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名李旦,是唐高宗李治的第八子,唐中宗李显的同母弟弟。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六月己未日,李旦在长安出生。当年就被封为殷王,遥领冀州大都督、单于大都护、右金吾卫大将军等职。等到他长大以后,为人谦恭有礼,孝顺友爱,喜欢学习,擅长草书和隶书,尤其喜爱文字训诂方面的书籍。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改封为豫王。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改封为冀王。李旦起初名叫旭轮,到这时去掉了“旭”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改封为相王,被授予右卫大将军的官职。仪凤三年(公元678年),升任洛州牧;改名为旦,又改封为豫王。嗣圣元年(公元684年),武则天临朝听政,废黜唐中宗为庐陵王,立豫王李旦为皇帝,但武则天仍然临朝处理政务,行使皇帝权力。等到武则天改朝换代,将国号改为周,把李旦降为皇嗣,让他依旧名叫轮,迁居到东宫,他的礼仪规格都比照皇太子。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唐中宗从房陵返回。李旦多次称病不上朝,请求把皇位让给唐中宗。武则天于是立唐中宗为皇太子,封李旦为相王,又改名为旦,授予太子右卫率的官职。长安年间,李旦被授予司徒、右羽林卫大将军的官职。自从武则天开始临朝听政以及改朝换代的时候,李唐王室多次发生变故,李旦每次都恭敬、节俭、退让,最终免于灾祸。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因为诛杀张易之兄弟的功劳,李旦进号为安国相王,升任太尉,增加实际封户。这一年立他为皇太弟,他坚决辞让没有接受。
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夏季六月,唐中宗驾崩,韦庶人(韦皇后)临朝听政,任用她的党羽,分别掌握政权,她忌惮李旦向来声望和实际才能都很高,暗中谋划危害他。庚子日夜晚,临淄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儿子薛崇简、前朝邑尉刘幽求、长上果毅麻嗣宗、苑总监钟绍京等人率领士兵进入北军,诛杀了韦温、纪处讷、宗楚客、武延秀、马秦客、叶静能、赵履温、杨均等,韦氏、武氏的党羽都被诛杀。辛丑日,李旦带着少帝(李重茂)亲临安福门楼慰问安抚百姓,大赦天下,在押的囚徒凡是通常大赦所不能赦免的都赦免除去罪名。朝廷内外文武官员三品以上赐予爵位一级,四品以下晋升一阶,皇室宗亲三等以上的加升两阶,四等以下以及其他宗亲赐予勋官三级,天下百姓免除今年田租的一半。进封临淄王为平王,封薛崇简为立节郡王。钟绍京担任中书侍郎,刘幽求担任中书舍人,一同参与处理机要事务,增加实际封户。其余的人按照不同情况给予封赏。派遣使者分别前往各道宣布晓谕,并且命令他们前往均州慰问安抚谯王李重福。壬寅日,左千牛中郎将、宋王李成器担任左卫大将军,司农少卿同正员、衡阳王李成义担任右卫大将军,太府少卿同正员、巴陵王李隆范担任左羽林卫大将军,太仆少卿同正员、彭城王李隆业担任右羽林卫大将军。黄门侍郎李日知任同中书门下三品。癸卯日,殿中兼知内外闲厩、检校龙武右军、仍押左右厢万骑的平王李隆基任同中书门下三品。中书侍郎、颍川郡公钟绍京担任中书令。中书令、酂国公萧至忠担任许州刺史,兵部尚书、逍遥公韦嗣立担任宋州刺史,中书侍郎赵彦昭担任绛州刺史,萧至忠、韦嗣立、赵彦昭三人特别设置了相应的职位。在怀州诛杀了吏部尚书张嘉福。这一天,王公百官上表,都认为国家多灾多难,应该拥立年长的君主,因为李旦是众人所期望和归心的对象,请求他即位称帝。
