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从家奴到皇帝 二
公元936年,万事俱备的徐知诰终于按捺不住称帝之心了。可是吴帝杨溥正当年,既无过失(傀儡皇帝有个屁过失),又无疾病,徐知诰不想等到杨溥死后再篡位,便决定找几位重量级的代表劝说杨溥让位。
此时经过政治清洗和时间淘汰,当年的杨氏集团原始股东只剩下镇南军节度使李德诚和德胜军节度使周本最有份量,且两人当初都是赵鍠的部下。
周本是个比较纯粹的武将,本来不想掺合,可是架不住家人苦劝,只得硬着头皮担纲劝进大事。
经过多年政治风雨洗礼的李德诚早已不是当年的小给使了,他得为自己的家族和部属考虑。在他看来自己和杨家的那点儿恩义,在为杨家效命的岁月里还得差不多了。而且自己不仅是杨家的女婿,也是徐氏的亲家,两头都一样,背着抱着一边沉。因此他没有什么心理负担地接受了徐知诰的重托,冲在了劝进队伍的前列。
劝进使团先是到扬州盛赞徐知诰的功德,忽悠杨溥主动效法尧舜,千万不要恋栈毫无意义的傀儡帝位。事已至此,杨溥还能说什么呢?
然后劝进使团又来到金陵,恭请徐知诰接受禅让。徐知诰是个讲究的人,作戏得作全套,明明是自己指使的,还要装模作样地多次拒绝,然后才勉为其难地接受。在这个过程中,老李同志无疑将自己的戏精天赋发挥到了极致,哭着闹着非要徐知诰接受天命,为天下苍生造福,搞得徐知诰不接受都不行。
老李的戏演过了,徐知诰的谋主宋齐丘看不下去,就对他的儿子李建勋说:"令尊是吴国元勋,怎么能这样没节操呢?"宋齐丘还特意写信给李德诚,劝他不要太心急。
宋齐丘与徐知诰交心多年,断然不会偏袒杨家,他所以劝阻李德诚,主要是觉得演员要按剧本演,不能冒犯自己这个总导演,李德诚抢了他的戏份。
杨溥已成赘瘤,只得推位让国禅位于齐王。徐知诰建太庙社稷,改金陵为江宁府,即皇帝位,改吴天祚三年为升元元年,国号大齐。尊吴王杨溥为高尚思玄弘古让皇帝,自称受禅老臣。用宋齐邱、徐玠为左右丞相,周宗、周廷玉为内枢密使,
徐知诰称帝后,立宋福金为皇后,儿子景通为吴王。
这个宋福金,说起来也很传奇。原本她的家庭也是不错的,不过在她很小的时候与家人走散,被后来的家庭捡去,因为她比较聪明,这家人就让她给家里的小姐当丫头,小姐对她也不错,平日里就把他当作自己的姐妹一般,所以两个人的感情很好。
很快小姐到了出嫁的年纪,有人把她介绍吴国大将徐温的养子徐知诰,两个家庭门当户对,所以很快就成亲了,小姐出嫁的时候,没忘了把宋福金也带在一起。
当时,这个小姐的身体有些不适应,一直都是宋福金在照顾她,两人好得像亲姐妹一般。不过结婚好几年了,这位小姐一直没有怀孕,家里人都很着急。可是没想到的是,这时宋福金居然怀孕了,小姐小姐妹怀孕,心里也感到十分欣慰。
因为宋福金生下的是儿子,所以她的地位渐渐高了起来,家里的很多事情都由宋福金来掌管。徐知诰也非常争气,在战场上屡战屡胜,后来直接就成了皇帝。
后来小姐的身体越来越差,直接就去世了,而宋福金也在这时候成了皇后,而原来的妻子在死后都没有被追封为皇后,而只是一个嫔妃。想想宋福金从一个丫鬟最终成为一个皇后,这样的转折实在是让人惊讶。
却说李世民阴魂不散,又有人拜他为祖宗了,徐知诰称帝后,说他是唐太宗的第十八代子孙!改名李昪,国号为唐,立唐高祖唐太宗庙,史称南唐。
这一年李昪五十岁,头发胡子都白了。由潘姓改李姓,由李姓改杨姓,由杨姓改徐姓。又从徐姓改李姓。一个孤儿,四姓家奴,最终熬成了开国皇帝。这份传奇,在历代帝王中是罕见的。
其实后唐、南唐跟大唐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后唐李克用父子都是沙陀人,赐姓李,李嗣源是李克用养子,李从珂又是李嗣源养子,他们与唐高祖唐太宗早就没有关系了!为了当皇帝,石敬塘认德光为父都行,李存勖、李昪拜李渊、李世民为祖宗也未尝不可!
