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卷一百五十三·后汉高祖本纪

后汉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姓刘,名暠,他原本名叫知远,等到即位后改成了现在这个名字。他的祖先本来是沙陀部人。

他的四代祖名叫刘湍,在他拥有天下后,追尊刘湍为明元皇帝,庙号文祖,陵墓叫做懿陵。(《五代会要》记载:刘湍是东汉显宗第八子淮阳王刘昞的后代)四代祖母陇西李氏,被追谥为明贞皇后。曾祖名叫刘昂,在后晋时被追赠为太保,后来被追尊为恭僖皇帝,庙号德祖,陵墓叫做沛陵。(《五代会要》提到:懿陵、沛陵都没有具体的陵址,只能遥行朝拜)曾祖母虢国太夫人杨氏,被追谥为恭惠皇后。祖父名叫刘僎,在后晋时被追赠为太傅,被追尊为昭献皇帝,庙号翼祖,陵墓叫做威陵;祖母鲁国太夫人李氏,被追谥为昭穆皇后。他的父亲名叫刘琠,侍奉后唐武皇帝时担任列校,在后晋时被追赠为太师,被追尊为章圣皇帝,庙号显祖,陵墓叫做肃陵;母亲吴国太夫人安氏,被追谥为章懿皇后。后来在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这一年是乙卯年,二月四日,皇帝在太原出生。

皇帝年幼时就不喜欢玩耍嬉闹,为人稳重,话也不多。等到长大,他面容呈紫色,眼睛里眼白很多。最开始,他侍奉唐明宗,是其麾下的一员。唐明宗与梁人在德胜对峙扎营,当时晋高祖被梁人袭击,战马铠甲的皮条断裂,皇帝立即下马,把自己的马让给晋高祖,自己骑上那匹铠甲皮条断裂的马,不紧不慢地跟在后面,晋高祖既感动又佩服他的勇敢。唐明宗登基后,晋高祖担任北京留守,因为皇帝之前有护援的功劳,晋高祖便奏请把他调到自己麾下,任命他为牙门都校。

应顺初年(公元934年),晋高祖镇守常山,唐明宗召他前往朝廷,恰逢闵帝出逃,晋高祖与闵帝在路上相遇,于是一同进入卫州,住在驿站里。闵帝身边的人图谋杀害晋高祖,皇帝秘密派御士石敢袖藏铁锤,站在晋高祖身后。等到变故发生,石敢簇拥着晋高祖进入一个房间,用巨大的木头堵住门,石敢很快就战死了。皇帝率领众人杀光了闵帝身边图谋不轨的人,从而使晋高祖免于危难。(《通鉴考异》引用《汉高祖实录》记载:当天夜里,皇帝侦察得知少帝(闵帝)埋伏了甲士,想要和从臣谋害晋高祖,假装屏退众人进行交谈,当时正坐在庭院走廊。皇帝秘密派御士石敢袖藏铁锤站在晋高祖身后,不久,埋伏的甲士起身攻击,石敢勇力过人,簇拥晋高祖进入一个房间,用巨木堵住门,石敢奋力抵挡敌人锋芒,最终战死。皇帝解下佩刀,当时夜色昏暗,他用地上还没点燃的芦苇火把奋力击打敌人,众人以为是短兵器,于是四散逃走。皇帝于是藏身到长垣之下,听到自己的亲将李洪信对人说:“石太尉死了。”皇帝隔着墙呼喊李洪信说:“太尉没事。”于是翻墙出来,来到李洪信的军队中,一起保护晋高祖,杀掉了那些谋划叛乱的人,把少主(闵帝)交给王宏贽)

清泰元年(公元934年),晋高祖再次镇守河东。清泰三年夏天,移镇汶阳。在这期间,刘知远极力劝说晋高祖举义,还积极参与并促成了密计的制定。在整个谋划过程中,他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朝廷内部还是地方,都对他寄予厚望。晋高祖任命刘知远为北京马步军都指挥使。后来契丹出动全军前来相助,在晋阳城下大破张敬达的军队,当时有降军千余人,晋高祖本打算将这些降军安置在自己的亲卫之中,刘知远却把他们全都杀了。

晋国刚刚建立时,刘知远被加官为检校司空,充任侍卫马步都指挥使,暂代点检随驾六军诸卫事,不久后改任陕州节度使,充任侍卫亲军马步都虞候。契丹主送晋高祖到上党时,指着刘知远对晋高祖说:“这位都军很有能力且果敢,没有大的变故,不要弃用他。”晋高祖进入洛阳后,委派刘知远负责京城的巡警事务。刘知远把都城治理得井井有条,人们都不敢违反法令。