甲辰日,少帝(李重茂)下诏说:“自古以来的帝王,必定有上天的符命,兄弟之间相互继承皇位,也存在于典章礼制之中。我因为孤弱渺小,遭遇国家的艰难变故,考虑到自己见识浅陋,还没有熟悉治理国家的途径。茫茫四海,百姓将归向何处,历代圣王的伟大基业,就好像要坠落在地。王室多灾多难,按照大义应该选择年长的君主,我想和各位公卿一起,推崇英明圣哲之人。我的叔父相王,是高宗皇帝的儿子,从前把天下让给先帝,他孝顺友爱、宽厚简约,这些品德在百姓中彰显并获得信任。神龙初年,已经有明确的旨意,要立他为太弟,作为皇位的继承人。因为相王恳切推辞,没有进行册封任命,所以东宫的位置空缺,到现在已经过了多年。先帝驾崩就在不久前,祸乱变故突然发生,后宫(韦皇后)临朝称制,打算立年幼之人(指自己)。我恭敬地秉承先帝以前的心意,愿意遵从合理的遗命。对上申明上天圣明的旨意,对下顺遂天下百姓的心愿;低头考察图谶纬书的记载,抬头仰望祖宗的功绩。选择在今天,请求叔父相王即位做皇帝。我退而守护自己的藩国,回到原来的府邸。所有的官员们,恭敬地接受我的旨意,希望能够帮助我实现这顺应天意和人心的美好时刻,光大我大唐的功勋事业。把这件事布告远近各地,让所有人都能知道。”相王李旦上表辞让说:“我因为国家社稷的事情重大,家族和国家的情谊深厚,所以诛杀铲除了大逆不道之人,尊奉拥戴继位的君主(指少帝)。如今承蒙制书旨意,却错误地推举我登上皇位。以我的才德微薄,不敢恭敬地接受。反复思考感到震惊,内心充满感激和哽咽之情!”皇帝下制书回答说:“皇位和国家的大宝,是天下最为公正的,王者登上这个位置,大概也是不得已的。相王您符合先圣以前的意愿,受到天下苍生的推举仰望,登上皇帝的宝座,实在是符合众人的期望。请您遵从前面的旨意,不要再推辞了。”于是少帝退居到别的宫殿。这一天相王李旦即皇帝位,亲临承天门楼,大赦天下,通常大赦所不能赦免的人也一并赦免。朝廷内外官员四品以上晋升一阶,相王府的官吏晋升两阶。被流放的人以及长期流放、长期任职没有回来的都放还。立功的人王承晔以下一千多人,按照不同情况赐予爵位和俸禄。封少帝为温王。这一天,出现了景云(吉祥的云彩)。乙巳日,中书令钟绍京担任户部尚书、越国公,实际封户五百户;中书舍人刘幽求担任尚书左丞、徐国公,实际封户五百户:他们都依旧参与处理政事。左卫大将军、宋王李成器担任太子太师、雍州牧、扬州大都督,增加实际封户二百户。宫女中那些近来被选取的百姓子女进入宫中的,都放还她们回家。丙午日,新授任的太常少卿薛稷担任黄门侍郎,参与处理机务。丁未日,许州刺史、梁县侯姚元之担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兵部尚书韦嗣立担任中书令。追削武三思、武崇训的官爵。戊申日,萧至忠、韦嗣立、赵彦昭、崔湜都停止担任刺史的职务。衡阳王李成义被封为申王,巴陵王李隆范被封为岐王,彭城王李隆业被封为薛王。己酉日,镇国太平公主增加实际封户五百户,加上之前的共一万户。
秋季七月癸丑日,兵部侍郎兼知雍州长史崔日用担任黄门侍郎,参与处理机务。丙辰日,则天大圣皇后依旧称为天后。追谥雍王李贤为章怀太子,庶人李重俊为节愍太子。恢复敬晖、桓彦范、崔玄暐、张柬之、袁恕己、成王李千里、李多祚等人的官爵。丁巳日,河南、洛阳、华州都恢复原来的名字。任命洛州长史宋璟为检校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中书侍郎岑羲为右散骑常侍。壬戌日,任命萧至忠为晋州刺史,韦嗣立为许州刺史,赵彦昭为宋州刺史,兵部尚书姚元之兼任太子右庶子,吏部尚书宋璟兼任太子左庶子。癸亥日,吏部侍郎崔湜担任尚书右丞,免去参与政事的职务。