李昪徙让皇帝杨溥至润州丹阳宫,派兵防守,阳称护卫,阴实管束。杨溥在乘舟南行时百感交集,吟了一首凄惨悲戚的七律《渡江》:
江南江北旧家乡,
二十年来梦一场。
吴苑宫闱今冷落,
广陵台榭亦荒凉。
烟迷远岫愁千点,
雨打孤舟泪万行。
兄弟四人三百口,
不堪回首细思量。
李昪自幼生长于金戈铁马之中,亲身经历过刀光剑影的血雨腥风。每逢想起那烽火连天、尸横遍地的残酷年月,他的耳边就仿佛响起孤儿寡母令人心碎的哭诉声。所以当战争的阴霾在江淮大地上消散之后,他发誓不再轻易动用刀兵,以免生灵枉遭涂炭。
李昪即位之初,谋臣武将急于建功扬名,争相上疏谏言:“陛下中兴,北方多难,宜出兵拓展疆土。”同时竭力鼓动他拿近邻楚和吴越两国开刀。当他伏案披览这类奏章时,先是摇头叹息不以为然,继而朱笔批示:“百姓皆父母所生,汝等何必要使其肝脑异处,膏涂草野呢?讨伐之议愿勿复言。”从此恪守保境睦邻之策,力戒穷兵黩武之举,尽量化干戈为玉帛。
南唐升元五年夏天,“素为敌国”的吴越京师大火多日不息,宫室、府库、铠甲、仓廪焚烧殆尽。钱元瓘惊悸而死,年仅十三岁的钱弘佐嗣位,主少国弱,朝野上下六神无主,面对满目废墟不知所措。这时南唐一些武将力主趁火打劫,纷纷请命出兵,扬言“我师晨出,而暮践其庭”。李昪对臣下极力劝阻:“众卿所言何其毒也!奈何乘人之危落井下石?横生屠戮朕所不忍;救灾睦邻才是圣贤倡导之正道。”因而不仅没有出兵征伐,反而派人前去吊唁,送去许多礼物,资助吴越治丧度灾重建京城。大臣冯延巳对李昪的这种反常举动困惑不解,背后讥讽他说:“此田舍翁所为,不足以成大事也!”李昪听后一笑了之,也不加罪。
相传江州陈氏宗族多至七百口,仍不分家,每食必设广席,长幼依次坐食。又畜犬百余,也共食一牢,一犬不至,诸犬不食。当时称为德政所及,因有此瑞。
好容易做了七年皇帝,李昪年已五十六岁,未免精力衰颓。方士史守冲献入丹方,照方合药服将下去,起初似觉一振,后来渐致躁急。近臣谓不宜再服,李昪不从。忽然间背中奇痛,突发一疽,李昪不令人知,密召医官诊治,每晨仍强起视朝。无奈疽患愈剧,医治无功,乃召长子李璟入侍,未几弥留,执李璟手与语道:“德昌宫积储兵器金帛约七百余万,汝守成业,善交邻国,保全社稷。我试服金石欲求延年,不意反自速死,汝宜视此为戒!”
说至此,李昪将李璟的手牵入口中,啮指出血才行放下,涕泣嘱咐道:“他日北方当有事,勿忘我言!”
李璟唯唯听命。
当晚李昪去世,李璟秘不发丧,先下制命齐王监国,大赦中外。越数日不闻异议,方宣遗诏即皇帝位,改元保大。
凭借机遇与努力,李昪实现了从乞丐到皇帝的人生跨越,践行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理念,书写了一段令人难以置信的人生传奇。作为一国之君,他一贯礼贤下士,虚心纳谏,安置流民,轻徭薄赋,崇文重教,勤俭节约,爱惜民力,睦邻友好,为他博取了贤明帝王的美誉。
不过李昪软禁杨氏宗室,逼迫他们乱伦,做得也太过分。公元956年,周世宗听说杨氏遭遇,派人前来慰问。南唐国主李璟闻讯后,猜忌心顿起,随即派人将杨氏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