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夏四月,刘知远加官检校太保。八月,改任许州节度使,依旧掌管军事。天福三年夏四月,加官检校太傅。冬十月,被授予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十一月,转任宋州,加官检校太尉。十二月,加官同平章事。当时刘知远与杜重威一同被恩赏授职,刘知远心里很不痛快,他觉得自己的功劳远大于杜重威,杜重威仅因外戚身份而获赏,与他同列让自己蒙羞。于是刘知远坚决推辞不肯接受,还闭门不出了好几天。(《通鉴》记载:刘知远自认为有辅佐晋高祖登基的功劳,而杜重威靠外戚身份发迹,没立过大功,所以耻于与他同时受赏。制令下达后好几天,刘知远闭门不出,四次上表推辞不受。)晋高祖得知后很生气,召来宰相赵莹等人商议免去刘知远的兵权,让他回归私宅。赵莹等人认为这样做不妥,于是朝廷派遣端明殿学士和凝到刘知远府上进行宣谕,刘知远这才接受任命。

天福五年三月,刘知远改任邺都留守兼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九月,奉诏前往朝廷,晋高祖还亲自到他的府邸看望。天福六年七月,被授予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天福七年正月,加官侍中。当时天下发生严重蝗灾,奇怪的是蝗虫唯独不进入河东境内。六月,晋高祖在邺宫驾崩,少帝即位,给刘知远加官检校太师。天福八年三月,刘知远进位中书令。

开运元年(公元944年)正月,契丹南下,契丹主率领大军直抵澶州,还派遣蕃将伟王率兵攻入雁门。朝廷任命刘知远为幽州道行营招讨使,刘知远在忻口大破伟王的军队。不久后奉诏起兵到土门,军队到达乐平的时候,恰逢契丹退兵,于是就返回了。三月,刘知远被封为太原王。七月,兼任北面行营都统。开运二年四月,被封为北平王。开运三年五月,加官守太尉。同月,刘知远诛杀吐浑白承福等五族共四百人,让别部的王义宗统领其余部众。九月,契丹侵犯边塞,刘知远亲自率领亲兵到朔州南的阳武谷,大败契丹。(《东都事略·郭进传》记载:契丹屠杀安阳,高祖派遣郭进抵御作战,契丹战败逃走,郭进因功被任命为刺史。)十一月,契丹主率领蕃汉大军从易州、定州抵达镇州,杜重威等人驻军在中渡桥进行抵御。十二月十日,杜重威等人率领全军向契丹投降。十七日,相州节度使张彦泽接受契丹命令,攻陷京城,将少帝迁到开封府。刘知远得知这个消息后十分震惊,赶忙分兵守卫边境,以防备敌寇的进犯。

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春正月丁亥朔日,契丹主进入东京。癸巳日,晋少帝被幽禁在封禅寺,处境艰难。癸卯日,少帝被迫向北迁徙,踏上了未知的苦难旅程。

二月丁巳朔日,契丹主身着汉法服,登上崇元殿接受朝贺,并下制令将晋国改为大辽国,还大赦天下,年号改为会同十年。这个月,刘知远派遣牙将王峻向契丹进奉表章,契丹主赐下诏书对他加以褒美,还亲切地称刘知远为儿,另外赐给他一根木拐。在蕃人的习俗里,只有贵重大臣才有资格得到这种赏赐,就如同汉朝礼仪中赐给大臣几杖一样,是极高的荣誉。王峻手持木拐返回,契丹人远远望见都纷纷让路。等王峻到达太原,刘知远了解到契丹内部政治混乱,于是开始考虑建立自己的国号。同月,秦州节度使何建把秦州之地献给了蜀,这一行为改变了当时的地缘政治格局。

戊辰日,河东行军司马张彦威与文武将吏等人,认为中原没有君主,而刘知远威望日益隆盛,深受众人拥戴,便呈上笺表劝他登上帝位,刘知远为人谦逊,一开始并没有答应。此后,群官多次上奏笺表,诸军将吏、僧道耆老也相继急切请求,刘知远这才答应。庚午日,陕府屯驻的奉国指挥使赵晖、侯章以及都头王晏,杀死了契丹监军及副使刘愿,赵晖自称留后。契丹随后授予赵晖陕州兵马留后,侯章为本州马步军都指挥使,王晏为副都指挥使,但赵晖等人拒绝接受任命。(《宋史·王晏传》记载:开运末年,王晏与本军都校赵晖、忠卫都校侯章等人戍守陕州。恰逢契丹到达汴京,派遣将领刘愿占据陕州,刘愿肆意暴虐。王晏与赵晖等人谋划说:“如今契丹南侵,天下动荡不安,英雄豪杰正应当趁此时机奋起。况且听闻太原的刘公,威德远扬,人心归服,如果我们杀掉刘愿,向河东投诚,为天下人带头,那么获取富贵就易如反掌!”赵晖等人表示赞同。于是王晏率领数名敢死之士,在夜里翻墙进入府署,抢夺库中的兵器分给众人。天亮后,砍下刘愿的首级悬挂在府门外。众人推举赵晖为统帅,侯章为本城副指挥使、内外巡检使兼都虞候,随后派遣王晏的儿子王汉伦前往晋阳进奉表章)

