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行歌曲的民间性

流行歌曲以其优美动听的旋律来感染打动听众,早期的流行歌曲大多取材于民间音乐和民歌、民谣,因此曲调流利、舒畅,可听性强。

流行歌曲的民族民间性首先受原生态民歌的影响,有一部分歌曲就是由原生态民歌整理而来,因此,它具有很强的民间性。例如,王洛宾先生通过整理大批西北民歌,稍加配器改编就形成了可听性极强的流行歌曲,《掀起你的盖头来》《花儿与少年》《达坂城的姑娘》《阿拉木汗》等作品都是由原生态民歌脱胎而来;再如以四川民歌“溜溜调”改编的《康定情歌》,重庆民间歌曲“罗儿调”改编的《太阳出来喜洋洋》,都体现出歌曲与民歌的关系。而在台湾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歌谣要么来自当地,要么来自大陆,要么来自东北亚地区的传统民歌,龙飘飘、凤飞飞、韩宝仪等歌星的涌现,将具有民歌特色的民谣推向了高潮,如《四季歌》《采槟榔》《高山青》《天涯歌女》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就是其中的代表。而更大范围的民谣则是由词曲作家创作的歌曲,例如《小城的故事》《原乡人》《知道不知道》《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月亮走我也走》等均是由民歌形态脱胎而来,融入了现代人的音乐感知和技术,让我们听来既淳朴又新鲜。由传统民谣演变而来的早期城市民谣,也会让人感到亲切自然,《你潇洒我漂亮》《走过咖啡屋》《雨中即景》等民谣类歌曲就是典型的城市民谣风格,它的旋律源自传统民谣,而描写的内容来自城市生活。

取材于民歌、民谣的流行歌曲之所以比传统民谣更受欢迎,是因为它比原生态民歌更注重旋律的优美完整和变化,加之电声音乐的伴奏加入及新颖的配器使旋律更为突出。早期邓丽君的大部分歌曲均取材于民间歌谣,后来,她广泛吸取日本民间歌谣的特点,翻唱了大量的日本民歌,形成了新一代的以民间歌谣为基础的流行歌曲,深深影响了几代人。

20世纪70年代,台湾掀起了新民歌运动,推出一大批带有校园风情的作品:《乡间的小路》《踏着夕阳归去》等作品风靡一时,这些都是民歌在城市新族群中全新的传播形态,深深影响了一代人。

大陆流行歌曲民歌化的代表人物有两位:李玲玉和杨钰莹。她们的作品主要以翻唱港台歌曲为主,相比港台歌手的原创或者改编作品不多。两人之所以在大陆家喻户晓,还是由于民歌民谣在流行音乐的主流地位影响使然。

随着人类文化的演进,流行歌曲也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例如香港歌坛便深受西方音乐的影响,但真正流行的好歌还是离不开它的民歌根脉。

即使是今天的歌坛,以民间歌谣为创作素材的作品仍有市场。音乐人刀郎2023年推出的专辑《山歌寮哉》,其中他创作的十首歌曲及“序曲”均是以民间曲调为素材进行的创作加工。如《序曲》采用“广西山歌调”,《罗刹海市》采用“靠山调”,《花妖》采用小曲“时调”,《镜听》采用“闹五更调”,《路南柯》采用“没奈何调”,《颠倒歌》采用“栽秧号子”,《画壁》采用“绣荷包调”,《珠儿》采用“河北吹歌”,《翩翩》采用“道情调”,《画皮》采用“银纽丝调”,《未来的底片》采用“说书调”。刀郎将世界音乐的元素与中国民间曲调相融合,进行了精细巧妙的创作,其中民间音乐的烙印显而易见。将早期民谣与如今的新民谣风格作品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早期的民谣结构比较简单,大部分歌曲为一段体,也就是只有一个主歌部分;而新民谣风格的作品则是由二至三段体构成,曲式结构变得较为复杂。另外,早期民谣的歌词比较简单,表达的意思相对直接;而新民谣的歌词内容丰富,篇幅也相对较大。

很多词曲作者刻意创新,这是十分可贵的,他们看似把传统抛得很远,但同时又创造出了新的传统,这些传统也必将成为后人传承的财富。但无论走多远,能够流传下来的关键还是作品旋律的民族民间性,这成为衡量一首流行歌曲优劣的第一标准。

由于这种特点,要求演唱流行歌曲的演员对民歌、民间音乐十分熟悉、敏感,对民歌、民谣及地方戏曲的韵律和行腔要有一定了解。只有这样,才具备唱好流行歌曲的基本条件。

随着时代的演变,民谣风格的歌曲也在不断地翻新并与其他音乐形式相互渗透,成为新城市流行民谣。此类创作表现在三个方向:一是由新的城市生活状态而产生的文化性民谣,代表人物是赵雷,他的代表作品是《成都》。《成都》是赵雷于2014年创作的歌曲,旋律舒缓,歌词刻画了许多有关成都的细节,歌曲中出现的“玉林路”等地名,唱到了众多摇滚、民谣音乐人心爱的小酒馆。“成都,带不走的只有你”“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等歌词,引起了成都人的共鸣,也勾起了网友对成都的回忆及憧憬。一些生活中稀松平常的小事,都变成故事,被赵雷弹唱成曲,没有花哨的技巧和华丽的辞藻,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在不经意间击中聆听者的心房,成都慢悠悠又极具人情味儿和生活气息的感觉,让更多的人喜欢上了这座城市。

