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越来越走向泛文本的时代,文学的内蕴变得日趋丰富而又庞杂,如果只固守“历史—社会学”原来的理论立场和批评方法,批评者显然已无力阐释日趋丰富而又庞杂的研究对象。因而,打破文学研究与相邻学科之间日益严重的分离,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阐释文学,日渐成为文学研究者自觉的学术追求。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为打破文学研究与相邻一级学科之间日益严重的分离,文学研究者将学术视野转向文学以外的哲学、心理学、地理学、传播学、建筑美学等学科,把这些学科的理论引入到文学研究之中。多种多样的学科理论的不断引入不仅为我们展示着文学世界的丰富多彩,也为我们开启了多层次认识文学世界的一系列新的视角和新的思路。

这其中,文学研究的建筑美学视野的引入尤其值得关注。从某种程度上说,建筑美学带给文学研究的不仅有新的术语和新的观点,更是一种新的观念、新的思维和新的研究方法。

正因如此,当赵坤准备撰写硕士学位论文时,我建议她以建筑美学理论研究香港都市文学中的城市想象。我当时的考虑是,文学研究与建筑美学虽然属于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研究范围和对象,但这些研究对象与其说是依照自然形态而定的,不如说更多是根据人的主观意志分割的;它们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封闭与隔绝的,不如说是相互联系与相互渗透的。这种相互联系与相互渗透的关系,就是文学研究与建筑美学“间性”存在的地方。而在我看来,文学研究与建筑美学的这种相互联系与相互渗透的“间性”,主要表现在对空间的重视之上。

20世纪以来,空间代替时间已经成为西方学界关注的重点。在西方,“空间转向”既是社会生活、文化政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也是文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列斐伏尔的《空间与政治》、爱德华·索亚的《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米歇尔·福柯的《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加斯东·巴什拉的《空间的诗学》、戴维·哈维的《后现代性的状况》、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迈克·克朗的《文化地理学》、约瑟夫·弗兰克的《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等论著,既为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理论和方法,也为当代哲学、政治学、新闻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学科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域和资源。

小赵2009年跨越学科界限,进入文艺学专家唐铁惠教授门下读博士。这使她在尝到了以建筑美学等其他学科理论观照文学甜头的同时,也坚定了以建筑美学等其他学科理论研究文学的信心。此后,她在国内许多核心刊物发表了一系列探寻建筑美学与文学关系的论文。《空间想象与文化记忆》这部书稿,就是这些成果的结晶。

在我看来,小赵之所以能够在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中取得较大的成绩,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她具有较强的理论兴趣和逻辑思辨能力。她不仅善于发现学界的最新发展动态,而且善于通过各种强化手段对其它学科的理论、方法进行精炼、压缩或聚焦、放大,使作为整体系统的这些理论与方法中的不被人重视的某一部分理论与方法获得扩充、放大,极大地突显这些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性意义。一般人们谈建筑空间,总是会谈建筑材料、形态、类型、规模、性质等,却很少像她在该书中那样提及空间叙事的动力机制与空间构形中的权力关系。而在我看来,无论是空间叙事的动力机制理论,还是空间构形中的权力关系理论,一方面具有很强的新颖性,另一方面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其次,她具有较强的审美想象力和悟性。她在广东的中山大学、湖北的武汉大学求学,漂泊的经历造成了自我和他者、当下与过去的断裂,导致了她生活的不稳定和身份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她博士毕业求职期间,她与我都格外尖锐地体验到院系权力对于高校空间的影响。在一个被标榜为象牙塔的空间中,院系权力拥有者可以肆无忌惮地超越和戏弄学校的原则,权力像“鼠疫”一样在操纵和逼迫着人们向它屈从。任何试图对这种院系权力进行抵制和反抗的个体,最终都将像屈原和鲁迅一样体验到荷戟独彷徨的荒谬与深入骨髓的孤独和寂寞。也许正因如此,与许多男性话语操控者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对现实、社会、物质等特定空间的描述、界定与判断之上不同,她的关注重点则是个体对边缘空间的感受以及个体在这种空间的存在价值。本书第五章“对话建筑:城市与人”就突显了她的这种关注。应该说,这种对边缘空间的关注既产生于一种对传统精神在当今人文、社会空间逐渐消逝的哀伤之情,也产生于在异质环境中弥补时间的不延续性或空间的隔绝性的一种自我防御本能。当传统的人文、社会空间作为永恒的印记生存于个体的记忆中时,个体的写作也就变成了对这记忆的一种再现式想象,变成了一种自我拯救和自我超越的艺术的精神还乡形式。

当然,这部书稿也有有待于完善的地方。像建筑空间建造之初的原始生活目的在当代社会的重现与扩展,历史文化事件对于建筑物等空间场景的意义,本雅明所说的震惊式体验对于建筑景观的价值等,就还可以在书稿中获得进一步的展开。不过,我相信,假以时日,小赵一定会对文学的建筑空间研究有更为精深独到的认识,写出更为坚实厚重的论著。

现在,小赵的这部书稿即将出版。作为她的硕士生导师,我自然为她高兴。她多次邀请我为她写一篇序。盛情难却,我不能不应允。

赵小琪

2019年3月31日于武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