辛未日,刘知远在太原宫接受册命,正式即皇帝位,并下制令将晋开运四年改为天福十二年。(《契丹国志》记载:汉祖仍然称天福年号,说:“我不忍心忘记晋朝。”)甲戌日,刘知远因为晋帝全族被迁往北方,心中愤懑惋惜了很久。当天,他率领亲兵赶赴土门路,想要迎接晋帝到寿阳,却得知晋帝已经过去,只好返回。契丹听说刘知远称帝,便下伪制削夺刘知远的官爵,还任命通事耿崇美为潞州节度使,高唐英为相州节度使,崔廷勋为河阳节度使,试图扼守要害之地。丁丑日,磁州贼帅梁晖占据相州,局势愈发复杂。己卯日,刘知远派遣都将史宏肇率兵讨伐代州,顺利平定了那里。起初,代州刺史王晖叛变归顺契丹,史宏肇一鼓作气攻克代州,斩杀王晖示众。庚辰日,暂代晋州兵马留后的张晏洪上奏,说晋州发生军乱,知州副使骆从朗以及括钱使、谏议大夫赵熙被杀,晋州举城归顺。当时晋州留后刘在明前往东京朝见契丹,骆从朗主持军州事务,刘知远刚刚派遣张晏洪、辛处明等人去宣告自己登上帝位的消息,骆从朗却将他们囚禁在城中。大将药可俦在官署杀死骆从朗,州民一起杀掉赵熙,三军请求让张晏洪担任留后,辛处明为都监。辛巳日,暂代陕州留后的赵晖、暂代潞州留后的王守恩,都上表归顺。癸未日,澶州贼帅王琼与他的部众砍断本州浮桥,然而王琼最终战败身死。当时契丹任命族人朗鄂为澶州节度使,朗鄂生性贪婪暴虐,吏民深受其苦。王琼担任水运什长,于是联合夏津贼帅张乙,召集到千余人,沿着黄河而上,在半夜悄悄发动袭击,从南城杀死守将,截断浮桥,进入北城,朗鄂占据牙城进行抵抗。几天后,恰逢契丹的救兵赶到,王琼战败而死。契丹主最初听闻变故时,十分恐惧,因此不再有长久留在黄河以南的打算,不久便派遣天雄军节度使杜重威返回镇所。

三月丙戌朔日,刘知远下诏,河东管辖范围内,除了以前的赋税之外,各种杂色征配全部免除。当天,契丹主坐在崇元殿举行入阁之礼,还任命舅舅萧翰为宣武军节度使。辛卯日,暂代延州留后的高允权派遣判官李彬上奏:本道节度使周密被三军驱逐,由高允权主持留后事务,并上表归顺。不久,刘知远召周密前往自己的驻地。壬辰日,丹州都指挥使高彦珣杀死伪命刺史,占据丹州归降。壬寅日,契丹主从东京出发返回本国。当天,住宿在赤岗,到傍晚时,有如同雷声般的巨响,从契丹主的营帐下响起。契丹从黎阳渡过黄河,于是前往相州。庚戌日,刘知远任命北京马步军都指挥使、泗州防御使、检校太保刘崇为太原尹、检校太尉,任命北京马步军都虞候郭从义为郑州防御使、检校太保,任命北京兴捷左厢都指挥使李洪信为陈州刺史、检校司徒,任命兴捷右厢都指挥使尚洪迁为单州刺史、检校司徒,任命北京武节左厢都指挥使盖万为蔡州刺史,任命武节右厢都指挥使周晖为濮州刺史,任命保宁都指挥使朱奉千为随州刺史。辛亥日,吐浑节度使王义宗加官检校太尉,任命前忻州刺史秦习为耀州团练使。癸丑日,任命北京副留守、检校司徒白文珂为河中节度使、检校太尉。