甲子日,右仆射许国公苏瑰、兵部尚书姚元之、吏部尚书宋璟、右常侍判刑部尚书岑羲都充任使者去册封定陵。丙寅日,姚元之兼任中书令。丁卯日,苏瑰担任尚书左仆射,依旧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宋国公唐休璟退休。右武卫大将军、摄右御史大夫、同中书门下三品、韩国公张仁亶担任右卫大将军。戊辰日,崔日用担任雍州长史,薛稷担任右散骑常侍,都停止参与处理机务。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赵国公李峤担任怀州刺史。废除司田参军这一官职。己巳日,册封平王李隆基为皇太子。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景云。朝廷内外九品以上官员以及儿子为父亲继承人的各加勋官一级,自从神龙年间以来因为直言进谏而冤枉遭遇非命的人都下令为他们修缮坟墓,天下州县的名称从天授年间以来改为带“武”字的都下令恢复旧名。废除武氏的崇恩庙,武氏的昊陵、顺陵都去掉陵的名称。
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七月己巳日,皇帝下制书规定,从今以后授予左右仆射、侍中、中书令、六部尚书以上的官职,允许辞让,其余的官职停止辞让。追废皇后韦氏为庶人,安乐公主为悖逆庶人。丁丑日,将太史监改为太史局,隶属于秘书省。八月癸巳日,新授任的集州刺史、谯王李重福偷偷潜入东都洛阳图谋叛逆,州县的军队将其平定。在此之前,唐中宗时期官爵授予混乱泛滥,通过妃嫔、公主下达的墨敕而授予官职的,被称为“斜封官”,到这时一并下令罢免。癸卯日,将门下坊改为左春坊,典书坊改为右春坊,左右羽林卫依旧称为左右羽林军。九月庚戌日,封皇太子李隆基的儿子李嗣贞为许昌郡王,李嗣谦为真定郡王。冬季十月甲申日,皇帝下诏说,孝敬皇帝(李弘)的神主先附祭于太庙,这有违背古代的礼仪,在东都另外建立义宗庙。丁未日,姚元之担任中书令,兼任检校兵部尚书。十一月己酉日,将孝和皇帝(唐中宗)葬于定陵。辛亥日,太子太师、宋王李成器担任尚书左仆射。苏瑰担任太子少傅,侍中、郧国公韦安石担任太子少保,改封郇国公,并且都免去参与政事的职务。戊辰日,宋王李成器担任司徒,同时兼任扬州大都督。庚午日,太子少傅苏瑰去世。
这一年,韦庶人、悖逆庶人(安乐公主)都按照礼仪改葬,武三思父子被剖棺戮尸。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春季正月丁未日初一,因为唐中宗山陵安葬的日子临近,皇帝不接受群臣的朝贺。癸丑日,将泉州改为闽州,设置都督府,将武荣州改为泉州。突厥默啜派遣使者请求和亲,皇帝答应了。己未日,太仆卿郭元振、中书侍郎张说都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甲子日,改封温王李重茂为襄王,迁居到集州。乙丑日,追尊皇后刘氏为肃明皇后,她的墓称为惠陵;德妃窦氏为昭成皇后,她的墓称为靖陵。
二月丁丑日,命令皇太子李隆基监理国事。甲辰日,姚元之被贬为申州刺史,宋璟被贬为楚州刺史。韦安石担任侍中。丙戌日,刘幽求担任户部尚书,免去参与政事的职务。戊子日,皇帝下诏唐中宗时期的斜封官都允许依旧留任。庚申日,重新设置太子左右谕德、太子左右赞善,各设置两员。戊戌日,郭元振担任兵部尚书,依旧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己未日,将修文馆改为昭文馆。黄门侍郎李日知担任左台御史大夫,依旧任同中书门下三品。
