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当代小说在美国的译介与研究
- 刘堃
- 2字
- 2025-04-24 19:52:20
绪论
第一节 写作缘由
中国当代文学是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新性质的文学形态,是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包括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中国当代小说是指1949年至今的小说。[1]中国当代小说横跨两个世纪,是中国当代文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占据着主导地位,当代小说作家可谓群星闪耀,如鲁迅、茅盾、老舍、沈从文、巴金、张爱玲、余华、莫言、王安忆、刘震玄、残雪、毕飞宇和苏童等。他们以细腻精确的笔法,呈现给读者五彩缤纷的生活画面,作品中旨趣深远的人生哲理和社会意义,吸引着中外学者的研究目光。
中国当代小说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正在逐步扩大着在世界文学场域的影响。中国当代小说既积极[2]与了世界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又保持着自己显著的特点。中国当代小说在美国的译介成为中国文化扩大在世界文学舞台影响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我们将中国当代小说置于中美文学对比的视域中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极为难得的观察中国当代小说的新整体视野。进入21世纪以来,中美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当代小说能否为美国文化所接受,取决于能否为对方所理解,能否吸引打动对方,能否为对方带去一定的价值,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对译介活动的研究。[3]然而,中美文化交流却一直处于不平衡、不对等的状态。中国当代小说在美国的译介和接受现状也不尽如人意,美国学界和民众对上述当代小说作家及其作品的了解远非理想状态。《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8月14日曾报道:“近年来中国对美的文化交流和传播大量‘入超’,文化赤字较大。以出版业为例,我国出版业进出口贸易一直呈逆差状态。在美国的书店,经常看到介绍气功、菜谱的中国图书,而体现中国文化价值的文学译著却如凤毛麟角。以小说作品为例,目前,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在美国读者中的影响并不乐观,由于中译外的滞后,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无法译成地道的外文,难以出版。”[4]在美国传播的中国当代小说作品的“中译外”远远大于“外译中”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此种严重的不对称状况的形成原因也较为复杂。“针对接受空间来看,美国经济状况对于出版业的负面影响、该国受众的接受取向与中国文学的隔阂,无疑是无法回避的障碍。此外,相关专业翻译人员的匮乏,如同葛浩文那样资深且颇为投入的译者并不多见,因而翻译特别是高水平相应译本的明显缺乏使译介工作因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有关需求,而成为一把双刃剑,本应是中国现当代小说走向世界的桥梁,但却成为屏障,进而影响相应文本的国际化进程。再有就是研究对象的选取过窄,多囿于鲁迅、张爱玲及沈从文等热点作家,明显缺乏对于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全面考察与整体研究,且总体而言体现出重现代轻当代、重内部考察轻外部观照等诸种褊狭。”[5]由此可见,我们只有正视中美文学在输入与输出之间呈现出的不平衡,理性地看待中美语言、文化和思维之间的差异,克服中美文化交流中的障碍,深入思考和研究中美文学关系,才能寻找到沟通中美文化的共同的文学规律。鉴于此,本书拟把中国当代小说在美国的译介与接受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思考以下问题:有哪些当代小说作品被翻译出版到美国?中国当代小说在美国的接受情况究竟如何?美国学者对这些小说作家作品的研究状况如何?美国有哪些重要学术期刊和著作在关注着中国当代小说?中国当代小说在美国的译介如何影响着中国海外形象的建构?成功跨越文化边界的中国当代小说作家们在美国传播与接受的情形又如何?哪些因素制约和决定了中国当代小说在美国的读者接受?我们将对上述这一系列的问题进行考察、探寻与思考,从而对中国当代小说在美国文学格局中的地位形成比较清醒的认识,至此才有可能进一步反思中国当代小说在海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中国当代文学在不同文化间的碰撞、沟通、融合的文本行旅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