夏四月己未日,刘知远任命北京马军都指挥使、集州刺史刘信为滑州节度使,充任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检校太傅;任命北京随使、右都押衙杨邠为暂代枢密使、检校太保;任命北京武节都指挥使、雷州刺史史宏肇为许州节度使,充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检校太傅;任命北京牢城都指挥使、壁州刺史常思为邓州节度使、检校太傅,兼暂代北京马步军都指挥使、三城巡检使;任命河东行军司马张彦威为同州节度使、检校太保;任命蕃汉兵马都孔目官郭威为暂代枢密使、检校司徒;任命河东左都押衙扈彦珂为宣徽南院使、检校司徒;任命右都押衙王浩为宣徽北院使、检校司徒;任命两使都孔目官王章为暂代三司使、检校太保。当天,契丹主攻占相州,杀死留后梁晖。(《宋史·李谷传》记载:暗中派遣河朔酋豪梁晖进入并占据安阳,契丹主对此十分忧虑,便谋划向北回返,恰好有人告知契丹安阳城中兵力虚弱,契丹便回军攻打安阳,攻陷了这座城)梁晖是磁州滏阳人,年少时为盗,恰逢契丹进入汴京,梁晖收集党徒,率先进入磁州,没有进行侵犯行为,还派遣使者向刘知远投诚。梁晖侦察得知相州囤积了大量兵器,且没有守备,于是在三月二十一日夜里与他的部众翻墙进入相州,杀死数十名契丹人,夺取兵器铠甲数万件,从而占据了相州城。契丹主先派遣伪命相州节度使高唐英率兵讨伐梁晖。不久,契丹主来到相州城下,在这个月四日攻破城池,随后进行屠城。第二天,契丹主向北离去,命令高唐英镇守相州,高唐英清点城中遗民,仅得到男女七百人。乾祐年间,王继宏镇守相州,上奏说在城中发现髑髅十余万,被杀之人的数量,由此可想而知。庚申日,任命石州刺史易全章为洺州团练使,任命前辽州刺史安真为宿州团练使,任命岚州刺史孟行超为颍州团练使,任命汾州刺史武彦宏为曹州防御使,任命前宪州刺史慕容信为齐州防御使,任命辽州刺史薛琼为亳州防御使,任命沁州刺史李汉韬为汝州防御使。癸亥日,册立魏国夫人李氏为皇后。甲子日,任命皇长子刘承训为左卫上将军,第二子刘承祐为左卫大将军,第三子刘承勋为右卫大将军,皇女彭城郡君宋氏封为永宁公主,皇侄刘承赟为右卫上将军。任命河东节度判官苏逢吉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任命河东观察判官苏禹珪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将府州升为节镇,加永安军名号。任命振武节度使、府州团练使折从阮为永安军节度使,行府州刺史、检校太尉;任命北京随使、左都押衙刘铢为河阳节度使;任命河东支使韩祚为左谏议大夫,充任枢密直学士。乙丑日,派遣史宏肇率兵一万人赶赴潞州。丙寅日,任命暂代知潞州军州事、左骁卫大将军王守恩为潞州节度使、检校太保;任命暂代点检延州军州事高允权为延州节度使、检校太保;任命岢岚军使郑谦为忻州刺史,遥领应州节度使,充任忻、代二州义军都部署。丁卯日,任命河东都巡馆驿、沿河巡检使阎万进为岚州刺史,领朔州节度使,充任岚、宪二州义军都制置。戊辰日,暂代河阳留后的武行德献城归降。起初,契丹主准备从东京出发时,用船装载武库中的兵器,从汴水进入黄河,打算把兵器放置在北方,派遣奉国都虞候武行德押送,武行德与军士千余人及其家属一同前行。到达河阴时,军队发生哗变,众人抢夺兵器,杀死契丹监吏,众人推举武行德为统帅,与河阴屯驻的军士会合,于是从汜水抵达河阳。河阳的伪命节度使崔廷勋率兵抵抗,战败后逃走,武行德等人追击,崔廷勋弃城而逃,武行德于是占据了河阳城。(《东都事略·武行德传》记载:武行德被契丹俘虏,假意请求效力,于是契丹派遣他护送数十名将校以及所取的尚方铠甲返回北方。到达河阴时,武行德对众人说:“我与你们难道要成为边地的鬼魂吗?”众人一向敬服他的威名,都说:“听您的命令。”于是攻打孟州,赶走了节度使崔廷勋,将府库中的财物全部分给诸校,武行德暂代州事。派遣他的弟弟武行友前往太原劝刘知远登上帝位)伪命西京留守刘晞放弃洛城,向南逃到许州,接着又逃奔东京,洛京巡检使方太自行署理知留守事。不久,方太被武行德杀害。当天,蕃将耿崇美屯驻在泽州,史宏肇派遣先锋将马诲率兵攻打,耿崇美退保怀州。崔廷勋率领契丹部众在河阳攻打武行德,武行德出战,被崔廷勋击败。汴州的萧翰派遣蕃将高牟翰率兵护送刘晞重新回到洛阳。高牟翰到达后,在洛阳杀死前澶州节度使潘环。辛未日,任命河阳都部署武行德为河阳节度使、检校太尉,充任一行马步军都部署。甲戌日,潞州节度使王守恩加官检校太尉,任命前棣州刺史慕容彦超为澶州节度使、检校太保。丙子日,契丹主耶律德光在镇州的栾城去世。赵延寿在镇州自称暂代知国事。辛巳日,陕州节度使赵晖加官检校太尉,华州节度使兼陕州马步军都指挥使侯章加官检校太傅,任命陕府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兼绛州防御使王晏为晋州节度使、检校太傅,任命丹州都指挥使、暂代知军州事高彦珣为丹州刺史。

