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警世:《金瓶梅》的创作意旨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任何一部文艺作品,都是作家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的特殊遇合,是作家对生活理性的认知、感受和体验的结果,是一种能动的创造工程。就小说的创作来说,一部作品的酝酿,首先关涉的就是作品的立意也即创作主旨问题。尽管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讲,在文学作品的接收过程中,同一作品、同一问题存在差异性,但作家的创作初衷却有它的恒定性。
关于《金瓶梅》的创作主旨问题,自明末以来就莫衷一是,官司一直打到今天。诸如政治寓意说、孝子复仇说、苦孝说、讽劝说、暴露说、愤世嫉俗说等。这种异说迭见的情况,固然是文学评论中的正常现象,但研究中的溢美倾向却不值得提倡。比如说,我们在探讨问题时,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去挖掘《金瓶梅》深刻的思想意义,但《金瓶梅》的作者绝对不是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写作的,明代中叶的封建文人绝不会对封建制度的历史命运有着本质的把握,通过作品去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如果把“作者实际上提供的东西和只是他自己认为提供的东西”(马克思语)混淆一谈,那显然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
《金瓶梅》的创作主旨究竟是什么?明代中叶的中国社会为什么能够孕育出一部《金瓶梅》?我们在资料匮乏的情况下,只有联系小说产生的时代环境、文化思潮、社会风俗习尚等,尤其是作品本身所提供的材料,对作品进行全面地、客观地审视,才可能对这一问题有接近正确的把握。