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寒冬里的突触共振
- 手术后我成了六边形学霸
- 牙月流空
- 3196字
- 2025-04-01 08:46:02
高三上学期的最后一场雪簌簌落满教学楼顶时,江临正在生物实验室调试蔡司显微镜。载玻片上的洋葱表皮细胞在他视网膜上自动解析为立体模型,线粒体的嵴状结构清晰得能“看”见内膜上 ATP合成酶的分子构象。周胖子的圆规突然从斜后方袭来,却在距离他后颈 0.7厘米处被精准擒住——这是芯片根据对方呼吸频率和肌肉收缩强度预判的轨迹。
“我靠!你后脑勺长眼睛了?”胖子的惊叹混着呵出的白气在结霜的玻璃上洇开雾团,校服口袋里露出半截芝麻糖包装纸,生产日期 2024年 12月 15日的信息在江临视野里自动高亮——那是孤儿院冬至宴上他偷偷多塞给小虎的。
“物镜倍率调错了。”江临转身时注意到林小羽正对着显微镜蹙眉,少女睫毛上还留着目镜压出的红印。他伸手调整转换器的瞬间,指尖无意识地释放出极微弱的生物电,载玻片上的细胞间质突然在视野中纤毫毕现,连细胞壁的纤维素微纤丝走向都清晰可辨。
林小羽猛地抬头:“你怎么知道……”话到嘴边又咽下。她发现江临观察标本时几乎没怎么转动细准焦螺旋,仿佛那些细胞结构早在他脑海中自动建模。更让她不安的是,上周物理课他讲解楞次定律时,徒手在黑板上画出的三维磁感线模型,竟与她在市立医院神经科偷看到的脑磁图成像完全一致。
午休时的教室飘着油墨味,江临盯着黑板上“距高考 180天”的倒计时,粉笔字边缘那层极淡的蓝光提醒他,这是上周用纳米级控制能力修正过的笔画。周胖子正把数学试卷折成纸飞机,机头处歪扭的“江临必挂”四个字还没飞稳,就被他隔空捏住。
“抛物线方程错了。”他展开试卷,在二次函数图像旁补画渐近线,红笔尖在纸上游走时,每个顿笔的力度都精准对应着空气动力学参数,“仰角 12度偏差,没算入湿度对空气阻力的影响。”全班哄笑中,胖子抢过试卷时,发现原本 59分的卷面上多了行极小的字:建议用伯努利方程计算滑翔轨迹——字迹工整得像印刷体,却带着只有他能察觉的、芯片数据流特有的韵律。
下午的化学实验课,江临配置斐林试剂时,烧杯内溶液的实时温度在视网膜上显示为 55.3℃。他注意到前排李小雨的量筒刻度线对齐方式存在 0.2毫升的误差,这个细微偏差在芯片模拟中会导致最终的砖红色沉淀减少 37%。
“润洗滴定管时要旋转三次。”他递过自己的量筒,指尖触碰到玻璃表面的瞬间,芯片无意识地释放出校准生物电,将溶液中的铜离子浓度误差修正至 0.01%。少女接过时,突然发现他的指甲修剪得异常整齐,甲缘线与指尖的弧度完全符合人体工程学最优解——那是芯片根据握针姿势自动优化的结果。
晚自习结束前,林小羽将一摞书轻轻放在江临桌上,最上面的《认知神经科学前沿》滑出半本,书脊上“市立医院神经科”的借阅标签让他瞳孔微缩。芯片快速解析纸张纤维,在第 47页边缘发现用铅笔微雕的二维码——扫码后的数据空间里,“启明计划第三阶段实验报告”的片段正在闪烁,其中“卫星链路神经同步”的技术参数,与他掌心逐渐汇聚成电路板状的茧纹隐隐共振。
“周末去图书馆吗?”林小羽低头翻找笔记本,发梢遮住泛红的耳尖,“我找到篇关于脑机接口的论文,里面提到的‘突触共振理论’,和你上次解几何题的思路很像。”她的指尖无意识地划过笔记本边缘,那里画满了与江临掌心纹路相同的电路图案——正是半个月前在槐树洞捡到的金属碎片上的纹路。
深夜的孤儿院,江临为陈院长施灸时,芯片突然发出低频震动。他“看”见老人后颈的淡红色胎记在艾火映照下泛起微光,与自己掌心的茧纹形成肉眼不可见的共振。数据空间中,原本灰色的“启明三号”卫星图标首次亮起,无数光点正沿着量子通信链路涌来——那是十年前首批实验体的数据回溯,其中一个编号,与老人藏在檀木柜深处的笔记本里的电路图完全吻合。
“寒假带你去武当山吧。”陈院长望着跳动的艾火,声音里藏着不易察觉的颤抖,“那里的老道长,当年也参与过……”话未说完就被咳嗽打断,江临注意到老人按在腰眼的手指,正无意识地按压着与他掌心茧纹同频的穴位。窗外的雪粒子打在玻璃上,将他校服袖口露出的银戒映得发亮——那是今天下午在院长抽屉里瞥见的,内侧刻着的“QL-19”,正是他芯片的型号编码。