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夏五月乙酉朔日,契丹所任命的大丞相、政事令、东京留守、燕王赵延寿被永康王乌裕拘禁。之后,乌裕召集蕃汉臣僚到镇州牙署,假称接到契丹主的遗诏,命自己继承皇位,于是举行发丧、穿丧服等仪式。

辛卯日,刘知远下诏定在五月十二日车驾南巡。甲午日,任命判太原府事刘崇为北京留守,命皇子刘承训、武德使李晖负责大内巡检。丙申日,刘知远从河东出发,取道阴地关前往东京。当时星官说,太岁在午位,不利于南巡,所以选择走阴地关这条路。丁酉日,史宏肇上奏,泽州刺史翟令奇献郡投降。(《宋史·李万超传》记载:史宏肇路过泽州,刺史翟令奇坚守城池拒绝投降。李万超骑马赶到城下,劝谕他说:“如今契丹向北逃窜,天下无主,并州的刘公,秉持大义,平定中原,所到之处望风披靡,后投降的会被灭族,为何不及早做打算。”翟令奇于是开门迎接,史宏肇就留下李万超暂理州事)当天,契丹所任命的汴州节度使萧翰迎接郇国公李从益到东京,请求李从益主持南朝军国事。己亥日,萧翰离开东京向北而去。乙巳日,契丹永康王乌裕从镇州返回蕃地,走到定州时,任命定州节度副使耶律忠为定州节度使,孙方简为云州节度使。孙方简不接受任命,于是回到狼山。戊申日,刘知远车驾到达绛州,本州刺史李从朗献郡投降。起初,契丹派遣偏校成霸卿、曹可璠等人镇守绛州,刘知远举义之初,他们没有及时归降,等车驾到达,刘知远在城下炫耀兵力,但不命令攻击,李从朗等人于是投降。

六月乙卯日,契丹任命的河中节度使赵赞起复为河中节度使。当天,契丹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张砺在镇州去世。丙辰日,刘知远车驾到达洛阳,两京文武百官从新安依次前来迎接。郇国公李从益、唐明宗淑妃王氏都在东京被赐死。甲子日,车驾到达东京。丙寅日,任命汉州就粮归捷指挥使张建雄为濮州刺史,任命金州守御指挥使康彦环为金州防御使。张建雄、康彦环都是趁乱杀害本州刺史,自行管理州事,所以有这样的任命。任命北京知进奏王从璋为内客省使。戊辰日,下制令:“大赦天下。在天福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黎明之前,天下所有在押罪人,无论案件已审结未审结,已被发现未被发现,除十恶五逆之外,罪行无论轻重,全都赦免。各州去年的残税一并免除。东、西京一百里以内,免除今年夏税;一百里以外及京城,今年屋税免除一半。契丹所授予的官职,暂不更改。各位被贬降的官员,未酌情移任的给予移任;已移任的给予重新录用。被流放的人全部放回。所有拖欠的官钱,用家业抵偿后剩余的部分全部免除。国号定为大汉,年号依旧称‘天福’”。己巳日,下诏青州、襄州、安州恢复为节镇,曹、陈二州依旧为郡。壬申日,北京留守刘崇加官同平章事。任命中书舍人刘继儒为宗正卿;翰林学士承旨、尚书兵部侍郎张允被免去职守,任本官;任命尚书左丞张昭为吏部侍郎;任命左散骑常侍边归谠为礼部侍郎;任命左散骑常侍王仁裕为户部侍郎,充任翰林学士承旨;任命右谏议大夫张沆为左散骑常侍,充任翰林学士;任命户部侍郎李式为光禄卿;任命翰林学士、尚书礼部侍郎边光范为卫尉卿。甲戌日,下诏:“文武臣僚,每次在内殿朝见皇帝时,依次呈上密封的奏章。”丁丑日,因为湖南节度使马希范去世,停止上朝三日。这个月,契丹任命的相州节度使高唐英被屯驻指挥使王继宏、楚晖杀害。