夏季四月庚辰日,张说担任兵部侍郎,依旧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癸未日,从瀛州分出设置鄚州。皇帝下诏说,佛教经典和道家玄宗,道理相同但事迹不同,拯救百姓、教化风俗,教义不同但功效相当。从今以后每当因为法事举行集会,僧尼、道士、女冠等应该一同行道集会。甲申日,韦安石担任中书令;宋王李成器担任太子宾客,依旧遥领扬州大都督。丙申日,李日知担任侍中。壬寅日,大赦天下,李重福的党徒都被赦免。京城官员四品以下晋升一阶,外地官员赐予勋官一级,三品以上官员各赐予爵位一级。天下胡乱剃度的僧尼、道士、女冠都依旧保留。又命令朝廷内外官员依照上元元年的规定,九品以上文武官员,都要带手巾和算袋,武官都要带七件物品的<革占>鞢并且齐全。他们的腰带,一品至五品都用金制,六品七品都用银制,八品九品都用鍮石制。鱼袋,穿紫色官服的用金装,穿绯色官服的用银装。景龙三年(公元709年)以前拖欠的赋税都免除。全国大宴五日庆祝。
五月庚戌日,恢复武氏的昊陵、顺陵,并且酌情设置官属,这是太平公主为武攸暨请求的。庚申日,韦安石加授开府仪同三司。辛丑日,将西城公主改为金仙公主,昌隆公主改为玉真公主,并且设置金仙、玉真两座道观。壬戌日,殿中监窦怀贞担任左台御史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六月壬午日,依照汉代的旧例,分设二十四都督府。闰六月,开始设置十道按察使。
秋季七月,新设置的都督府一并停止。只有雍州、洛州长史,扬州、益州、荆州、并州四大都督府长史的官阶为三品。八月乙卯日,皇帝下诏说,兴圣寺是高祖李渊的旧宅,有棵柿树,天授年间枯死,到这时又重新生长,大赦天下。那些犯有谋杀、劫杀、制造伪证的主犯都免去死罪,发配流放到岭南,官吏接受赃物的特别予以赦免。全国大宴三日庆祝。丁巳日,皇太子李隆基在太学举行释奠礼。己巳日,韦安石担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兼太子宾客,礼部尚书窦希玠担任太子少傅。庚午日,将左右屯卫改为左右威卫,左右宗卫率府改为左右司御府,浑仪监改为太史监。九月丁卯日,窦怀贞担任侍中。
冬季十月甲辰日,吏部尚书刘幽求担任侍中,散骑常侍魏知古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詹事崔湜担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中书侍郎陆象先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韦安石担任尚书左仆射、东都留守,侍中李日知担任户部尚书,兵部尚书郭元振担任吏部尚书,侍中兼检校左台御史大夫窦怀贞担任左台御史大夫,兵部侍郎兼左庶子张说担任尚书左丞:都免去参与政事的职务。十一月戊寅日,将太史监改为太史局,依旧隶属于秘书省。将王师改为傅。
景云三年(公元712年)正月辛未日初一,皇帝亲自拜谒太庙。癸酉日,皇帝开始脱去丧服,亲临正殿接受群臣的朝贺。甲戌日,并、汾、绛三州发生地震,毁坏了百姓的房屋。辛巳日,皇帝到南郊祭祀。戊子日,皇帝亲自耕种籍田。己丑日,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太极。朝廷内外官员四品以下晋升一阶,三品以上赐予爵位一级。孔子(孔宣父)的祠庙,由本州选取旁边近的三十户人家来负责洒扫。全国大宴五日庆祝,特别赐给九十岁以上的老人绯色衣衫和象牙笏板,八十岁以上的老人绿色衣衫和木质笏板。乙未日,户部尚书岑羲、左台御史大夫窦怀贞都任同中书门下三品。二月丁酉日,秘书省增加少监一名,光禄寺、大理寺、鸿胪寺、太府寺、卫尉寺、宗正寺各增加少卿一名,少府监、将作监增加少监一名,国子监增加司业一名,左右台各增加中丞一名。雍州、洛州二州,并州、益州、荆州、扬州四大都督府各增加司马一名,并且分为左右司马。丁亥日,皇太子李隆基在国学举行释奠礼。追赠颜回为太子太师,曾参为太子太保。每年春秋举行释奠礼时,让孔子四科弟子、曾参配享祭祀,排列在二十二贤之上。辛酉日,废除右御史台的官员。己巳日,向天下颁布新的格式律令。
