拿”更能体现妹妹对那颗杏子的珍惜。(区别词义,得出理解)
4.因为那颗杏子是父亲外出做麦客时,无偿帮助了一个老婆婆,又生了一场病后,用仅剩的一分钱兑现了自己的诺言而买的。还因为,那颗杏是家人之间传来传去,都不舍得吃,又传回妹妹手里的,所以那颗杏饱含着深深的父爱和浓浓的亲情。(勾连全篇,感悟情感)
5.所以“攥”换成“拿”不好。
那一年的一模二模题目,基本上全都是这个题型,如:
• 结尾句“我想我该回家过年了”,如果改写为“我想我要回家过年了”,哪句话更好?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150字以内)
• 文中第⑯段“‘我妈妈?’他坐直,声音也亮了一点,‘我告诉你们听啊——’”一句中加点的“亮”换成“大”好不好?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说出你的理由。(150字左右)
• 第②段“我从此学会了一件事:我爱北京”一句中,“一件事”换成“一句话”好不好?请结合文章内容说出你的理由。
北京当时有16个区县,每个区县单独出模拟题。一模二模加起来32套试卷。学生把这个题型操练得滚瓜烂熟,但你猜结果是什么?
2010年的中考没有考赏析题!!!
很多教学老师顿时有一种深深的无奈……
以上例子是一个题型进化的小案例,它给我们提供了关于阅读理解的底层逻辑:在赏析题的大背景下,具体考查方式会不断进化。
【懂考试,从而摆脱考试之苦】
高考只有一张通行证,那就是考试成绩单。与其抱怨与逃避,不如反其道而行之,用积极应对考试的方式摆脱考试之苦。
沉溺于刷题的旋涡,连读一本课外书都是奢侈,就像一个满身疲惫的超时工作者,不可能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追求高效,以尽快通关的态度去刷题。只有赢得“三分悠闲”,才能博览群书,培养真正的读书能力。
还有一层逻辑需要阐明。刷题的边际效应会逐渐下降,因为领悟了答题能力并不能带来阅读能力的大幅提升。所以,短期高强度刷题(比如寒暑假每天2篇,或平时每周3篇以上)有助于高效应对考试,但不建议长期刷题。内外兼修,才是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