秋七月己丑日,任命御史中丞赵上交为太仆卿,任命户部侍郎边蔚为御史中丞。甲午日,武安军节度副使、水陆诸军副都指挥使、判内外诸司、江南西道观察等使、检校太尉马希广加官检校太师、兼中书令,任潭州大都督、天策上将军,充任武安军节度、湖南管内观察使、江南诸道都统,封楚王。丙申日,任命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守太傅、兼中书令、卫国公杜重威为宋州节度使,加官守太尉;任命宋州节度使、检校太师、兼中书令高行周为邺都留守,加官守太傅;任命郓州节度使、检校太师、兼侍中李守贞为河中节度使,加官兼中书令;任命河中节度使、检校太尉赵赞为晋昌军节度使;(《宋史·赵赞传》记载:赵赞害怕汉朝怀疑自己,暗中派遣亲吏赵仙奉表归附后蜀。判官李恕,是赵延寿的宾客幕僚,深受信任依赖,甚至家中事务也参与其中,等到赵赞出镇,李恕跟随担任上介。这时,李恕对赵赞说:“燕王进入辽国,并非他的本意,汉朝刚刚建国,必定致力于怀柔政策。您如果磕头归降朝廷,必定能保住富贵;狼狈地进入后蜀,难以保证万全。倘若不被接纳,后悔也来不及。您若能听从采纳,我请先入朝为您申诉。”赵赞就派遣李恕前往朝廷。汉祖见到李恕,问赵赞为何归附后蜀。李恕说:“赵赞家在燕蓟,身受契丹任命,心中忧虑恐惧,认为陛下终究不会容他,招引西军,只是为了暂且免祸。我认为国家刚刚安定,致力于安抚臣民,所以让我乞求归降求见。”汉祖说:“赵赞父子,也是我的子民,侍奉契丹是出于无奈。如今听说延寿落入困境,我怎么忍心不容纳赵赞呢!”李恕还没回来,赵赞已经离开镇所入朝,随即被任命为左骁卫将军)任命晋昌军节度使张彦超为鄜州节度使,加官检校太师。庚子日,任命徐州节度使、检校太师、同平章事、岐国公符彦卿为兖州节度使,加官兼侍中;任命邓州节度使、检校太师王周为徐州节度使,加官同平章事;任命许州节度使、检校太保刘重进为邓州节度使,加官检校太傅;任命兖州节度使、检校太师、兼侍中安审琦为襄州节度使;任命检校太师、莒国公李从敏为西京留守,加官同平章事;任命凤翔节度使、检校太师、同平章事侯益依旧担任凤翔节度使,加官兼侍中。辛丑日,已故守司空兼门下侍郎、平章事、谯国公刘昫追赠太保。甲辰日,华州节度使侯章、同州节度使张彦威、泾州节度使史威,都加官检校太尉。任命晋昌军节度使、检校太保刘铢为青州节度使,加官检校太尉、同平章事;任命河中节度使、检校太尉白文珂为郓州节度使,加官同平章事;任命青州节度使杨承信为安州节度使,加官检校太傅;滑州节度使兼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刘信、许州节度使兼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史宏肇,都加官检校太尉。庚戌日,任命司天监任延浩为殿中监,任命司天少监杜升为司天监。这个月,契丹永康王乌裕将祖母舒噜氏囚禁在木叶山。

闰七月辛酉日,任命左卫上将军皇甫立为太子太师,退休。乙丑日,禁止制造契丹样式的鞍辔、器械、服装。追赠已故开封尹桑维翰为尚书令,追赠已故西京留守景延广为中书令,任命前卫尉卿薛仁谦为司农卿。丙寅日,追赠后唐故枢密使郭崇韬为中书令,追赠故河中节度使安重诲为尚书令,追赠故华州节度使毛璋为侍中,追赠故汴州节度使朱守殷为中书令。丁卯日,追赠故青州节度杨光远为尚书令,追封齐王,并且命令有关部门追加谥号、立碑。追封后唐故河中节度使、西平王朱友谦为魏王,追赠故枢密使冯赟为中书令,追赠故河阳节度使、判六军康义诚为中书令。追赠故西京留守、京兆尹王思同、故邠州节度使药彦稠、故襄州节度使安重进、故镇州节度使安重荣,都为侍中。庚午日,任命前延州留后薛可言为宣徽北院使,任命监察御史王度为枢密直学士。新任命的宋州节度使杜重威占据邺都叛乱,下诏削夺杜重威官爵,贬为庶人。任命高行周为行营都部署,率兵前往讨伐。辛未日,任命暂代枢密使杨邠为枢密使,加官检校太傅;任命暂代枢密副使郭威为副枢密使,加官检校太保;任命暂代三司使王章为三司使,加官检校太傅。壬申日,追赠已故晋昌军节度使赵在礼为中书令,追赠故曹州节度使石赟为侍中,追赠故滑州节度使皇甫遇为中书令。追赠故曹州节度使刘继郧、故滑州节度使梁汉璋,都为太尉;追赠故宣徽使孟承诲为太保。丁丑日,有彗星出现在张宿,十日后消失。己卯日,陕州节度使赵晖加官进爵,晋州节度使王晏加官检校太尉,河阳节度使武行德加官进爵,延州节度使高允权加官检校太尉。邓州节度使常思加官检校太尉,移镇潞州。庚辰日,追尊六庙,以太祖高皇帝、世祖光武皇帝为不迁之庙,高祖、曾祖以下四朝,追尊谥号,之前已有记载。当天,暂代太常卿张昭献上六庙乐章舞名:太祖高皇帝室酌献,请求依旧演奏《武德之舞》;世祖光武皇帝室酌献,请求依旧演奏《大武之舞》;文祖明元皇帝室酌献,请求演奏《灵长之舞》;德祖恭僖皇帝室酌献,请求演奏《积善之舞》;翼祖昭献皇帝室酌献,请求演奏《显仁之舞》;显祖章圣皇帝室酌献,请求演奏《章庆之舞》。六庙歌词,因文字较多未收录。