夏季四月辛丑日,皇帝下制书说:
我听说不用刑罚是由于使用了刑罚,避免杀戮在于该杀的必杀。严明刑罚、峻法大典,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确立制度来规范百姓,道理就在这里。自从我大唐建国以来,将近百年,天下太平,时间已经很久了。过去承接隋朝末年,执行法律颇为专一;等到近来承袭了一时的安定,执行法纪日益松弛。何况我德行浅薄,远远比不上先帝;治理百姓实在艰难,远远不如过去。自从我登上皇位,到现在已经三年了,各种事务繁多劳累,一刻都不敢懈怠。曾经认为自己以身作则,就能感化百姓形成良好的风气;痛心的是世俗沉迷,不知返回正道,不用威严就无法惩治。要达到最淳朴的风气,首先要归重于法典。近来贪污受贿的现象没有停止,违法乱纪的事情公然盛行,人心放纵不安定,违禁犯法的人毫无畏惧。在此暂且进行改革,期望达到太平盛世,于是割舍小的仁慈,来崇尚大局。从今以后,制造伪证的主犯斩首,并且没收全家的财产,共同享用荫庇的人一并停止和剥夺。不是主犯的处以绞刑。那些以前制造伪证的人,限十日内自首,让他们全部自首。官吏主管部门的人贪赃枉法接受赃物一匹以上的,先杖打一百。那些因为贪污以及有恶劣行为被解除职务和被替换的人,不是选官的时候不得擅自进入京城。即使家在京城,也不得擅自到朝堂,胡乱进行申诉。如果有这种情况,一并杖打并且加以贬斥。那些先前在京城的人,限三日内勒令返回。上下官僚如果因为私情相互嘱托的,接受嘱托的人应该封好状子上奏朝廷。李成器以下的人,我亲自进行惩罚。其余王公以下的人,一并解除现职,三五年间不录用。对进状的人另外加以褒奖赏赐。御史应该分别监察各个部门。
五月戊寅日,皇帝亲自祭祀北郊。辛未日,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延和。桓彦范、敬晖、崔玄暐、张柬之、袁恕己等人,特别恢复他们子孙的实际封户二百户。全国大宴五日庆祝。六月癸丑日,户部尚书岑羲担任侍中。乙卯日,追奠则天皇后为天后圣帝。庚申日,幽州都督孙俭率领左骁卫将军李楷洛、左威卫将军周以悌等人,带兵三万,与奚族首领李大辅在硎山交战,被贼军打败,孙俭在阵前阵亡。壬戌日,魏知古担任户部尚书,依旧任同中书门下三品。秋季七月庚午日,窦怀贞担任尚书右仆射,平章军国重事。己卯日,皇帝在安福门观看乐舞表演,用蜡烛照明接着白天继续,持续了一整天才停止。
八月庚子日,皇帝传位给皇太子,自称太上皇帝,每五天在太极殿接受一次朝见,自称为朕,三品以上官员的授职以及重大的刑狱案件,都由自己决断,他的处理决定称为诰、令。皇帝每天在武德殿接受朝见,自称为予,三品以下官员的授职以及徒刑犯罪都让皇帝决断,他的处理决定称为制、敕。甲辰日,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先天。八月戊申日,皇帝的儿子许昌王李嗣直改封为郯王,真定王李嗣谦改封为郢王。己酉日,任命宋王李成器为司空,依旧遥领扬州大都督。庚戌日,窦怀贞担任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仍然兼任御史大夫;刘幽求担任尚书右仆射,依旧任同中书门下三品;魏知古担任侍中;崔湜担任中书令;他们都监修国史。丁巳日,立皇帝的妃子王氏为皇后。癸亥日,刘幽求被发配流放到封州。九月丁卯日初一,发生了日食。甲申日,封皇帝的儿子李嗣升为陕王。冬季十月庚子日,皇帝亲自拜谒太庙,礼仪结束后,亲临延喜门,大赦天下。壬寅日,将昭成皇后、肃明皇后的神主附祭于仪坤庙。癸卯日,皇帝驾临新丰的温泉,在渭川进行打猎。十二月丁未日,太上皇帝下诰令禁止人们屠杀犬鸡。戊午日,将箕州改为仪州。