《成都》

赵雷词曲

让我掉下眼泪的不只昨夜的酒,

让我依依不舍的不止你的温柔。

余路还要走多久你攥着我的手,

让我感到为难的是挣扎的自由。

分别总是在九月回忆是思念的愁,

深秋嫩绿的垂柳亲吻着我的额头,

在那座阴雨的小城里我从未忘记你。

成都,带不走的只有你,

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

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

你会挽着我的衣袖,

我会把手揣进裤兜,

走到玉林路的尽头,

坐在小酒馆的门口……

新城市民谣的第二个方向就是文学化。文学化的融入是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兴起的以中国台湾著名音乐人罗大佑、内地著名音乐人高晓松等人作品为代表的校园民谣。校园民谣概念的首次出现,是在70年代初的台湾,以扬弦的《渡口》、赵树海的《子夜徘徊》、胡德夫的《少年中国》及“木吉他”全辑等为代表。这些创作者包括台湾民谣时代后期的大批校园歌手,如罗大佑、齐豫、侯德健、黄大成、红蚂蚁等,他们的涌现,构成了一个绝对经典的时代。

《光阴的故事》

罗大佑词曲

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

忧郁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经无知地这么想。

风车在四季轮回的歌里它天天地流转,

风花雪月的诗句里我在年年地成长。

发黄的相片古老的信以及褪色的圣诞卡,

年轻时为你写的歌恐怕你早已忘了吧?

过去的誓言就像那课本里缤纷的书签,

刻画着多少美丽的诗可是终究是一阵烟。

遥远的路程昨日的梦以及远去的笑声,

再次的见面我们又历经了多少的路程。

不再是旧日熟悉的我有着旧日狂热的梦,

也不是旧日熟悉的你有着依然的笑容。

(副歌)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忆的青春。

校园民谣在传入大陆后,逐渐成了一种音乐现象:它首先被那些对音乐有着执着追求的校园歌手们所吟唱,使之流行于中国大陆的各个高等学校,然后因为一个成功的商业运作迅速风靡了整个社会并产生了极大反响。校园民谣,它记录了一个时代、一种学校的文化氛围、一代莘莘学子的梦想与追求,以及对易逝的青春岁月的怀念。

1994年,“香港大地唱片公司”进入内地,公司推出了第一张专辑《校园民谣》,作品弥漫着淡淡的忧伤,并且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装帧设计。也是在那一年,高晓松推出了日后风靡全中国的作品《同桌的你》。《同桌的你》的流行,几乎成为很多80后的集体回忆,在那个大陆娱乐文化几乎荒芜一片的年代,《同桌的你》的出现无疑是春天里刚刚冒出的一片嫩芽,给很多大陆人带来无限惊喜。

校园民谣以“技巧趋于现代、精神走向中国”为创作原则,也被称为“现代的民歌”。它从我国的民间歌曲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并将西方乡村歌曲的音乐元素融会其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流行歌谣体”体裁。它不论写景物、写风月还是写爱情,在文字意境方面都给人以美感,散发出淳朴的乡土气息,是青年学生求新、求变和热爱传统文化艺术的生动表现。

2000年以后,出现了民谣类歌曲的新变体,从清华园走出来的组合“水木年华”扛起了民谣大旗,推出了《水木年华·新歌精选》专辑,其中主打歌《在他乡》歌词生动、简洁,旋律一改过去校园民谣大多速度悠缓的慢板节奏,采用起音就进入副歌高潮的“倒装”手法,流畅、自然的高音,朗朗上口的旋律,曼妙的和声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初听者。

《在他乡》

卢庚戌词 李健曲

我多想回到家乡,

再回到她的身旁,

看她的温柔善良,

来抚慰我的心伤。

人静的雨夜想起了她,

她的挽留还萦绕耳旁。

想起离别她带泪的脸庞,

你忍不住地哭出声响。

那年你一人迷失他乡,

你想的未来还不见模样,

你看着那些冷漠目光,

不知道这条路还有多长。

新城市民谣的第三个方向就是个性化、底层化、草根化。近年来,反映底层普通大众生活苦闷、艰辛、彷徨的民谣作品不断流入人们的生活,反映爱情、亲情、友情、励志的作品也赢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响。羽泉、朴树、高进、庞龙、李琛等创作人和歌手都有很优秀的作品推出。方言类的民谣也刷新着人们对传统民谣的认识,形成了民谣的多元创新时代,粤语、闽南语、东北话、陕西话、四川话等方言民谣十分受市场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