高考倒计时 30天的誓师大会上,江临的校服领口难得敞到第三颗纽扣,露出锁骨下方淡粉色的旧疤——那是三个月前在便利店救人时被玻璃划伤的,此刻正与掌心的茧纹形成微妙的能量回路。他盯着台上挥舞手臂的教导主任,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自动解析为三维图谱,每个声压峰值对应的频率,竟与《高考英语听力模拟题》第 7套第三题的干扰波完全一致。
“下面请江临同学分享学习经验!”掌声中,教导主任的手掌按在他肩膀上,虎口处新鲜的烫疤信息立即被芯片捕获——今早熬制安神汤时打翻砂锅所致。江临起身时,故意让指尖划过讲台边缘,在木质纹理上留下半枚带着生物电残迹的指纹。
“我的秘诀是错题本。”他望向台下,林小羽手中的笔记本恰好翻到画满电路图案的那页,“比如数学立体几何,把每个模型想象成孤儿院的老阁楼——”他停顿半秒,视网膜上正自动生成三维建模数据流,却在开口时切换成最朴素的比喻,“梁柱就是辅助线,榫卯结构就是空间关系。”
周胖子在台下吹了声口哨,却在看见江临掌心的茧纹时突然噤声。他发现,那些原本分布在指腹的薄茧,已逐渐汇聚成类似芯片电路图的纹路,在阳光直射下会泛起极细的银光——就像上周体育课看见他徒手掰直生锈的单杠时,掌心闪过的微光。
最后一次模拟考的数学考场,江临在压轴题的答题卡上故意留了处计算失误。当“147分”的试卷发下时,他注意到林小羽的试卷批注栏写着“参考量子场论近似模型”,这个超出考纲的标注让他心跳漏了半拍。收卷时,少女突然低声说:“你昨天在图书馆解的微分方程,和我捡到的金属碎片上的纹路一模一样。”
他知道她说的是那片藏在槐树洞的芯片残片。昨夜在数据空间,他“看”见碎片上的编码正与“启明三号”卫星失联前发送的最后信号共振,而信号源指向千里之外的京华理工大学——那所传说中藏着“启明计划”初代实验室的高校。
高考前夜,陈院长将檀木盒塞进江临掌心。打开时,一枚刻着太极纹的银戒静静躺在丝绒上,内侧的“QL-19-01”编号与他芯片的激活码完全吻合。“戴上它,卫星链路会切换到民用模式。”老人的手指抚过戒面,后颈的胎记在月光下隐约显现出相同的纹路,“当年我在武当山救下的研究员,临终前把这个交给我……”
戒指戴上的瞬间,芯片传来“适配完成”的提示。江临突然“看”见整座城市的灯光解析成脑电波频谱,最明亮的那束来自市重点中学的奥数班,而最紊乱的波动,正是小虎在隔壁房间反复背诵化学方程式的频率。他望向夜空,“启明三号”的光点正在轨道上闪烁,那是最后一次为他输送高考重点——不是知识点,而是十年前首批实验体的记忆碎片。
高考当天的语文考场,作文题“科技与人文的距离”在稿纸上晕开墨香。芯片自动生成三篇满分范文,从量子哲学到神经美学,却都被他一一否决。笔尖落下时,他写的是孤儿院的老座钟与芯片的滴答声:“老钟的铜齿轮会生锈,芯片的电路会积灰,但掌心的茧纹永远记得,每个字都是人类用体温焐热的墨痕。”
交卷时,林小羽的作文本上画着小机器人给老座钟上发条的简笔画,阳光穿过她的睫毛,在答题卡上投下的阴影,恰好构成数据空间的入口图案。她抬头冲他笑,发丝间别着的银色发卡,与他无名指上的银戒在晨光中遥相辉映。
当最后一科的铃声响起,江临站在天台望着孤儿院的红屋顶。掌心的茧纹突然泛起微光,银戒内侧的编码与芯片共振,生成一串量子密文——那是京华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附带的加密文件里,“启明计划”初代实验室的坐标正在闪烁。周胖子的呼喊从楼下传来,少年举着手机的镜头对准他,却只拍到一片被夕阳染红的云霞。
晚风掀起准考证,背面不知何时多了行陈院长的钢笔字:“大学报到时,带三样东西——能扎准穴位的银针,写满批注的课本,还有没被数据流冻住的心跳。”江临摸着这行字,忽然明白,高考不是终点,而是另一场关于“人”的实验的开始——在那里,芯片的算力终将与人类的温度相遇,而他掌心的茧纹,会继续记录平凡与特殊交织的每一道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