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的力量:商业沟通的核心法则
- 饶钢 赵金星
- 8935字
- 2025-03-31 11:23:48
第二节 好故事的四个特质
什么是好故事?高琳老师在《故事力》一书中提出,好故事需要满足三个标准:清晰、好奇、共鸣。一个好的故事,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就把听众的注意力牢牢地抓住(好奇),然后润物细无声(共鸣)地传达想要表达的观点(清晰)。高琳老师的好故事三标准是从讲故事人的角度出发的,而好的商业故事,还要加上一个标准:可信。也就是说,好的商业故事有以下四个特质:
●清晰:目标清晰,逻辑清晰,表达清晰。
●好奇:有料、有趣。吸引注意力,创造冲突,让人意外,令人好奇。
●共鸣:有情有义。有情绪才能有共鸣,有情感才能有代入感,人们总是在追寻正面价值,你的故事应当满足人们的意义需求。
●可信:商业故事必须让人感到真实可信。有理有据有细节,逻辑顺畅能自洽,只有这样,商业故事才有价值。目的只有一个:让人信服。
清晰
好商业故事的第一个特质是清晰。清晰有三个层次:目标清晰,逻辑清晰,表达清晰。
高琳老师认为,讲故事的目的是什么、要传达什么,要简单明了,没有歧义。故事再好,听众没听懂都是白搭。
商业故事的目的性很强,一定要先要搞清楚要达到什么目的,不然只能是鸡同鸭讲,不知所云。首先,要明确想要传递什么样的信息,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故事里面的任何情节及细节描写,都是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的。其次,故事的内部逻辑要清楚,不能出现自相矛盾的地方,要有理有据、有细节。最后,表达要清晰,要用精练的语言和修辞来表达核心意图。
举个例子。我曾作为老校友被邀请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开学典礼上做演讲。我打算分享一些经验给学弟学妹。下面是我的演讲稿,其中包括了我的会计职业生涯的三个小故事。
好奇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指出,在信息丰富的世界里,唯一稀缺的资源就是人类的注意力。现代人的注意力很难集中,也很难持续,因而好故事必须能抓住人的注意力。听众没听,再好的故事也是白费力气。抓住注意力的方法是:引发好奇、制造意外和反转。
高琳老师认为,“因为—所以”不是故事,“因为—但是—所以”才是故事。好故事能抓住注意力的第一个方法,就是引发听众的好奇。产生好奇的基础是有情节,有冲突。好故事需要情节起伏、冲突不断,紧紧抓住听众的好奇心,让他们一直问“后来呢”“为什么”。俗话说,“无冲突不故事”,没有冲突,叙事就变成了流水账。
一个故事怎样才能激发观众兴趣,使他们始终保持注意力?编剧罗伯特·麦基指出,这项任务是困难的,除非故事设计能够同时吸引人性的两个方面:智慧和情感。麦基的解决方案是抓住人性,理解人性。大脑双系统理论是理解理智与情感的关系的一把金钥匙。好奇心是理性的需要,因为理性需要知道“为什么”,也就是需要了解因果。故事正是利用人类这一普遍的欲望,反其道而行之:提出问题并开放情境。每一个转折点都会钩住好奇心,观众会好奇:“下面将会发生什么?”“然后呢?”重要的是“结果将会如何”。通常,答案一直要等到最后故事高潮时才会揭晓,过程中,观众被好奇心控制,会持续关注。
因此,故事开始的背景信息铺垫非常重要。举个例子,我在介绍凌志软件的时候,通常在一开始就制造悬念,激发听众的好奇心。
读到这里,你的好奇心是不是被我激发出来了?你是不是会不由自主地问:后来呢?到底是什么原因?这个原因,IPO审核老师“买单”了吗?