八月壬午朔日,镇州驻屯护圣左厢都指挥使白再荣等人,驱逐契丹任命的节度使麻答,收复镇州城。麻答与河阳节度使崔廷勋、洛京留守刘晞,都逃奔定州。派人快马传报朝廷。庚寅日,任命洺州团练使薛怀让为邢州节度使。辛卯日,下诏恒州恢复为镇州,顺国军恢复为成德军。乙未日,任命护圣左厢都指挥使、恩州团练使白再荣为镇州留后。丙申日,下诏天下凡是有关贼盗的案件,不论赃物多少,经查验属实,一律处死。因为两浙节度使、守太师、兼中书令、吴越国王钱宏佐去世,停止上朝三日。丙午日,任命吐浑府节度使、检校太尉王义宗为沁州刺史,依旧担任吐浑节度使。己酉日,任命刑部尚书窦贞固为吏部尚书。当天,薛怀让上奏,收复邢州,杀死伪命节度副使、知州事刘铎。起初,薛怀让担任洺州防御使,契丹麻答派快马催促洺州运送粮食,薛怀让将其杀死并上报。刘知远派遣郭从义与薛怀让攻取邢州,蕃将杨衮来援救刘铎,薛怀让抵抗不住,退保洺州,敌骑劫掠他的辖区,百姓深受其苦。恰逢镇州驱逐麻答,杨衮收兵退去,刘铎于是上表请求归降。薛怀让趁他没有防备,派人欺骗刘铎说:“奉诏袭击契丹,请在郡中安排宿营地。”刘铎开门迎接,随即被薛怀让杀害,当时的人都为他感到冤枉。刘铎最初接受契丹任命为邢州都指挥使,等到永康王任命高奉明为节度使,满达勒任命刘铎为邢州副使兼都指挥使。刘知远到达东京,高奉明回到镇州,让刘铎管理邢州事务,到这时遇害。庚戌日,文武百官上表,请求将二月四日刘知远生日定为圣寿节,刘知远同意。前晋昌军节度副使李肃加官左骁卫上将军退休。这个月,派遣使者到各道购买战马。

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九月甲子日,宰臣苏逢吉兼任户部尚书,苏禹珪兼任刑部尚书。丁卯日,任命吏部侍郎、暂代判太常卿事张昭为太常卿。戊辰日,追赠已故易州刺史郭璘为太傅。甲戌日,宰臣苏逢吉加官左仆射、监修国史,苏禹珪加官右仆射、集贤殿大学士,任命吏部尚书窦贞固为守司空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宏文馆大学士。(《宋史·窦贞固传》记载:当初,皇帝与窦贞固一同侍奉晋祖,彼此相处得很好。当时苏逢吉、苏禹珪从霸府僚佐骤然位居相位,想要有旧臣作为首位,因为窦贞固为人持重寡言,有声望,于是任命他为司空、门下侍郎、平章事)任命翰林学士、行中书舍人李涛为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宋史·李涛传》记载:杜重威占据邺都叛乱,高祖命令高行周、慕容彦超前去讨伐,两位统帅不和,李涛秘密上疏请求皇帝亲征。高祖阅览奏疏后,认为李涛能够胜任宰辅,随即任命他为中书侍郎兼户部侍郎、平章事)当天,暂代太常卿张昭上疏,奏请更改一代乐名。戊寅日,下诏因为杜重威反叛,定于本月二十九日暂时前往澶州、魏州。己卯日,任命前枢密使李崧为太子太傅,任命前左仆射和凝为太子太保。庚辰日,皇帝车驾从京师出发。

冬十月癸未日,任命太子太保李鏻为司徒,任命太子太傅卢文纪为太子太师,任命前磁州刺史李谷为左散骑常侍。(《宋史·李蒨传》记载:按照旧制,免去外郡官职后回归本官,到这时晋升官职,是对他的奖赏)甲申日,皇帝车驾停驻在韦城。下诏:“河北各州在押罪人,从十月五日黎明之前,通常赦免所不原谅的,全部赦免。”壬辰日,太阳出现如鸡蛋般大小的黑子。丙申日,任命相州留后王继宏为相州节度使,加官检校太傅。皇帝车驾到达邺都城下。丙午日,下诏都部署高行周督促众人攻城,皇帝登上高阜观看。当时众人商议不打算攻击,副部署慕容彦超坚决请求攻城。当天,朝廷军队伤亡一万多人,攻城失败后退。