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正月,皇帝敕令河北各州集结团结兵马,都让本州刺史掌管。乙亥日,吏部尚书兼太子右谕德、酂国公萧至忠担任中书令。上元节的夜晚,太上皇(唐睿宗李旦)亲临安福门观赏花灯,让宫女们手拉手跳踏歌舞,放纵百官观看,一整夜才结束。二月丙申日,将隆州改为阆州,始州改为剑州。从冀州分出设置深州。当初,有个僧人婆陀请求夜晚打开城门,点燃成百上千的火炬,持续三日三夜。皇帝亲临延喜门观赏花灯、纵情游乐,一共持续了三个夜晚。左拾遗严挺之上疏劝谏,才停止了这种行为。
三月辛卯日,皇后祭祀先蚕。癸巳日,规定敕令、表状、书奏、笺牒上的年月等数字,写作一十、三十、四十这样的字。夏季六月丙辰日,兵部尚书、朔方道行军大总管郭元振加授同中书门下三品。秋季七月甲子日,太平公主与仆射窦怀贞、侍中岑羲、中书令萧至忠、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等人图谋叛逆,事情被发觉,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率兵诛杀了他们。穷究他们的党羽,太子少保薛稷、左散骑常侍贾膺福、右羽林将军李慈、李钦、中书舍人李猷、中书令崔湜、尚书左丞卢藏用、太史令傅孝忠、僧人惠范等人都被诛杀。兵部尚书郭元振跟随皇帝亲临承天门楼,大赦天下,从死刑以下的罪犯,无论罪行轻重都赦免除去罪名。第二天,太上皇下诰令说:“我将高居皇位,无为而治,从今后军国大事、刑法政令等所有事务,都由皇帝处理决定。”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夏季六月甲子日,太上皇帝(唐睿宗李旦)在百福殿驾崩,享年五十五岁。秋季七月己亥日,给太上皇帝上尊谥为大圣贞皇帝,庙号为睿宗。冬季十月庚午日,将他葬于桥陵。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二月,改谥为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史臣评论说:法令不统一就会产生奸诈虚伪的行为,政令不统一就会滋生朋党,在上位的人既然开启了这样的源头,下面的人又怎么能停止奔走竞争呢。看那武则天时期,众人像云一样聚集在张易之、张昌宗的府第;唐中宗时期,众人像波浪一样涌向武三思、武崇训、安乐公主这三王的家门。进献奇巧之物的人就会使授予的官职充满朝廷,接受贿赂就会使斜封官满路都是,大家都把钻营进取当作准则,图谋奸邪利益,就如同把火投入泉水,怎么能不失败呢?等到唐中宗景龙年间继承皇位,污浊的风俗才得以廓清,然而仍然在皇帝面前有人进谗言,在太平的日子里有人肆意妄为。以至于多次有书信告发叛乱,皇帝自己内心不安,宫臣受到用邪术诅咒皇帝的指控,天子不满意巡视边疆的诏令。对方既然已经弯弓射向我们,我们就只能哭泣着执行刑罚。这虽然是镇国太平公主的过错,也是皇帝临朝听政的失误。作为君主,对亲人要有孝爱之心,给予他们典章刑罚,把他们纳入规范之中,使他们没有僭越逼迫的行为,下面的人断绝觊觎之心,自然就能使治国之道焕然一新,祸乱的根源也不会产生。唐中宗已经失去了这样的道理,唐睿宗也没有完全做得很好。
赞语说:唐中宗、唐睿宗,都像他们的先人。放纵情感、违背礼仪,只求自身的享乐。平坦的道路不行走,却遵循着覆车的旧辙。能够扶持圣明的子嗣(指唐玄宗),依靠的是有贤臣的辅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