吸引注意力的第二个方法是制造意外。人脑是一部不知疲倦的自动预测机器,听故事的时候,听众的大脑一直在自动预测后来会发生什么。如果故事发展与预测一致,乏味和疲倦就会产生,听众的注意力就不在故事上了。此时,将注意力拉回来的办法是打破他们的预期,出人意料,也就是制造意外。
电影情节中的一些意外会让我们印象深刻。在电影《正义联盟》中,闪电侠刚刚施展完特异功能,坐进车里问初次见面的蝙蝠侠:“你有什么超能力?”蝙蝠侠看看他,平静地说:“我有‘钞’能力(I am rich)。”
再讲个用意外打动人的故事。我曾经在一家公司当CFO,公司老板是我在复旦大学哲学专业研究生班的同学。有一次他突然告诉我,他邀请了一位名人来做我们的外部董事。当时这位名人如日中天,而我们只是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老板和这位名人也并无交集。我对此很惊讶,老板嘿嘿一笑:“我给他讲了个故事。”
事情是这样的。复旦大学邀请这位名人演讲,老板去做听众。演讲中,这位名人半开玩笑地说,他早年在日本时,日本经济很好,后来他离开日本,日本经济就不行了;他在美国,美国经济原本也很好,后来他离开,美国的互联网泡沫就破灭了;他回到中国后,中国经济这几年腾飞了……全场哄笑,全当是开玩笑。演讲结束,一大群粉丝围着名人,老板也凑上去和他讲:“你刚才说你到一个地方,那里经济就好,而你离开就不行了,对此我有个解释。”名人一听就丢下其他人说:“你说说。”老板说:“这是一种‘候鸟现象’。候鸟会提前感知气候的变化,开始迁徙,你也一样,冥冥之中感知了经济气候的变迁,所以……”名人听了大喜,马上拿出电话说:“我们留个电话,周末一起喝个咖啡。”后来,名人就变成了我们的外部董事,再后来,他的名气在关键时刻还真帮了我们大忙。
吸引注意力的第三个方法是情节反转。除了引发好奇和制造意外,好故事最好还能包括一些情节反转,它是更高层次的意外。讲一个我亲身经历的关于内控的故事。
共鸣
好故事都是有情有义的。有情绪才能有共鸣,有情感才能有代入感。人们总是追寻正面价值,你的故事应当满足人的意义需求。好故事一定要能够引发听众的共鸣,让他们从心底认同“你讲的就是我想听的”。如果听众觉得故事和自己没关系,自然打不起精神,注意力也就不集中了。
我曾经请教叶檀老师:为什么你的文章阅读量能到10多万,而我的文章读者寥寥?叶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我:“你给自己的定位是什么?”我答:“我是个专业人士、财经专家。”叶老师笑了:“我们不当专家。专家要教别人,好为人师。我们是媒体,只说人们心里想说而又没说出来的话。”叶老师一语中的。读者要的是体验,是感受,是心里想说而没说出来的话。也许读者已经有同样的感受很久了,但不知道怎样表达,这时他们或许会突然被故事中的一句话打动。故事表达的想法并不是新的,但是突然看上去更强烈、更真实。这就是故事的力量:帮助我们更真切地理解我们所了解的,感知我们所感受的,相信我们所信任的。
高琳老师指出,一个好故事一定是能让听众感同身受的。当故事中的人物是听众所关心的,当听众边听边想“嗯,就是这样”或者“遇到这种事,如果我是他,我会怎样做”,这个故事才有冲击力,才有意义,否则就是讲故事者的“自嗨”。
听众通常更愿意和他们喜欢的角色建立联结,也更容易对主人公所经历的苦难产生深深的认同感和代入感,毕竟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平凡的、不完美的。所以示弱、展示失败、自嘲这些方法都很有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建立共鸣的一种好办法是放弃完美的自己,通过故事回溯自己曾经的苦难和脆弱。网飞创始人里德·哈斯廷斯说:“如果一个人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人们会觉得他更加值得信任,这是人的本性。”[11]总的来说,自嘲有助于建立情感联结。自嘲的主体也可以是你代表的企业。根据罗伯特·西奥迪尼在《影响力》中提到的互惠原理,展示自身弱点是一种善意的表现,往往会刺激他人自动产生回报的意愿。在传播中,这种回报经常表现为信任,原因是亏欠感让人觉得不舒服,人们认为表达善意理应得到善意的回复。
主人公从平凡走向不平凡,才是对听众来说有用和有吸引力的。如果故事讲得太深奥,脱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听众就很难被吸引。现实中,讲自己的亲身经历往往最容易让人产生共鸣,这是我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德峰教授的课堂上学来的技巧。王教授能把哲学讲得生动易懂,后来我琢磨其中技巧,发现他很喜欢讲自己的亲身经历。抛出一个难懂的哲学概念后,立即讲一个精彩故事,枯燥的哲学便生动有趣起来。
大众通常误以为“共鸣”只与生活故事有关,商业叙事就是板起面孔说事实,其实不然。听商业故事的还是人,没有情绪,没有共鸣,就很难达到传播效果。当然,商业叙事以事实、逻辑和数字为主,怎样把情感共鸣带进去呢?我有个技巧供你参考,那就是代入自己。