十一月壬子日,出现雨凇现象。癸丑日,冬至,侍从官员在行宫祝贺。己未日,湖南上奏,荆南节度使高从诲反叛。辛酉日,再次出现雨凇现象。壬申日,杜重威上表请求归降。癸酉日,又出现雨凇现象。丁丑日,杜重威身穿素服出城投降,在宫门外等待治罪,皇帝下诏赦免他的罪行。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高行周加官守太尉,封临清王。任命杜重威为检校太师、守太傅、兼中书令、楚国公。己卯日,任命许州节度使兼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史宏肇为宋州节度使、同平章事,充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任命滑州节度使兼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刘信为许州节度使、同平章事,充任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任命澶州节度使慕容彦超为郓州节度使、同平章事;任命前定州节度使李殷为贝州节度使;任命郑州防御使郭从义为澶州节度使。

十二月辛巳朔日,任命护圣左厢都指挥使、岳州防御使李洪信为遂州节度使,充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任命护圣右厢都指挥使、永州防御使尚洪迁为夔州节度使,充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丙戌日,皇帝车驾从邺都出发返回京城。癸巳日,从邺都回到京城。甲午日,皇子开封尹刘承训去世。停止上朝三日,追封魏王。丁酉日,皇帝在太平宫为刘承训举哀。庚子日,司徒李鏻去世。辛丑日,任命前鄜州节度使郭谨为滑州节度使,加官检校太尉。戊申日,宿州上奏,辖区内百姓饿死八百六十七人。

乾祐元年(公元948年)正月辛亥朔日,皇帝刘知远没有接受朝贺。乙卯日,下制令:“大赦天下,将天福十三年改为乾祐元年。从正月五日黎明之前,犯罪之人除犯十恶五逆大罪外,无论罪行轻重,全部赦免。”己未日,皇帝将御名改为暠。辛酉日,下诏规定:“各道行军副使、两使判官都不得奏请举荐官员。带使相的节度使允许奏请举荐掌书记、支使、节度推官;不带使相的节度使,允许奏请举荐掌书记、节度推官。防御团练判官、军事判官等可以奏请举荐。所举荐的州县官员,带使相的节度使允许举荐三人;不带使相的举荐两人;防御使、团练使、刺史举荐一人”等等。任命前邓州节度使、燕国公冯道为守太师,进封齐国公。甲子日,皇帝身体不适。庚午日,任命前宗正卿石光赞为太子宾客,任命太仆卿赵上交为秘书监。丁丑日,追赠已故尚书左丞韩祚为司徒。二十七日丁丑日,皇帝在万岁殿驾崩,享年五十四岁。朝廷暂时秘不发丧。庚辰日,太傅杜重威被诛杀。(《契丹国志》记载:汉祖召苏逢吉、杨邠、史宏肇入宫接受临终遗命,说:“承祐年幼弱小,身后之事托付给你们了。”又说:“要好好防备杜重威。”当天汉祖去世。苏逢吉等人秘不发丧,下诏称:“杜重威父子,趁朕身体稍有不适,诽谤议论动摇众人,将他们全部斩首。”杜重威被分尸于街市,市民争相吃他的肉)

二月辛巳朔日,宫中颁布皇帝遗制,皇子周王刘承祐可在灵柩前即皇帝位。当天为皇帝发丧。当年二月,太常卿张昭进上谥号为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庙号高祖。十一月壬申日,葬于睿陵,宰臣苏禹珪撰写了谥册、哀册文。(《五代史补》记载:高祖曾在晋祖麾下,晋祖在太原起兵后,依靠高祖最终拥有了天下。在此之前,豫章有个法号上蓝的僧人,精通术数,从唐末就留下谶语说:“石榴花发石榴开。”议论的人认为“石榴”指的就是晋、汉,再次说“石榴”,表明两朝享国都不超过两代)

史臣评论道:过去皇天降下灾祸,华夏大地没有君主。汉高祖在并州、汾州崛起,迅速抵达汴州、洛阳,乘虚夺取皇位,趁着乱世拥有称帝的版图,虽说有人为谋划的因素,但确实也是上天的启示。然而皇帝从前在藩镇统兵时,向来声望不佳,等到登上皇位,也未能满足人心,只是夸耀拯救百姓于水火的功劳,却未能契合百姓渴望摆脱困苦、重获新生的期望。实在是因为急于停止杀戮,无暇推崇仁义。燕蓟投降的军队,接连在军营中遭受屠戮;邺台叛乱的统帅,得以凭借紧闭营垒苟且偷生。大概是因为安抚驾驭的方法失当,使得征伐之事接连不断。等到皇帝车驾返回,不久便去世,所以虽然有顺应天命的名声,却没能展现出作为君主应有的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