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惹来高人了
- 鉴宝:谁捡漏只捡国宝啊?
- 邩鸟无敌
- 2203字
- 2025-04-03 00:31:10
周先文站起身,不再理会那兀自嘀咕“梅子青”的老头,也无视了周围其他摊主投来的或好奇或不屑的目光。
对周先文来说,此刻怀里的这只“黑煤球”,比整个潘家园的喧嚣加起来还要沉甸甸。
“主播,快洗啊!等不及了!”
“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四十块钱买的,还能洗出花来?”
“我赌五毛,洗干净了还是个破碗,主播今天打眼了。”
“楼上的,格局小了!万一主播真捡着漏了呢?我信主播!”
弹幕依旧吵吵嚷嚷,但周先文已经无暇顾及。
他快步走出这片地摊区域,目光四下搜寻。
潘家园人多眼杂,直接在这里清洗目标太大,而且这种级别的文物,沾水也得讲究。
他七拐八绕,来到市场边缘一个相对僻静的角落。
周先文从背包里取出一瓶未开封的矿泉水和一块柔软的细绒布——这是他逛市场的标配,以备不时之需。
他没有直接用水龙头里的水冲洗,那水质硬,且可能有杂质,对脆弱的古瓷釉面不好。
他拧开矿泉水瓶盖,小心翼翼地将水缓缓倒在笔洗的表面,然后用细绒布极其轻柔地擦拭。
随着积年的尘垢和油泥在清水的浸润下一点点溶解、剥离,笔洗原本的颜色逐渐显露出来。
起初,只是一抹淡淡的、几乎难以察觉的青色,如同雨后初晴的天空被云层遮掩,只透出朦胧的光。
直播间的镜头紧紧跟随着他的动作,观众们屏住了呼吸。
周先文的手很稳,动作轻柔得像是在抚摸情人的肌肤。
他清楚,这可是汝窑,宋代青瓷的巅峰,釉层薄而莹润,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伤。
渐渐地,那抹青色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纯粹。
不是龙泉窑那种肥厚的翠青,也不是耀州窑的橄榄青,而是一种极为独特、难以言喻的颜色——温润、淡雅、内敛,带着一种非人间烟火的宁静气息。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周先文口中轻轻念叨着这句传说中形容汝瓷颜色的诗句,此刻,他觉得无比贴切。
当整个笔洗被初步清理干净,呈现在镜头前时,直播间彻底沸腾了!
“卧槽!!!!!”
“天青色!真的是天青色!”
“我的天!这釉色……太美了吧!”
“开片!你们看那细密的开片!像冰裂一样!”
“这……这难道是……汝窑?!”
“不可能吧?汝窑存世才多少件?怎么可能在地摊上四十块钱买到?”
“主播!快说话!这到底是不是汝窑?!”
弹幕瞬间爆炸,各种惊叹、质疑、询问雪片般飞来。
周先文看着镜头,脸上终于露出了难以抑制的激动和喜悦,但他还是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
“家人们,你们的眼睛是雪亮的。正如大家所见,这釉色,这开片,这造型……”
他将笔洗捧在手心,对着光线缓缓转动,让观众能更清晰地看到每一个细节:“这确实是一件北宋时期的汝窑天青釉笔洗。”
“造型是典型的汝窑样式,敛口、弧腹、圈足。釉色是标准的‘天青’,釉面温润如玉,光泽内敛柔和。”
“你们看这细密的开片,行内称之为‘蟹爪纹’,也是汝窑的典型特征之一。”
他顿了顿,补充道:“底部有三个细小的支钉痕,‘芝麻挣钉’,这也是汝窑瓷器的烧造工艺特点。”
周先文一边解说,一边调动着自己历史系学来的知识,结合系统的鉴定信息,将这件汝窑笔洗的特点娓娓道来。
他的语气虽然平静,但话语中透出的专业和自信,让直播间里的质疑声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惊叹和膜拜。
就在周先文介绍的时候,他身后不远处一位老人突然抬起头来看向他这边。
“汝窑?这年轻后生倒是讲解的很实在啊,不对……他是淘到了一件汝窑?不能吧?”
老人缓缓靠近过来,就看到周先文手里的东西,顿时神情一惊。
周先文也发现有人过来,但转头一看,顿时一愣。
贺老?
周先文心里微微一动。
这位老爷子在燕京古玩圈子里可是鼎鼎有名的人物,贺长清,燕京市文物交流协会的副会长,眼力是出了名的毒辣,尤其擅长瓷器鉴定。
当然,圈内人也都知道,贺老还有个不大不小的毛病——爱贪点小便宜,遇到好东西总想着用最小的代价给“搂”过来。
他怎么会出现在这潘家园的地摊区域?
还正好被自己的直播给吸引过来了?
周先文面上不动声色,依旧对着直播镜头,语气平稳地介绍着汝窑的烧造历史和工艺难点,但眼角的余光已经注意到了缓步走来的贺老。
老爷子穿着一身熨帖的靛蓝色中式对襟褂子,手里盘着一对油光锃亮的文玩核桃,步履不快,但每一步都透着一股沉稳的气度。
他没有立刻开口打断周先文的直播,只是站在人群外围,眯着眼睛,仔细打量着周先文手中的那件天青釉笔洗。
直播间的观众也注意到了这位气质不凡的老人。
【卧槽!这老爷爷看着好有范儿啊!】
【是啊,不像一般逛地摊的。】
【他好像对主播手里的东西很感兴趣?】
【难道是行家?主播小心点,别被人给忽悠了!】
贺老就这么静静地听着周先文的讲解,脸上的表情从最初的随意,逐渐变得凝重,最后甚至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震惊。
周先文的讲解并非泛泛而谈,他引经据典,从釉色的细微差别,到开片的自然形态,再到圈足的处理方式。
甚至提到了汝窑烧造时可能出现的几种窑变现象,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专业程度远超一个普通的地摊主播,甚至比许多所谓的“专家”还要扎实。
“……所以,综合来看,这件笔洗,无论是器型、釉色、开片、支钉痕,还是整体的气韵,都完全符合北宋汝窑官窑瓷器的特征。”
周先文做出了最终的结论,然后才仿佛刚刚注意到贺老一般,礼貌地笑了笑:“这位老先生,您也对这件东西感兴趣?”
贺老这才“嗯”了一声,慢步走了上来,目光却始终没有离开那件笔洗,语气带着一种不经意的试探:
“小伙子,你这直播搞得挺热闹啊。这东西……你说它是汝窑?”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久居上位的威严和不容置疑的口吻,仿佛随口一问,但那双锐利的眼睛却紧紧锁定了周先文。
直播间的弹幕又是一阵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