商业叙事是一种非虚构的事实描述,我们容易从一种超然的客观角度去描述,这就会让听众感到冷冰冰的。如果我的身份是董秘这类企业内部人员,我就会用我个人的视角和体验来描述这些客观事件,例如前面讲的凌志软件盈利的故事,我就是从个人疑惑的角度出发,把自己带入,自然也就把听众带入了我讲述的场景中,他们感同身受,就会产生共鸣。又或者我是个研究者,在讲我的研究成果时,我可以描述研究过程中自己的心路历程,把事实与自己的感受一并呈现——我当时的兴趣点或疑问在哪里,我怎样论证,遇到了什么困难,后来觉察到了什么。这样就给观众提供了一个主观感受视角,相当于带着他们一起做研究,而非冰冷地呈现研究成果。通过代入自己,你就可以将观众带进故事,让他们与你的情绪同步,与你的感受共鸣。除了代入自己,在商业故事中加入人物也是代入情感的一种办法。商业叙事容易只讲事情不讲人物,缺点就是会让人感到冷冰冰的,无法产生情绪共鸣。解决方法是把人物放进去,从人物的视角来说明事情经过,特别是用对话,场景感一下子就有了,代入感随之而来。
你的故事有情,能让人产生共鸣;你的故事有义,也能让人产生共鸣。让人产生共鸣的另外一种方式是让你的故事包含人类普遍追求的正面价值。罗伯特·麦基指出,人们对生活中的正面价值有一种情感需要,这些正面价值包括正义、力量、生存、爱、真理、勇气等,人对自己认知的负面价值有一种本能的排斥,而对正面价值却会强烈趋从。随着故事的开始,受众会自觉或本能地考察负载着价值的世界和人物的全貌,力求分清善恶、是非,以及有价值的事物和无价值的事物。他们会力图找寻善之中心。一旦找到了这一中心,情感便会倾向它。之所以会去找寻善之中心,是因为每个人都相信自己是善良的或正确的,并想要认同这些正面价值。从内心深处而言,我们知道自己有错,也许错得很严重,甚至还有罪,但是我们还是会觉得,即使如此,我们的心还是归属于正确的一方。甚至最坏的人都会相信自己是善良的,例如电影《教父》中的黑手党都是作恶多端的罪犯,但是,柯里昂家族却有一个正面素质——忠诚。其他帮派都在背后捅刀子,这使他们成为坏人中的坏人;而忠诚使柯里昂们成为坏人中的好人。当我们发现这一正面素质时,我们的情感就会倾向他们,并移情于那些坏蛋。[12]
董宇辉的直播“爆红”,也是正面价值和共情的完美结合。他在直播间里对人物故事、山水田园的诗和远方娓娓道来,真情实意的美好感悟打动了人们的心,对远方稻田产生美好想象的人们买下了一年的大米,对过往的温情回忆产生共鸣的人们买下了冰淇淋。正能量的激励让无数人有了重新开启生活的勇气,谁都想在柴米油盐的压力中找到瞬间的温暖,这也恰好证明了共情和正面价值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可信
商业叙事是非虚构故事,所以可信是其关键特质。建立可信度,需要有理有据、逻辑顺畅。后文我们会用很多篇幅来讨论如何让你的商业故事可信。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让商业故事可信的关键技巧之一是展示细节。真实可信取决于“细节”。当我们使用少量精选的细节后,观众的想象会自然而然地补充其余部分,形成一个可信的整体。
举个例子。我曾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读工商管理博士,第一次上课,同学之间还不太熟悉。早饭的时候,我和一位同学坐在一起聊了起来。我问他是做什么的,他说他所在的是光伏行业下的一个细分行业——硅片切割。我对这个行业不熟,他就向我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光伏行业产品的最终形态是太阳能发电组件。这些组件的生产过程是:先由硅料生产硅棒,再把硅棒切成硅片,接着把硅片制作成电池片,最后组装。”他所在的就是切片环节,即将硅棒切割成硅片。他所在的企业既生产切割设备,也生产切割耗材金刚线。切割的方法是在钨钢丝上电镀金刚石,让金刚线与硅棒高速摩擦,进行切割。我在这方面一点概念都没有,就随口问道:“这个技术含量高吗?”通常向外行解答这类问题的难度很大,我也就是随口一问,并没真的期望得到什么答复。不过这位同学的回答非常精彩:“还是很有技术含量的。硅片比一张A4纸还薄,尺寸也不小,大约210毫米见方。我们一次切3000片以上,也就是一根硅棒有3000把刀一起切下去。哪怕有一点点偏差或抖动,硅片就报废了。所以这一行对机器的稳定性和运转效率要求很高。”我一下子就懂了。这位同学在短短的解释中提供了足够多的细节,让人理解和信服。
本章小结
●人们通过故事来理解这个世界,讲故事的能力与听故事的渴望存在于我们的基因里。
●好的商业叙事=理性要素+精彩故事。
●在商业传播中,理性分析和逻辑推断非常重要,但是并不足够,听众要做出选择,还需要获得情绪感知。根据大脑双系统理论,情绪产生是直觉系统(S1)的自动反应,而S1的自动反应是场景驱动的,只要我们营造场景,就能直接触动S1。讲故事是沟通中营造场景的好方法,因而在理顺逻辑的同时,如果能够讲个小故事,就可以直接触动S1,引导听众产生情绪,辅助他们感知并做出选择。
●好商业故事的四个特质是清晰、好奇、共鸣、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